学习,从为谋生到为“谋心”
2016-07-14中共普洱市委党校665000
白 云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665000)
学习,从为谋生到为“谋心”
白 云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665000)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的生命是学习性的存在。学习,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命境界。应把学习从为谋生上升至为“谋心”的高度,通过学习去习气、増定力、促超越,真正实现以学习构建精神家园,寻求安身立命之本。
学习;习气;定力;超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很多时候,我们把学习简单的理解为:为了获得一技之长,掌握一种赖以为生的本领,这样,我们基本上停留在“器”的层面上去理解、认知学习。学习的深意,也被我们人为的局限在了获取现实物利,满足生存需要的层面上。我们应从“道”的层面去挖掘学习的深意、提升学习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
纵观当下,我们的物质生产水平较之过去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我们也在同时感受到了部分人精神空虚、价值取向虚无、伦理道德失范、社会责任感缺失……有很多问题和人对世界、对人生看法的正确与否密切相关。如何从个人修养的层面,提升人的境界,让人们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生有一正确的认知;让人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一种人文关怀意识,已经成为越来越迫切而紧要的问题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通过学习促能力求发展,真正把学习当作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命境界。从个人修养角度而言,通过学习我们应达到去习气、增定力、促超越的目的,真正把学习从学“器”提升至悟“道”的深度、从为谋生提升至为“谋心”的高度,构建精神家园,寻求安身立命之本。
一、 通过学习去习气
人的习气,有好亦有坏,有些是先天的,但更多的是后天养成的。曾国藩说:“人之习气,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其读书可以变其气质也。”既然有许多习气是后天养成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我们也正好可以通过读书学习的方式去除不良习气,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良好脾气。
1.学贵能谦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中国古语曾有“谦纳百福”之说,古圣先贤大多把谦虚作为自己做人做事应恪守的准则。《易经》有六十四卦,除一卦非吉则利外,其余的卦皆是凶中有吉、吉中有凶,而非吉则利的这一卦就是谦卦。其卦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道祸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姑且不论有无鬼道存在,单从这一叙述中我们亦可感受到先人们对谦的赞誉和对傲慢的厌恶。老子用水比喻有德行的君子,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正因为水不自“高”,能处下,利而不争,故能与天地大道相应。“成熟的稻穗,头自然低下”,从谦虚与否的做人态度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教养、涵养、学养,更可以看出其处世的圆钝和人生的智慧。
与此相对,想一想现在的有些人那骄慢的态度。这种人经常矜矜自夸、居功自傲、时时处处以自己的一孔之见去评价人、事。更有甚者,做了份内之事却唯恐别人不知,四处夸谈、八方炫耀,我们越来越在无知的浅薄下沾沾自喜。概而言之,有两种无知,一种无知是涉世未深、读书甚少、人生经历比较单纯,这一种无知往往易生出无畏的态度,即因无知而无畏;另一种无知是在读了许多书、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了解了很多事之后感受到的自我的谦卑和渺小,这种无知,叫做充满大智慧的无知。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常以“自知自己无知”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宇宙人生的尊重和敬畏。
“满招损,谦受益”,通过学习,我们要力戒骄慢,要永远有所敬畏、有所担待,要永远对天地宇宙保持一颗谦卑之心。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刻意要求通过学习,形成正确自我认知观念,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养成一种谦虚的人生态度。
2.学贵善比
仔细思量、耐心品味。人生,有多少的快乐,有多少的痛苦来源于同一个行为——比较。有些人当和各方面条件比自己差的人比起来时,会感到有优越感,就会产生快乐;有些人和那些条件比自己更好的人比起来时,会感到有自卑感,痛苦也就产生了。我们是凡人,很难做到不依赖比较产生快乐,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知道什么该比、什么不该比,并进而能做到什么该比、什么不该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热衷于和别人比物质享乐,比谁的房子大,比谁的车好,比谁的钱多……也有人,因为不当的比较而产生邪念,并进而把邪念转化成邪行:即用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最终导致犯罪!“奢欲深者,天机浅”2,若果把有限的精力投放到对无限的物欲追逐中去,那么,就会使人观照自身、反省自身的时间、精力减少,从而也就易导致个人精神世界的荒芜、理想信念的缺失。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个人修养上、人生境界上我们不妨和古圣先贤比较,通过比较而知晓差距,并进而产生看齐、进取的决心;在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上、个人欲望的满足上,不妨知足一些、看淡一些、看破一些。积极的比较,会对人生产生建设性的力量,而消极的比较,会对人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是摧毁性的力量。
好的习气,不易养成。坏的习气,往往在不经意间已然形成。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刻意强调:通过学习,要提升个人修养,养成良好习气。
二、通过学习增定力
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我们能否不为所动?面对批评、打击、诽谤,我们能否不为所动?面对人生中的苦难、挫折,我们能否不为所动?究竟是什么搅乱了我们的心?我们究竟在乎什么呢?
1.警惕我们在乎的对象
我们在乎的对象,会深深的牵引着我们的身、我们的心!过分在乎财、在乎名、在乎利、在乎物质享乐,就会把我们的大量时间、精力、智力投放到获取名、利、物的过程中去。如果每个人都热衷于追求名利,会使我们的整个社会越来越功利,产生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评判标准。更为严重的是:过分追逐外物,会使我们的精神追求、生活情趣越来越庸俗化。我们不能只注重物质层面的享乐,而忽视对精神世界的关注。或许,在当下,我们更应加强对精神追求层面的价值引导。我们并不否认正当合理的物质享受、利益追求,但我们要警惕由于个人欲望膨胀而导致的对物利的索求无度。
“在乎”二字值千金!我们应警惕在乎的对象,因为在乎的对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追求、道德水准、价值判断取向,而这一切又可以归结为人的修养问题。再看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官员,就是因为太在乎名、太在乎利、太在乎色以致产生邪念邪行而纷纷落马。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间,方可挑圣贤之担”,我们要过学习,提升个人的生活品位、培养健康的、高雅的生活情趣,提升“在乎”的层次和境界。
2.境随心转,如如不动
境随心转,在这里指的是:因个人修养、境界的提升,从而对外物的干扰、外界的诱惑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抵制作用,和唯物主义相对的唯心主义概念没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只要外界环境一变,他就会表现出不适应环境变化的举动来。例如,在从政过程中,绝大多数官员都不敢保证自己在仕途上会一帆风顺、无惊无险。我们经常说官员要能从容面对“进”“退”“留”“转”,可是有一部分人却难于做到从容面对。有的人,“进”时得意骄纵、忘乎所以;“退”时心情沮丧、抱怨连篇;“留”时倍感无望、松散懈怠;“转”时手足无措、不知应对。
内心要有坚定的信仰、内心要有坚强的信念,要对党、对中共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如果自身信仰不坚定、信念动摇,那么,当外界的干扰、诱惑出现时,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立场,心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转。
《红楼梦·好了歌》中说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通过学习,我们应拓宽人生的视野,要能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努力做到“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我们要能用历史的视角、哲学的思想、文学的情怀去化解外在的干扰、诱惑。如是,我们或许可以做到境随心转,如如不动。
三、通过学习促超越
通过学习,贵能改善心智模式、超越自我。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有多少问题是由于自己对问题的认知方式不当、应对方式不当造成的。很多的争吵、很多的计较、很多的爱和恨、很多的不平衡、很多的想不通,不少是可以通过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得到解决的。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求超越,我们需要积极进取,培养一种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去追求人生中的那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去发现、挖掘生命中的真善美的存在,正可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同时,在我们积极进取时,我们更要注意涵养自己的德性,在注重做事的同时更要注重做人。要把做事做人与修身养性结合起来,真正践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训。再看现实生活,有些人有德无才,有些人有才无德,而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成“人”要与成才并重,要注重对人的德行品行的培育、提升。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正确的读书学习,本就是一种导人向善,让人追求美好生活、开启生命新的可能的有效方式。古人言: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而要治心,读书学习就是一个直接、有效的方式。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经世治国的智谋,亦可以获得不少修身养性的学问;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我们可以追求一种诗化的生命方式,让平凡的人生充满诗情画意,亦可以激励我们憧憬未来的生活;从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中,我们可以获得深邃的思想,可以获得把握命运、改变人生的大智慧。
通过读书学习,我们不仅要成才,我们更要成“人”,更要注重修养德行,真正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生活在这个世间,求财、求名、求色……往往索求无度、欲壑难填,时时为欲望所困扰,很难有满足、平和的心境。可是人很少会想,人生如梦一场空,每一个个体都不过是宇宙天地间的一匆匆过客尔。人生中的一切的财富,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复又何必痴迷?有人期盼长生不老,有人把物质享乐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可人终究会死亡。殊不知:“生无乐,死多忧,人生在世一蜉蝣,谁能免得黄泉路,都落荒丘!”有人以赚钱为人生最大的目的,有人却为了穷困而发愁,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殊不知:“富莫喜,贫莫愁,一场空梦一时休,千年田地八百主,谁管到头!”有人喜欢人前显贵,有人却为自己的身份卑微而感羞愧,可人生中的一切都会过去。殊不知:“贵何显,贱何羞,荣华无定等云浮,东南西北皆荒冢,谁辨王侯!”
由此,我们应当深思:人生,究竟该对什么积极,对什么消极?
“养生莫善于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应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需要,化解因个人欲望膨胀而导致的过分的想要,我们应能时时怀着一颗平常心、一颗知足心,使我们的整个人生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衡、宁静与安详。
学习,不仅是谋生的需要,更是安抚灵魂,安住生命的需要。我们应通过学习,去叩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领悟生命存在的真谛。
注释:
1.《老子·第八章》.
2.《庄子·大宗师》.
白云,硕士研究生,中共普洱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