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下的汉蒙新闻翻译探讨
2016-07-14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新闻中心
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下的汉蒙新闻翻译探讨
斯琴高娃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新闻中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加强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对维护国家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媒体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能很好地起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野出发,分析了我国汉蒙新闻翻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建议。
功能翻译理论;汉蒙语;新闻翻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流的进一步加强,汉蒙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由此也提出了对汉蒙语言翻译的更高要求。通过将各种汉语新闻通俗易懂、准确无误地翻译成蒙族文字,有利用将先进的知识、文化传播到广大蒙古族人民之中。而功能翻译理论能更好地推动汉蒙新闻翻译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加强汉蒙之间的思想和文化沟通。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是强调原文、译文之间的对等性的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人际互动行为,主张从社会文化背景入手,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为达到翻译的预期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不必拘泥于原文和译文的完全对等,灵活地进行文本翻译。功能翻译理论着重于目的性和实用性:
1、目的性原则。任何行为都有其目的性,而翻译行为是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产生的行为。翻译的接受者对于原本中关于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生活状况、信息交流以及预期目标等的需求,都会对翻译工作产生影响。比如,新闻翻译的目的在于直接明了、通俗易懂地传达信息。
2、实用性原则。翻译必需满足实用要求,尤其是新闻翻译,应有效地降低不同文化之间的背景差异,基于对原文的理解和认识,准确地表达原本中的事物、事件、情感、态度,使翻译接受者能准备地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实现新闻翻译的功能和具体作用效果。
汉蒙两个民族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汉蒙新闻翻译的难度性。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形势下,新的名词术语不断增多,使得汉蒙新闻翻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采取功能翻译理论,能有效地减少相关翻译工作的难度,为促进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融合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汉蒙新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翻译过于书面语
新闻的覆盖面广、传播迅速,同时由于面对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涉及到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群,为方便读者理解,一般要求语言更接近于口语化,因此新闻翻译应根据新闻的特点进行通俗化的处理。然而,目前的新闻翻译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过于深奥的书面语对于农牧民来说比较难以接受,自然也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
2、名词术语翻译分歧
随着交流的增多,新闻涉及到的领域逐渐扩大,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分别,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闻翻译中出现的名词术语也越来越多。如何规范、准确地做好这些名词术语翻译,是实现文化交流、信息传递的正确度和真理性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各个区域内本身语言习惯和排他性问题,对于名词术语的翻译还无法达到规范、统一,由此造成了读者的接受难度。
3、新闻同时还具有声画并茂、感染力强等特点,因此,在进行相关的翻译时应注重保持原文的神韵。然而部分翻译人员由于本身的知识结构和翻译技巧的限制,习惯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硬性翻译,反而使文字失去了原有的特点,甚至不能正确表达原文意思。
三、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下解决新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准确理解原文内容
由于新闻注重时效性,因此在进行新闻翻译时往往会出现没有吃透原文意思而草率翻译的问题。然而,不管是从事哪种语言文字的翻译,要保证翻译的准确性,首先应保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这是进行翻译的重要前提。比如原文为:
坚持把“破”与“建”统一起来,“破”上下功夫,“建”上见成效。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把“破”翻译为“破坏”,“建”理解为“建立”,与原文中其他文字联系在一起,就变成了:
坚持把“破坏”与“建立”统一起来,“破坏”上下功夫,“建立”上见成效。
这样的译文不仅与原文有极大的出入,单独读下来也很难理解。通过对原文的仔细阅读理解可知,这句话中“破”与“建”的准确意思应为“突破”和“建设”,准确的译文应为:
坚持把“破”与“建”统一起来,“突破”上下功夫,“建设”上见成效。
2、规范语法结构关系
汉蒙新闻翻译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不同,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主、谓、宾结构,而蒙文正好相反,在表达上保持的是主、宾、谓结构。如在汉语中“跳舞”、“喝茶”等词语,均为动词在前,名词在后,而在蒙语中这些词语在表达就变成了“舞跳”、“茶喝”等名词在前,动词在后的形式。如果按原文翻译,必然造成文理不通、罗辑混乱的局面。这时就需要通过规范的语法结构转变将这些“病名”进行“调整”,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表达,这样才能使译文通俗流畅,更易被广大读者接受。
3、体现翻译的灵活性
在功能翻译理论中,为体现译文的神韵,并不支持生硬的逐字逐句的解释行为。翻译更注重的是以原文为起点,保证译文对原文的全局把握,让译文尽量接近于原文的风格,使读者更准确的感受原文的意境,并接受译文的信息传达。
在汉蒙新闻翻译中,比较多的会面对汉语成语的翻译。如“望梅止渴”一词,在蒙文中是没有对应的词语的,这时如果不了解词语代表的历史故事,粗暴地进行逐字逐句的直译,就变成了amannu silüsü-ber-eyen umda-ban daruqu,这种机械翻译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等传达。因此在面对这种“不可译”现象时,需对原文进行充分了解,灵活地对原文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将文字内容进行更生动的传达,这样,将“望梅止渴”翻译成güyilesü-gi qaraγad umda-ban daruqu,则更能获得读者的认同。
四、结语
如今,新闻媒介的信息传播力度越来越大,为加强汉蒙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融合,汉蒙新闻翻译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视野,加强汉蒙新闻翻译的准确性,必然会为广大汉蒙群众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新闻翻译精品。
[1]韩塔娜.汉蒙新闻翻译方法探微[D].西北民族大学,2010.
[2]温都胡.汉蒙明喻对比与翻译[J].民族翻译,2009,01∶34-37.
[3]桑吉太.汉蒙广播新闻翻译浅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3,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