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做强做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建议
2016-07-14陈桂月
陈桂月
武平县统计局
浅析做强做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建议
陈桂月
武平县统计局
主导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据,是壮大县域经济,扩张经济总量,促进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为了做大做强武平县的主导产业,本文对武平县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浅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为武平县打造“工业强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壮大;薄弱;持续优化;品牌战略;转型升级
为了进一步贯彻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目标,壮大县域经济,扩张经济总量,促进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我县围绕构建“3个3”产业升级体系,推动新兴高效益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做强工业经济,提升产业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粗浅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县工业发展情况
(一)我县工业发展不断壮大
2015年度,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3.97亿元,可比增长10.1%,比2010年净增25.23亿元,年均增长1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74亿元,可比增长9.7%,比2010年净增21.21亿元,年均增长18.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23亿元,同比增长10.5%,比2010年净增4.03亿元,年均增长1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5.91亿元,现价增长16.8%,比2010年净增85.35亿元,年均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54亿元,现价增长16.2%,比2010年净增79.98亿元,年均增长20.9%。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33家,实现规模工业产值83.44亿元,现价增长7.85%,比2010年净增60.14亿元,年均增长29.1%。
(二)主导产业不断突出
我县工业共有30个行业,主要分布在不锈钢加工和新型显示、机械制造、农林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主要行业现有规模企业10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4家。2015年主要行业实现工业产值119.28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7.8%。从各个行业分布看:不锈钢加工实现产值20.4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5.0%;新型显示实现产值15.8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1.6%;机械制造实现产值9.75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矿产品加工实现产值31.6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3.3%;农林产品加工实现产值41.6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6%。
二、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是薄弱的环节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是武平县主导产业发展中薄弱的环节。按照国家统计局新颁布的高技术产业划分标准,武平县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小。2015年,武平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数仅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1%,实现工业总产值17.32亿元,只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2.7%。
(二)产业结构内部结构不平衡
与其他经济发达县、市相比,武平县产业内部结构不平衡,制约了整体水平的发挥。我县仍以传统产业、粗加工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重,高、深加工产业明显发展不足。丰富的农林资源、矿产品资源等主要还是粗加工,缺乏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2015年资源型的规模以上产值54.91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高达40.2%。。
(三)企业仍处粗放管理阶段
武平县大部分企业由于股权结构单一,在规范企业系统管理方面重视不够,存在“守摊”的管理思想,大部分企业没有按《公司法》进行规范管理运作。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刚刚起步,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几家较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粗放管理模式,不能人尽其才,人员流动大,以致管理效率低下、决策应变能力不强、防范风险能力较弱。
三、几点建议
近几年我县工业企业呈快速增长态势,一些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存在着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不长、牵动性龙头企业少、产业集聚度不高、企业核心竞争不力等问题,县委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发展三大产业平台(省级工业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三大传统主导产业(矿产品加工、不锈钢加工、机械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显示和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电子商务)“3+3”产业升级体系,如何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加速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议:
(一)巩固传统产业,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上取得突破
按照县委县府提出的“十三五”发展宏伟蓝图,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富民”的总体发展战略,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切入点,积极整合我县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聚集社会各方面力量,打造一批支柱产业,形成产业群,进一步壮大现有产业。即:“壮大矿产品加工、不锈钢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传统主导产业,培育新型显示和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支柱产业,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三大产业发展平台”成为产业融合、创新创业的集聚区;“三大传统主导产业”成为产业支撑、财税增收的生力军;“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注重技术改造,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从产品结构看,传统行业集中度偏高、粗加工型和资源型产品份额大,缺乏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目前我县大部企业仍然是粗放式生产,缺乏精品、名牌意识,生产的产品质量粗糙,资源型产品如原煤、石灰石,粗加工型产品如大米、饲料加工等占绝对优势,而高附加值产品,如农产品深加工、电子整机等产品几乎没有。加快重点项目改造提升,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发挥重点技改项目带动效应,优化全县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扎实构建“三大体系”。打造武平省级工业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平台,继续壮大矿产品加工、不锈钢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传统主导产业、培育新型显示和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实施品牌战略,加大竞争力度
以“产业集群化、企业集团化、产品品牌化”为目标,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上市企业转变。要想从量的转变到质的转变就必须依靠品牌,品牌即是市场,谁拥有了品牌,谁就赢得了市场,小企业更需要树品牌。广大中小企业必须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首先,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恒定如一,使自己的产品永远成为货真价实的标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确保产品质量;其次,要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成熟,必须注重品牌附加值的创造和积累;第三,要从企业发展初期,就制定长期品牌战略目标,追求品牌目标,让企业的品牌带动企业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腾飞。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选择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率高、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和产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一批节能环保型绿色产品和特色产品,突出重点,形成规模生产,把“蛋糕”做大。
(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智能化改造。以建设新型显示等专业产业园为龙头,推动正德光电有限公司、合信创展和宇田汽配等公司达产达量。推动数字化控制技术在各类装备上的应用,提升装备数控化水平。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机器换工”专项行动,推动企业逐步实现“机器换工”,加快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开发智能终端产品。鼓励企业加快产品智能化转型,通过持续改进,实现高端芯片、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互联网技术等在产品中集成应用。
(五)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保障
一是完善政策配套保障。及时优化调整我县招商引资和扶持工业发展政策,配套落实国家、省、市各级扶持工业发展的系列政策,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从用工、融资、产品销售和财税、空间、审批服务等方面,完善中小微企业扶持措施和大项目好项目“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专门服务措施。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应急保障资金、担保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功能,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立足我县产业发展实际,把握轻重缓急,每年根据财力,按相关文件要求统筹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资金,及时奖励企业进行生产运行帮扶。
[1]石雪芹:《强化主导产业,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数据来源:2010-2016年武平县工业年鉴
作者:陈桂月(1977-),女,武平县统计局工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