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4-08-16谢有福
谢有福
摘要:指出了防火林带具有良好的防火、抗火、阻火、隔火功能。实施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对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分析了武平县森林防火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需注意的问题,为构筑一道绿色防火长城、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防火;生物防火林带;武平县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6029103
1 引言
根据多年的实践证明和专家考证,在众多的防火措施当中,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建立林火相隔系统,是变被动式防火为主动式防火,变低效率防火为高效率防火的主要措施之一。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就是通过有些树种的较强抗火性来阻隔林火的蔓延,改变火环境、火行为,使易燃林地转为难燃林地,增强林分的抗火性,以达到森林防火的目的。本文根据武平县森林防火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划、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需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2 武平县林业与森林防火基本概况
2.1 林业基本概况
武平县地处福建省西部,位于武夷山脉南端,东接上杭,南连广东省蕉岭、平远两县,西邻江西省会昌、寻邬两县,北靠长汀,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之一,也是福建省重点林区县,山多林多、生态优美。据2011年森林资源建档资料统计,武平县土地总面积26.4万hm2,其中林地面积21.9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2.9%,有林地面积20.42万hm2,全县森林覆盖率79.7%。
2.2 森林防火基本概况
武平县森林以易燃的马尾松、杉木林为主,地表植被主要为芒萁、茅草等。虽然全县进一步完善建设了森林火险监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扑火了望、林火扑救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系统,但林火阻隔系统还较薄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燃料结构的改变,林内可燃物载量逐年累积,森林火险隐患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全县林区交通的不断发展和林地的开发利用、造林绿化,农事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气候异常现象的增多,野外火源管理的广度、力度存在薄弱环节,森林火灾频频发生,已经成为全国、全省重点森林火险区之一。森林资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3 武平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建设现状
近年来,武平县高度重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林区道路、防火路和生物防火林带相结合的林火阻隔系统,在防火、阻火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据统计,“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新建生物防火林带740km,其中示范防火林带480km,投入建设资金1250万元,主要分布在东留、十方、平川、中山、永平、大禾、武东等乡(镇)和梁野山自然保护区,造林树种以适宜本地生长抗火性强的木荷、杜英、油茶、米老排等防火树种为主。按年度分,2006年营建生物防火林带52km,其中示范防火林带25km;2007年营建80km,其中示范防火林带60km;2008年营建65km,其中示范防火林带46km;2009年营建98km,其中示范防火林带67km;2010年营建92km,其中示范防火林带75km;2011年营建75km,其中示范防火林带45km;2012年营建60km,其中示范防火林带42km;2013年营建115km,其中示范防火林带94km;2014年营建103km,其中示范防火林带86km。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县现有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生物防火林带数量不足。目前全县已拥有生物防火林带1140km,平均每公顷有林地拥有生物防火林带7.2m,据专家测算每公顷有林地拥有防火林带15m时才能发挥重要的防火作用;二是生物防火林带布局不合理。目前全县防火林带大部分为山脊防火林带,而引发林火的山脚田边、村庄周围、道路两侧和县乡交界处防火林带数量不足,而且零星分散,无法形成闭合圈,未能发挥集中连片的规模效益;三是全县20世纪90年代营造的生物防火林带有的尚未郁闭成林,尚需加以抚育改造,以真正发挥防火林带的效用。
4 武平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需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4.1 关于建设目标
加强重点部位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布局,把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应用新科技、新成果、新材料进行科学设计,建设科学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的林火阻隔系统,为武平县森林资源构筑一道绿色防火长城,提高生物防火林带阻火、隔火、断火效能,有效遏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和火情蔓延,降低森林火灾损失,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同时改善森林景观,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促进绿色发展,达到生态、社会、经济、防火、通道的五大效益相统一。
4.2 关于建设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逐年实施的原则。规划布局以生态优先、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为基础;规划方式以新建、改扩建为主,条件允许的区域尽可能与现有生物防火林带、自然、工程及组合阻隔带形;规划分近、中、远期,逐年循序渐进地推进实施。坚持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综合考虑建设地段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林分状况、火险情况等实际,优先配置林区火灾危险区域和重点部位,发挥林带建设的最大功效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树种选择上,坚持适地适树,重视防火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造林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的有机结合。 坚持防火效能与多种效益兼顾的原则,使生物防火林带在发挥森林防火功效的同时,发挥最大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
4.3 关于建设布局
总体布局上,抓好3个方面。一是抓好基础性林带网络布局。重点放在人工造林上,坚持人工造林“四同步”配置防火林带,做造一片,配置一片,连片成网,不断扩大,形成有序网络布局。二是抓好区域性经济林带有序布局。主要是对山区林农开发经营经济效益型果树防火林带进行规划,通过政策引导有计划地扩大生产规模,把零星分散的点、片、块果树林、竹林带连接起来,逐步形成大带状、小基地布局。三是抓好火灾高危区域林带的重点配置布局。主要安排在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两侧,城区、坟场和寺庙周围及山脚田边火险地带,进行单独施工,连接成带。endprint
重点布局上,突出5个重点。一是重点火险部位,包括重点生态公益林、针叶树集中区、坟墓集中区的山脚田边(农事活动频繁区)、一重山山脊及其它人员活动频繁、森林火灾多发易发地段。二是重要保护目标,包括高速公路、主要交通干道两边的一重山;林区内的重要军事、通讯、电力、易燃易爆物品仓库、生产生活设施设备等建筑四周经营区界。三是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外围分界线等。四是乡镇级以上行政边界,以及能起关键阻火作用的主山脊。五是上述区域以外的全省重点生态区位边界。
建设实践上,地段选择主要针对3种类型。一是生态公益林区,原则上不选择商品林林地,因为生态公益林没有分到户,集中联片,可以确保生物防火林带成条成带。二是选择马尾松纯林,特别是中幼林,做到因害设防。三是选择森林公园等森林防火特别敏感地带,如武平县碧水公园建设了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既建立了森林防火长效工程,又改善了林种结构,也宣传了森林防火工作,具有一举三得的作用。
4.4 关于树种选择
武平县传统的生物防火林带树种单一,主选木荷。木荷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防火树种,树冠浓密,革质,抗火性、萌芽力强。木荷根系强大,扎根深,能抗一定的干旱瘠薄,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不同立地条件的人工木荷生长差异较大,一般在阳坡中上部,中等偏差的立地条件营造成片的木荷纯林,往往生长缓慢;而在林带状的的木荷生长快,选择光照和水肥条件好,土层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丰富的沟谷坡地,立地较肥的造林地,木荷生长良好,植被条件较好。但是木荷有缺点,一是生长慢,生物量小,需要10年以上才能郁闭;二是萌芽能力低,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生长;三是经济效益单一,只能作为用材树种,短期内没有经济效益。根据耐火树种的综合比较及植被效果,木荷、米老排、杜英、油茶、杨梅等都是耐火性强、适应性好的常绿阔叶乔木。因此,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应有多样性。武平县还可选择米老排、油茶作为防火林带树种。米老排是优良的防火树种,萌芽力强,生长快,成林早。米老排为浅根性树种, 喜温热、湿润,对土壤要求较高,在武平县北部山区,特别是土壤条件差的地方不易成林。米老排幼苗易遭白蚁侵害,苗木打浆时可加农药打浆预防。油茶是我国南方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也是防火的优良树种,四季常绿,寿命长。油茶主根发达,为深根性树种,对生态适应性非常强,但以海拔800m以下的南坡、东南坡、坡度30°以下的丘陵山地最适宜。事实上,武平县2007年3月在平川镇红东村钓鱼坑山场种植油茶2.5km(62亩),2009年3月在平川镇兴南村碧水公园种植米老排林带2.5km(55亩),均获得了较好的防火效果和经济、 生态效益。
4.5 关于新建技术
新建生物防火林带,技术上关键要把握好9个方面。一是作业设计。根据生物防火林带总体规划进行施工作业设计,内容包括林带位置、宽度、长度、树种选择、造林密度、挖穴规格、抚育措施等。二是林带宽度。宽度水平距15~20m。三是林带长度。长度要求必须达到1km以上。四是苗木规格。按GB6000-1999标准执行。五是林地清理。保留林带内阔叶乔、灌木,劈除林带内针叶树、桃金娘、岗松和草本植被。六是整地。挖暗穴,挖穴规格为60cm×40cm×40cm,捡净穴内树根、树枝、石块等杂物。七是造林密度。木荷类167~200株/亩,株行距1.67m×1.67m~2 m×2 m;油茶类107~126株/亩,株行距2.3 m×2.3m~2.5m×2.5m。八是栽植。立春后至3月底前种植。做到苗木新鲜、打浆到位、打紧压实。九是幼林抚育。造林后连续3年6次全铲抚育,第一次还要进行扩穴培土,全面铲净杂草。通过科学的营造技术,确保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 宇,马 驰. 谈建设生物防火林带的基本原则与必要性[J]. 甘肃科技,2009(7):151~153.
[2]朱汤军,徐高福,柏明娥,等. 浙江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类型和树种配置模式研究[J]. 防护林科技,2009(4):51~55.
[3]苗国丽,林乐静,史红霞,等. 宁波生物防火林带乡土树种选择与实践[J]. 森林防火,2010(2):60~62.
[4]包育志. 舒城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7):207,210.
[5]徐喜占,许俊新,谷兰兰. 防火树种的科学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J]. 河北林业科技,2007(S1):58,64.
[6]余永楷. 油茶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与效益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3):132~133,137.
[7]陈添基. 多树种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试验初报[J]. 中国园艺文摘,2009(5):31~32.
[8]张德值. 尤溪县林缘山脚田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现状与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13(23):74~75.
[9]张珍珠. 福安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树种选择浅析[J]. 林业勘察设计,2012(1):88~92.
[10]谭 论. 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之思考[J]. 森林防火,2012(3):17~21.
[11]孙永明,魏 立,刘随存,等. 生物防火林带有效宽度和结构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5):139~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