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批评视野中的“康桥”——解读诗歌《再别康桥》

2016-07-14赵宪花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名作欣赏 2016年5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康桥云彩

⊙赵宪花[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新批评视野中的“康桥”——解读诗歌《再别康桥》

⊙赵宪花[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活跃于20世纪中期的英美新批评,是在文学理论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区别于之前的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对文学作品本身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近乎虔诚的关注,其中尤以诗歌作为关注的焦点,后来的实践亦表明,新批评在诗歌分析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摘选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再别康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方式解读诗歌意象、突出语词之间形成的张力对诗歌语言表现力的作用,并结合诗人派别主张分析诗歌的形式之美,以期对这首诗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读解和理解。

关键词:新批评再别康桥细读法张力形式美解读

一、理论概述

新批评这一形式主义文论派别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获得长足发展,至此,达到它的鼎盛期;6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但其带来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新批评派崛起之前,19世纪末的西方文学批评主要是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与心理、社会历史与政治等外部因素对文学的影响,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则强调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这两种批评倾向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新批评派的崛起正是对这一倾向的反拨。在新批评理论家看来,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客体,应该摒弃对其外部的各种研究,他们主张以文学语言研究为基础,用语义学分析的方法对作品加以细读分析,而这一切都使得新批评派成为一个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流派。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先生的经典诗歌,也是新月派的代表作。新月派非常关注诗歌艺术本身,主张诗歌应该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种对诗歌本身的关注与当时西方国家的新批评主张不谋而合。

二、“细读法”分析诗歌意象

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多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西天云彩、河畔金柳、夕阳、波光艳影、软泥青荇、康河、水草、清潭、浮藻、长篙、小船、夏虫、康桥……这一系列极富诗情画意的意象恰当组合、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空灵通透、和谐完美的意境。下面我们就运用“细读法”分析云彩、天上虹和康桥这三种主要意象。

(一)云彩“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若是日常,应说“向西天的云彩作别”,诗人把句式做了细微的调整和改变,给人以“陌生化”的警觉,有力地增强了日常语言的表现力,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诗人为什么要和云彩作别?诗人要离开了吗?离开的话为什么不与人告别?云彩是康桥的云彩,作别的是过去的康桥。空中的云彩,随风飘荡,无根无源,就像四处漂泊的游子;诗人借此意象,应是表达漂泊之情,既已作别“云彩”,暗示该是要结束漂泊生涯了吧;只是斯人已去,无处话离情,唯留康河之上的一抹云彩,听诗人的吟唱。诗人呢,“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并且是“悄悄的”,诗人如此温柔,想是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到了这一节,诗人的情感更加浓烈和厚重了,诗人将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寓于“云彩”之中,“轻轻的来”“悄悄的走”,虽离别却不沉重,飘逸才是诗人的本色。结合云彩的象征意义,亦可理解成诗人打算“丢掉”过去,重新开始,和前面的结束漂泊生涯相一致。

(二)天上虹“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潭水是什么样的?是碧绿的、清澈的、透亮的。天上虹是什么样的?是五彩斑斓、熠熠生辉的。诗人为什么要把榆阴下的那一潭比作天上虹呢?哦,原来是诗人有着“彩虹似的梦”。潭里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之中。

(三)康桥这首诗歌的主题是“再别康桥”,诗人在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物,为什么独独选一座桥来作一首诗呢?桥是什么?南宋词人陆游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元代马致远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桥是“连接”,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时间和空间;是“承载”,承载着人和物,承载着恩怨情仇、是是非非;是“联系”,联系着你我他,联系着最亲密的人。诗人和康桥之间该是有过一段故事的,此时此刻,诗人站在康桥之上,即将远行。他想对康桥道一声“再见”“珍重”,话在心头却说不出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愈是离别,愈是沉默;康桥是沉默的,诗人的告别也是沉默的。这或许是太过留恋和不舍,也或许是并无遗憾。“再别康桥”,再别那一段旧时光、那一些人事。

三、诗歌的形式美

新批评解读将文本看成一个是由多层面构成的复合结构体,不仅关注文本语言单个语词的意义,而且重视文本的结构形态。此前我们一起分析了具体语词中体现的意象之美,接下来我们就从整体结构形态中分析《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派的诗歌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的。

(一)音乐美这首诗歌全诗共分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一节各自押韵,第一节押[ai]韵,第二节押[ang]韵,第三节押[ao]韵,第四节押[ong]韵,第五节押[e]韵,第六节押[iao]韵,第七节押[ai]韵(重复第一节韵),且每节句首不入韵,为次句换韵创造条件;节内隔句押韵,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用韵上回环复沓,营构了一种悠远、惆怅、醇厚、复沓的氛围,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张力。每一节诗内部韵律和谐,读来有音乐般的美感,而每节换韵又造成一种参差错落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契合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整首诗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二)绘画美我国古代诗歌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现代诗人的徐志摩显然亦懂得诗歌与画作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多次运用带有鲜明色彩的词语:金柳、青荇、天上虹、青草、星辉,把诗歌当成画布,选取大自然中五颜六色之景,恰如其分地镶嵌在诗歌的画布当中。从构图来看,诗人首写天上的云彩,次写地上的金柳、榆阴,再写水中的青荇、水草,空中、水中、地上,上中下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为了使画面感更加强烈鲜明,诗人采取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既写“榆阴下的一潭”的静谧之美,又写“撑一支长篙”寻梦的动态之美,波光微漾,树影招摇,似美女子弱柳扶风,动静皆宜。纵观全诗,言词之间尽显色彩美、构图美和动态美,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三)建筑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诗歌第一小节,诗人安排一三句稍短,二四句稍长;全诗共一百九十三个字,分七节,基本每一节都严格遵循一三短、二四长这样的格式;一节分四行,每行六至八字不等,规律之中见灵活。诗人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具有现代化的建筑美。

四、结语

英美新批评在文艺理论界引领风骚长达四十多年,至今仍是一种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它所提出的“悖论”“反讽”“张力”“隐喻”“陌生化”等概念,对于今天的诗歌乃至小说文本的解读均具有实用意义,国内文艺理论界人士多将此理论用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随着文学作品的丰富与时代的变化,这一批评理论的优缺点也更加凸显,业内人士在灵活运用新批评解读诗歌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与其他文学作品类型的契合点,使之不断丰富完善,更具普遍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洪先.新批评的层面结构细读法与《再别康桥》的解读[J].电影评介,2009(17).

[2]蓝仁哲.新批评[J].外国文学,2004(6).

[3]支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论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4(5).

[4]赵毅衡,姜飞.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J].学习与探索,2009(5).

[5]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9(2).

[6]胡燕春.新批评派对于后理论时代的借鉴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

[7]郭曼.新批评视域下的诗歌《高原上的野花》[J].文学教育(下),2015(8).

[8]谢倩.新批评主义视角下《我已故的公爵夫人》解析[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2).

[9]唐小祥.“新批评”研究述评[J].金田,2014(8).

[10]苗敕.从新批评视角看英国近代诗歌[J].中文信息,2015 (7).

[11]薛婷儒.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解读——以“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2).

[12]孙成贵,张卫红.新批评观下的玫瑰——细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

[13]蒋於缉.新批评视野下的顾城诗歌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4).

[14]岳莉.浅析英美新批评文本中心论及其美学批评方法[J].青年时代,2015(11).

[15]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J].外语教学,2006,27(2).

[16]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赵宪花,辽宁师范大学文艺学在读研究生。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康桥云彩
神奇云彩:大自然的画作
春天的云彩
云彩不迷路
云彩的秘密
再别的岂止是康桥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
放手让孩子撞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