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的理想追寻
——重读《黑骏马》
2016-07-14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00
⊙王 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00]
苦难中的理想追寻
——重读《黑骏马》
⊙王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00]
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描述了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之间一段令人伤感的爱情,同时讲述了他在草原和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充满痛苦和迷惘的选择,他们最终在美丽的大草原怀抱中重新找寻到了精神上的寄托,理解了生活的真谛,走向了精神的强大和成熟。
张承志 《黑骏马》 苦难理想
意大利著名短篇小说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曾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①一位优秀的作家往往会把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融入作品创作中,同时一部好的作品通常也包含着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张承志的《黑骏马》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今天再次去回味,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作者那诗一样的语言下蕴含着的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
《黑骏马》发表于1982年,发表后赢得了广泛好评,并荣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作为张承志早期的中篇力作,它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对生活的审美理想和对人生的独特领悟。小说为我们塑造了白发额吉和索米娅这两个坚强的草原女性形象,她们在苦难生活中的坚守,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崇拜,让处在痛苦和迷茫中的白音宝力格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最后带着对苦难和命运的理解,带着对美好人性的希望,离开草原,再次投入到生活中去。
一、对苦难生活的坚守和热爱
对苦难生活的歌颂,以及在苦难生活中顽强坚守的人的颂扬一直是张承志写作的重点,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1968年到1972年,他曾经在内蒙古大草原插队当了四年的牧民。早期的经历让作者对生活有了深刻了解,并对草原生活充满了热爱,而这些经历都反映在他早期的几部作品中,尤其是中篇小说《黑骏马》中。
白音宝力格从小在草原长大,和白发额吉、索米娅相依为命,本来可以有幸福的未来。可是,当自己心爱的人不幸被强暴后,他不能容忍额吉对邪恶的宽恕,怀着愤怒之情,远离了草原和自己的亲人,决心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可九年过去了,他得到了什么?是事业的建树,还是人生的真谛?看来都不是!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失望,对生活的困惑,他回到了草原,在这里找寻生活的真谛。白发额吉和索米娅给了他继续前进的力量!白发额吉,这位善良的老人,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坚强地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对草原生活充满了无限热爱。在失去丈夫和儿子后,她独自一人把索米娅和白音宝力格抚养长大,给了他们一个幸福的童年。她坚强乐观地生活着,日复一日“勤奋地忙碌着,挤奶,栓牛犊,像是为着一项神圣的使命”②。索米娅像奶奶一样,美丽善良,勤劳能干。她本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可是厄运将她推入了绝望的境地:被黄毛希拉强暴并怀孕;心爱的人愤怒地离开了她;不久之后唯一的亲人也去世了,不幸接踵而来。可是,年轻的索米娅没有因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不幸而自暴自弃,而是坚强地面对一切:繁杂的工作,沉重的家务,抚养四个孩子……和草原上世世代代的女性一样,索米娅经历了她们都经历过的快乐、艰难、忍受和侮辱……最后成长为草原上成熟的女人。③
白音宝力格离开九年之后,带着对文明生活的失望,重返草原,在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和对亲人的寻找中,渐渐明白了:对生活充满热情,在苦难生活中坚强面对,才能获得幸福。而这也正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许,只有经历苦难,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理解生活的意义吧!
二、对宝贵生命的崇拜和尊重
张承志在《金牧场》开篇说道:“生命,也许是宇宙之间唯一应该受到崇拜的因素!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显示本质是一种无比激动人心的过程。”④张承志作为一个当代穆斯林作家,信仰中对生命的虔诚热爱和尊重,使得他对生命的讴歌在其创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黑骏马》作为一首生命的赞歌,文中处处洋溢着草原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崇拜。
白发额吉,作为草原民族女性形象的代表,她以自己的坚韧默默忍受着生活的磨难,同时对大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充满热爱和尊重。她细心照料在暴风雪中迷失的小马驹,将它搂在怀里用身体为其取暖,将它看作是神灵对她的恩赐,用红布块给小马驹封了一个护身符。在额吉看来,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一切活的生命都应该受到爱护。其其格生下来时非常瘦小,有牧人说应该把她扔掉,额吉愤怒地指责他们:“这是一条命呀!命!我活了七十多岁,从来没有把一条活着的命脉扔到野草滩上。”⑤正是草原人民对一切生命的尊重,接受了小其其格的诞生,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老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而索米娅在尊重、爱护生命上的反应更是令我们动容。她和白音宝力格彼此深情地爱着对方,但当她被黄毛希拉强暴怀孕后,白音宝力格愤怒离开了她。她没有厌恶这个孩子,而是忍受着周围人的指责,将她生下来并抚养长大,她是索米娅生活下去的希望。她十分疼爱这个孩子,为了让她能够上学,她哭求老师收下这个孩子,甘愿为学校干临时工,运煤,挤奶,打水,她经常站在教室外面,即使淋着雨也要注视其其格在课堂里的表现。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草原母性的光辉,是母亲对孩子那种伟大的爱!无论是白发额吉,还是索米娅,我们都能感受到草原人民对个体生命的那种无比的敬重和崇拜。
三、对美好人性的寻找和呼唤
九年之后,当白音宝力格对城市生活感到厌烦,对人和人之间的冷漠感到伤心后,带着对自己当初冲动离去的悔恨,带着对人生的困惑,和对亲人的思念,又回到了熟悉的大草原,寻找精神上的安宁。“我”所追寻的,正是张承志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所呼唤的——真诚、质朴、纯洁的美好人性。
小说中慈祥的白发额吉无疑是个闪着人性光辉的角色。她不辞辛劳将索米娅和白音宝力格养育长大,并给了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她对待小马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而索米娅也渐渐如奶奶那般,和草原上世世代代的女人一样,善良坚强。她待人和善可亲,人缘很好,虽然只是学校的临时工,可学生们都很喜欢她。由于她的勤劳、善良,最后她成为学校的正式职工。小说最后,白音宝力格即将要离开时,索米娅要求白音宝力格等有了孩子后把孩子交给她抚养时,“我”感到震惊——索米娅已蜕变成草原上成熟、伟大的母亲,她们把孕育和抚养生命看成自己的天职。小说中索米娅的丈夫——大车老板达瓦仓,在他身上也闪现着美好的人性。底层草原劳动者救助弱小生命和恻隐之心的本能,驱使他在黑夜中救助了孤苦无依的索米娅,帮助她把老人安葬;第二天又把索米娅母女接走,结婚,和她们生活在一起。他给了索米娅一个温暖的家,让她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期望。这个豪放粗犷的蒙古汉子,用他那宽广的胸怀坚强面对生活的困苦和艰难,他活得坦荡。虽然作者对他着墨不多,但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朴实与率真、忠厚与善良。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激情与美好,人性的善良与淳朴,而不是艰辛与困难。
小说最后,“我”把身体扑进草丛中,热泪盈眶,亲吻着这熟悉的草地,感慨万千。索米娅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草原女性,草原生活还会继续,而“我”也应该将过去的一切都抛弃掉,“然后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湿润的心去迎接明天……”⑥美丽的大草原哺育“我”成长,给了“我”一个幸福的童年,曾经“我”怀着愤怒离开,如今带着对“文明生活”的失望,重新归来,它一如既往地敞开怀抱接纳“我”,包容“我”,让“我”在她的怀抱中得到了抚慰。
《黑骏马》带着20世纪80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特点,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两位在苦难中坚强生活的女性形象,她们勤劳朴实,善良坚强,敬重生命。男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带着对“文明生活”的失望,重新回到留下自己足迹的草原,循着牧歌一步步追忆过往,一步步完成对自我人生的忏悔,最后在白发额吉和成熟的索米娅那里,在草原母性般的怀抱中,找寻到了精神的寄托和美好人性,重新找到了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气,走向了精神的强大和成熟。
①[德]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
②③⑤⑥张承志:《张承志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第91页,第57页,第95页。
④张承志:《金牧场》,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马丽蓉.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2]张承志.老桥[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3]李伟.崇高与悲壮的美——论张承志小说《黑骏马》中的女性形象[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4]张悦.一曲高亢、悲怆的古歌——对张承志《黑骏马》的两种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5]郜元宝.信仰是面不倒的旗[J].当代作家评论,1995(1).
作者:王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