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关注流动生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2016-07-13田伟利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

田伟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46-02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问题, 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到城市中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面临着教育、生活习俗、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这个问题将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长期存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尽一点微薄之力。

1.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已到了入学年龄或正在读书,所以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探索与实践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使他们拥有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享受与居住地儿童同质量的教育,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重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一个关键问题,在消除城乡壁垒的同时,注意增强流动人口子女青春期的心理素质教育,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以增强公民素质,防止流动人口子女在心理上出现阴暗面,成为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对个别学生采取必要谈话、引导、辅教等方式方法予以帮助,及时化解家庭矛盾,营造和睦、愉快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调动学生家长,引导民众意识到流动人口对本地建设的积极贡献,全社会关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保证学校及周围力量,组织爱心行动,实行"一帮一"活动,从精神上物质上帮助这一特殊人群;调动舆论的力量,营造和谐气氛,努力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融入城市主流教育,最终实现一体化教育,消除城乡之间的心理隔阂。

2.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教育

由于流动人口的家庭背景所限,一些家长轻视子女教育,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写个信、记个帐就行;更有甚者只顾眼前利益,或把孩子留在家里做家务,或让孩子帮自己忙生意,迫使孩子失学。这些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疏导和挫折教育。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有一些家长盲目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或是对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养成和经受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在面对矛盾和挫折时,变得焦虑和恐惧,一旦脱离家庭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更现实,学习目的性强,有上进心强、勤劳肯干的优点。但另一方面,许多同学、老师反映,由于受家庭影响,在家庭中家长未充分发挥引导、身授作用,使得孩子卫生习惯较差,公德心较为欠缺,心理上也较为敏感,不敢于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在集体活动中常处于沉寂角色。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城市里不断涌现的新事物缺乏辨别能力,急于追逐新潮而又为经济条件所限,在失落感和激愤心理的影响下品德教育难以正常进行。到了高年级阶段,部分学生性格分化严重,常走两个极端,有的变得内向孤僻,不爱说话闷头苦读,有的性格激愤,易冲动,喜打闹,不爱学习,甚至对学习完全放弃,与社会青年频频接触。

性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事情,社区、家庭、亲友、同学、朋友都在有形的无形的影响着这个孩子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多方面配合,有意识的进行了性格教育的家庭比无意识影响的家庭,孩子的性格优化性更强。而流动人口家庭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能力。如果学校教育此时忽略了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教育,忽略了性格的塑造,长远来看,会影响这个孩子的一生,有些不良心态一旦形成,以后终身难以逆转平衡。关怀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以情动人,对学生细加关怀,真实了解家庭实际情况、学生心态,对症下药,加强素质教育,重视行为养成习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为升学或毕业服务。这就格外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这是教师职责所在。教师之所以成教师,因为教师是人之楷模,不为功、名、利所左右。我们教师要用正确的观念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与人合作,诚实守信,不偷懒,不逃避,不说谎,有集体观念,有民族气节,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同胞等等。学生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己的老师、家长和社会,他们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家里的不良教导,往往产生困惑、矛盾,进而询问于老师。这时教师的观念引导取决定性作用,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相当重要,我们教师既要融入社会,又要出淤泥而不染,用正确的言行教育好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这一弱势群体的全面教育,与城市人口子女一视同仁,努力从中发掘出优秀人才悉加培养,教师应当树立平等的学生观,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真诚接纳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尤其要关爱单亲家庭子女、学困生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其成长环境千差万别,个人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没有不好的学生,只要不好的教育。在老师的眼中,任何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教育中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基础的不同,进行分层次分类别指导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味成功的愉悦,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尤其注意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学生的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新时期的教育,要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子女较为普遍的性格特点,尤其在高年级,重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团队协调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学生干部后的组织、管理能力,避免他们公众意识的淡漠。

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要使学生既要又好又快地完成学业,又要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完善的人格。如学生小庆,父母离婚,由性格粗暴的父亲抚养,靠父亲打工供他上学,该生性格外向,口齿犀利,时有得罪人的事情发生,多动好玩,喜好嬉闹,对人处事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尽管头脑聪明却成绩不佳。处理:不以老师的身份批评教育,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多次找他谈话,像摆龙门阵一样谈人生态度、为人处事,讲奋斗、磨炼,对他的将来分析形势,给出建议。甚至开明布公的谈男女友谊,谈爱情、家庭、亲情,削弱在他内心因父母离婚引起的对父母的敌视感,让他意识到他并没有亲情真空。效果良好,同学反映,他的为人处事比之前平和,学习上进心增强。

3.强化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教育

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让孩子上普高,更看重升学性,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改变户籍,"跃出龙门",为找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学生对理想的追求,认为"分数万能",对能力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出现了高考移民趋势,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像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分数线较低的边远地区流动。他们无法拿出巨资在北京那样的"投资洼地"安全舒服地移民高考,只能冒险而廉价地到西藏等边陲之地孤注一掷。西藏因此被称做"平民洼地"。但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水平,这只是社会上的一种不良现象,或者说是被有心人钻空子的不良手段而已,真正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文化素质的有效方法仍然是流入地的学校教育。

学校对这些孩子的心理辅导、思想教育其最终归宿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的成果使这些孩子成为社会的栋梁,展现学校教育的正能量。良好的学习品质会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进取状态,使学生的智力系统处于最佳的发挥水平,并不断激发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素质,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心理成熟和人生优化发展的过程。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他们的整体精神面貌必将得到改变。

总之,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重大、十分急迫的问题,能否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将对我国持续发展、长治久安产生重大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携起手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给流动人口子女一个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保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漫画
寻找最美家庭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寻找最美家庭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