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来华传教的原因及意义
2016-07-13胡健文
胡健文
在古代中国与欧洲的相互文化往来上,有一人非常重要,那就是在明朝中后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利玛窦。
其实早在利玛窦之前,就已经有许多西方的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义了。实际上西方向中国传教的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635年前后,时值唐朝太宗时期。当时的叙利亚教会派遣传教士来到中国的都城长安,受到了太宗的热情接待,太宗也允许传教士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教堂和修道院,由此展开了早期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序幕。在之后的两百余年之中,基督教在平稳中不断发展,传教士们翻译了最早的一批基督教经典作品,同时在中国的基督教信徒也不断增加。但在公元845年,由于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中央国库收入,再加上当时在位的皇帝唐武宗笃信道教,深恶佛教,于是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灭佛”行动,几月间拆毁天下寺庙无数,僧尼被迫还俗者更是数以十万计。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会昌法难”。虽然当时朝廷的重点打击对象是佛教,但基督教也遭受了牵连,许多传教士也被勒令回国,于是基督教在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传播就被迫终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基督教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帝王权贵的支持保护的,虽然在中间的二百余年间也得到了一些发展,但总体来说群众基础依然薄弱,多数信徒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因此基督教的传播顺利与否需要取决于朝廷的态度政策是否有变化。
在唐武宗之后的几百年内,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一直处于中断状态,直到元朝时期才重启了大门。1278年,教皇尼古拉三世派遣五位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统治中国的元世祖忽必烈请求允许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忽必烈对传教士礼遇有加,基督教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传播发展。在短短十年间,元大都就建造了两座教堂,并发展了超过三万教徒。然而好景不长,1368年,明朝灭元登上历史舞台。明朝初期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第二次基督教传播就随着元朝的灭亡也再一次中断了。
直到大约200年后,第一批葡萄牙人来到了澳门并定居,才由此揭开了第三次基督教大规模传播的序幕。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便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在介绍利玛窦来华传教经历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意义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那就是为什么利玛窦会愿意不远万里从罗马来到遥远的中国进行传教。
我们知道,利玛窦所处的时代是十六世纪后半叶以及十七世纪初,在那个时候,交通技术并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如果一个欧洲人想要来中国,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经由陆路,从欧洲穿越小亚细亚、中亚地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马可波罗,这位意大利商人用了五年的时间从威尼斯到达了当时中国的都城——大都。第二种则是经由海路,也是被利玛窦所采用的方式。以上两种途径不管哪一种,路上所花费的时间都以年计,所以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在利玛窦出发之前,他很可能已经意识到一旦离开故土,将有很大的可能性无法再重新回来了。尽管现实如此残酷,利玛窦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东行传教之路。
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组成:
首先,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利玛窦来华传教之时,在欧洲大陆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宗教深刻影响了欧洲普通民众的生活,为此,罗马教廷也希望藉此扩大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正是如此,再加上利玛窦本人是一位非常虔诚的教徒,一直以向非基督教徒传教为己任,于是促成了利玛窦来华传教之行。
其次,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先引入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来帮助进行解释。那就是为什么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我们只见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教士,而很少或者从来没听说过存在儒家、道教、汉传佛教等的中国传教士?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中国高度发达,这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层面,因此如果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有意愿对外广泛传播自己的宗教信仰,应该很轻易就能办到。但是根据我们现今所能找到的史料,我们几乎找不到有关于中国传教士向西方传教的记载。这很可能是由于中国的宗教与西方宗教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简单看成一神教、多神教和无神教之间的区别。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典型的一神教,一神教认为,只存在唯一的一位人格神,信徒则只对其进行崇拜。一神教的这种特性很自然地就衍生出了非常强烈的排他性,其实这一特征即便放到现代社会来看也是同样存在的,即使是在国内,也经常能够碰到有人在街上传播基督教福音。这一特征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上,也反映在了西方文化上。所以一神教中诸如基督教,就需要派遣传教士前往世界各地向那些还没有接受“教化”的“异教徒”们传播福音。相对应的,多神教则认可同时存在多位人格神,允许信徒同时崇拜多位偶像。糅合了儒道释三家的中国传统宗教可以看成是多神教的模式,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的寺庙中,各种不同宗教的神灵往往被共同祭祀而不需要避讳。(这其中需要说明一点,正统的佛教往往被认为是无神的宗教,佛教不认为这个世上存在神灵,这从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的观点中就可见一斑:释迦牟尼否认自己是神的化身,同时也否认世界是由神创造的。)因此多神教的一个明显区别于一神教的特征就是,其更具有包容性。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这和中国传统文化同处于世是非常和谐的。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道教、汉传佛教等都能够非常自然地在中国各地传播,而不需要借助于朝廷的强制力量。正是具备了包容性和共存性的特征,多神教才能够和其他形式的宗教相安无事,因此也没有必要像一神教一样往世界其他地方派遣传教士了。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能够对为何只见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传教士这一问题稍作解释。我们需要知道,从文化的源头开始,中国文化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这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在中国北边,蒙古大漠阻挡了中国人继续向北探索的步伐;东边和南边,则是广袤的大海阻隔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在西南,耸立着青藏高原,难以翻越。唯一的与外界联系的途径就是西北的丝绸之路了。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天然的与世隔绝的。幸运的是,这块隔绝的土地够大,大到足够发展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中国人可以在上面种植各种所需的作物来自足,而不需要和外界进行贸易交换。
但是西方就大大不同了,众所周知,西方文化的发祥地位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上,是一种海岛的文化,而区别于中国的陆地文化。在海岛上能够种植的作物有限,并不能够满足人的日常生活所需,于是就需要和其余地区进行贸易交换。再加上欧洲地形多以平原为主,并不妨碍人们向外界探索扩张,长此以往,在欧洲人的文化观念中就形成了:我们需要向外探索未知的领域。自东西文化的根源出发,我们也可以发现西方人更加的开放,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在和不同区域不同种族的人打交道,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何西方如此热衷于派遣像利玛窦这样的传教士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教,而东方却没有。
下面就对利玛窦来华传教进行一下总结。利玛窦自1582年进入中国,直至1610年于北京去世,在中国传教近三十年,可以说他把他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对华的传教事业上。利玛窦传教期间,采用了“因地制宜”的策略,先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国的礼节习俗,已博得中国人特别是官员们的信任;并将西方宗教、科学、文化等经典著作译成汉语,使中国了解西方;其次他也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物品,例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这些在中国并不存在的新鲜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利玛窦的策略非常清晰明确,那就是在初期接触中国人的过程中,不能把传教的真正目的给显露出来,因为那样会存在遭到驱逐的风险,为此他在到达中国的早期更多的是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科技、文化等等内容,其中包括了许多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在衣着方面,为了更加能够融入当地的日常生活,利玛窦舍弃了欧洲衣着,在最早的时候尝试了身着佛教僧侣的服饰,因为他认为对于中国人而言,相对于西方来说,佛教服饰更能为他们所接受,这样也能够使中国人相信他是远道而来的僧人。而通过与瞿太素和其他许多中国上流社会人士的接触,利玛窦发现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侣装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受到尊重,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为了更方便与中国的官员交往,在征得范礼安的同意后,从1594年起,利玛窦开始蓄发留须,并穿起了当时儒士的服装。
利玛窦在旅居中国期间著作颇丰,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介绍基督教教义的《天主实录》,书中巧妙地将儒家思想和天主教教义进行融合,这样的叙述方式更容易为中国士大夫阶层所接受。此外还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绘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幅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编写了《交友论》等。
1601年利玛窦通过南京礼部尚书王忠铭的帮助,顺利抵达北京,向当时的万历皇帝呈上自鸣钟、西洋琴、圣母像、三棱镜等西方物品,博得了万历皇帝的好感,因此被允许长居北京,这样利玛窦得以留在中国的都城进行传教。在此期间,结识了众多中国上层社会的名流,其中就包括徐光启、李之藻等士大夫。在北京的十年间,利玛窦的名声不断扩大,慕名而来听他宣讲教义、谈论西方科学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信徒也有了一定数量的发展。1610年,利玛窦因病卒于北京,万历皇帝特许利玛窦安葬于北京,这也是首位西方传教士获此殊荣。
那么利玛窦的传教事业是否能够算得上成功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对“利玛窦式”的成功下一个定义:到底什么样才够得上成功?
我们知道,利玛窦来华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教,虽然从客观上来看,他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将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文化引入中国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他的主要工作,只能说无形之中促成了这一方面事业的长足发展。利玛窦自己也承认,传播科技文化只是一种手段,只是为了更好地能够将天主教教义介绍给中国人。所以要评判利玛窦是否成功,需要从他的传教事业来着手。
在利玛窦死后,我们并不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发生了多大的改变,中国依然按照它所固有的步调向前走着,就好似所有的这些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从未来过一样。所以利玛窦的传教事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成功。那么为何在耗费了半生心血之后,等待利玛窦的依然是失败呢?原因可能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首先,在利玛窦和其他的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之前,中国早就深受佛教的影响。诞生于现今印度的佛教在汉朝时期就已被传入中国,而基督教则直到数百年后的唐朝才被介绍到中国,在这段时间内,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中,人们是如此虔诚地礼佛烧香,以至于当基督教试图来打开这个东方古老国度的大门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困难。此外,基督教最早是以景教的形式传入中国的,而最初景教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大多是在中国边远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传播,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弱势地位。
其次,尽管我们知道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许多例子证明,来自于高等文明的宗教文化可以完全取代低等文明、或者说欠发达文明的方方面面,因为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接受了一种新的宗教,那不仅仅意味着他们改变了宗教信仰,更表示他们的政治、文化、有时甚至于经济也都会受到深刻的影响。但是古代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尽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多次遭受过异族的入侵,其中两次更是被亡了国(蒙古人的元朝、女真人的清朝),但是强势的中华传统文化总是能够同化那些入侵的异族,这也就意味着蒙古人和女真人最终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慢慢地自身也变成了“中国人”。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在一个文化基础如此优越以及发达的中华帝国面前,利玛窦的努力能够得到的回报是非常有限的。
最后一点重要的原因是,利玛窦传教期间,从一开始的身着佛教僧侣的服饰,到后来采取“驱佛近儒”,改穿儒家士大夫的服饰,自始至终,都并非以一个真正的典型的西方基督教教徒的面目示人,这一点很容易对当时的中国人造成一种困惑,认为利玛窦是信仰佛教甚至是儒家思想的,尤其是在对西方宗教认识如此缺乏的明代。因此,对于广大的中国民众来说,上帝、耶稣、圣母玛利亚等等西方宗教经典形象从未深刻地被植入到心中过。
参考文献:
[1]Antonio Paolucci e Giovanni Morello.“Ai crinali della storia: padre Mat
teo Ricci (1552-1610) fra Roma e Pechino”.Torino, Allemandi.2009
[2][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尊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