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进行直观教学发展聋生思维能力
2016-07-13徐芳
徐芳
【摘 要】《聋哑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听障学校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直观教学;观察;演示;准确表达
应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应用直观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听障学校数学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如聋校六年级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节时,仅靠教师讲解,而不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学(教)具,所以说他们的面、棱、顶点;长、宽、高的特点(或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以及展开长方体的表面,说说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长方形面的长、宽和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大多数学生能模仿例题正确解答。但是,如果要学生“给一个打破前面一块玻璃的长1.5米,宽0.8,米,高1米的长方体鱼缸,配一块玻璃,应配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时,大多数学生就会觉得有困难,不知要配的那块玻璃,长、宽是多少,也不知怎么计算它的面积。
因为听障学生语文水平低,收到其语言水平的限制,因而逻辑思维能力大大的落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所以他们还不能掌握充分的数学语言,并借助它进行抽象思维,进行空间想象。因此,笔者认为听障学校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当直观入手,提高听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听障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同时教师及时引导,通过让学生意会,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数学的概念,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掌握数学计算的法则,定律等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入新课时,他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操作,①要求把四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②要求把两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③要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第一、第二次操作学生没有困难,第三次操作学生觉得非常为难,纷纷摇头表示不能再分了;这时候教师拿出一半小刀,边拿边问学生可不可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这时学生纷纷做出了把苹果一切为二的动作,这时老师把苹果平均的切成两份,分在两个盘子里,又问学生:这怎么用数来表示它?学生都说不会用数来表示。这时教师及时提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教师通过这种方法,利用教具,成功地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通过直观性的动手操作锻炼听障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让学生通过教具发现数学规律,把教具演示的结果当作观察思考的依据。而且实践操作过程本身就具有思考的成分,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的“退位减法”,让学生用学具操作时,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操作,而不能用一种标准形式约束学生思维。如:学生操作“十六减9”中的16—9,学生用小棒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是把一捆小棒拆开,从中拿掉9根,把剩下的1根和原来的6根合并起来是7根,过程是:16—9=7;有的学生是先拿掉6根,再把一捆拆开拿掉3根(想减去9根还应拿掉3根),一共也拿掉9根。过程是:16—9=7。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操作过程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但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都值得肯定。
心理学告诉我们:具体形象思维是制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他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思维形式。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具操作,让学生的手、眼、脑密切沟通,在操作中通过思考如何摆放、如何拆分、如何移动、如何剪拼、如何折迭……获得形象和表象,并推动他们进行思维,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例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数学教材第六次“倍的概念”时,设计三个层次的操作,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倍的概念”。
(1)师摆学具,揭示“倍”的概念。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 ||
让学生知道第一行摆了两个小棒,第二行摆了三个2根小棒,我们就说,第二行摆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三倍。
(2)操作学具,运用“倍”的概念。
A、第一行摆:△ △ △ △
要使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2倍(让学生操作)。
第二行摆:多少个?
B、让学生摆出12个□。要求学生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倍数。
三、通过直观的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耳聋学生由于先天听力缺陷,导致他们的视觉相对比正常儿童要敏锐,在教学中我主要要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形结合,是图形和数字,即具体和抽象相互呈现,相互说明,有利于耳聋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全日中聋校数学教材第七册P102*求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周长时,可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动态的表象。
6 4 6 4
|—— |— |—— |— ︳
6+4+6+4=20(厘米)
这样学生借助周长的概念,通过对周长图式的移动,并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计算中比较,在比较重得到对算理的加深理解,领悟到长方形的周长实际上就是2个长加2个宽的和。所以,在聋校的教学中,把数和型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对培养和发展聋童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准确的运用演示表达概念和防止学生误解
许多数学概念都很抽象,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有效地借助直观演示,准确地表达概念,使学生准确地理解。
例如,我在某个聋校观摩公开课时,听过这样一节课,内容是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二册p31页容积的计算,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容积的概念,并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管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准备一大一小两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木匣子,大的木匣子正好可以容下小的木匣子。教学时,教师先举例揭示容积的概念,再让学生观察大木匣子(打开一面),让学生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脑想一想,体会一下什么是容积,再在里面放满米,放进小木匣子(小木匣子不能打开),让学生看一看,容纳米,小木匣子的空间就是长方体的容积。
接着讲解容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大木匣的计算方法,再量一量,算一算大木匣的体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大木匣中放了小木匣)木匣,要求算大木匣的容积,学生通过观察,就会知道这里小木匣的体积就是大木匣的容积。这时,再让学生看教具说说容积的计算方法,量一量,算一算大木匣的容积(量时,先把小木匣放在大木匣里面让学生量出长、宽,让学生明白没有小木匣时从里面两处物体的长,宽,高,再量出小木匣的高)。从而让学生明白物体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计算体积是从物体外面量长、宽、高;而计算容积是从里面量的。
这样学生对容积的概念就比较清楚了,同事还通过用眼观察、动手度量、用脑思考自己知道了为什么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相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适度运用直观手段,并能准确地用直观演示表达概念,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理解概念,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聋生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