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激活语文课堂
2016-07-13邱洪敏
邱洪敏
【摘 要】在语文教学经历中,因为学生视野的局限性和知识储备的相对匮乏,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面对这种现状,有效利用教材,充分发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让语文学科的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充分彰显。
【关键词】内在需求;关联;过程;情感体验
一、阅读,是语文课堂的内在需求
我在一个山区学校工作,时常听淳朴的山里人把送孩子上学叫送孩子“念书”,我认为这句话实在是道出了语文学习的关键。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而语文课上没有琅琅书声,一如鱼儿离开了水。而事实上,高中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本身也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很适合朗读。基于此,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并在模仿和感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像《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散文,如果老师只是关注其结构、主题和手法的分析和讲解,那还有什么味道呢?像《再别康桥》这样的诗,连教师都读不出美感来,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光教师读那也只能是孤芳自赏,要达到和谐的课堂效果,必须让学生和你一样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慷慨激昂!散文要朗读,自不待说,其他文体的文章也离不开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并让他们“读有所感”,在阅读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来理解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让作者与读者心灵产生“碰撞”,进而将文章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或潜意识领域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融合。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在阅读中感悟是靠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可以示范引导,但不能越俎代庖,引导学生按照“感物——体情”或“寻言——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如果说素质教育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语文课堂更应该把阅读还给学生!
二、合理安排语文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各环节的内在关联
当然,要使阅读真正成为激活语文课堂的有效方式,就要合理地安排阅读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层次关系,使“课堂阅读”高效有序地付诸实践,从而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做到:
1.妙设导语,学生初读
通过文章背景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地从作品的语言人手,体会作品的形式美,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
2.把握精髓,教师范读
教师在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精髓,领悟作者的感情的基础上,用规范、流利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让自身感情的抒发一如作者的情感沉淀,这样一来,学生便可将适才的“初读”与现时的“倾听”有效地融合,从而得到丰富的感官享受,也加深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从而触及作者的情感轨迹。
3.挖掘主旨,用心品读
当“读”和“听”的初步效果产生之后,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溯源,通过品读,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品味作品意蕴,享受文章的无穷韵致。在这方面,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等做法,让学生进入到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因为身临其境,自然体情至深。
4.学以致用,整合通读
这里的通读,既指再次的通览全文,又指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再回味,因为学生在品读后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够系统和连贯,所以,借助再次通读课文的机会,让作者的感情主线串联起学生思想的碎片,使学生的思维再回到对作品的整体认识上,将会使学生的认知和感受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达到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并经过整体认知后,通过语言表达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语言特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如此反复、整合,不仅使学生对作品的整体印象有了新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而且让他们明白作者是怎样将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从而合理、巧妙地组织语言的,并在今后的知识应用和写作过程中有意识的借鉴和发扬。作文之道,贵有感而发,既然登山可以情满于山,观海可以意溢于海,赏文者为什么不可以心倾于文呢?在品味鉴赏之后,此时作文,何愁言之无理、言之无序。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读是为了更深入思索,更流畅的写作,也在更深层次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三、阅读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化过程
作为一名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不仅要把语文作为一种语言来教,更要充分体现它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而这种立意是不能仅靠对语文知识点的教学就能奏效的。因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学生的心灵历程,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要引导学生体会月下荷塘的静美和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态;读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不只是理解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戕害,更要领悟那个时代的凄凉!读《岳阳楼记》,要引发学生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忧在天下人先、乐在天下人后的博大胸襟……因此,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那份用心和敏感,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最终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文意的整体感悟有机结合。把语文课上成纯理论课,是语文学习的误区,何况在崇尚个性张扬的今天,语文教师也不能囿于教参的解释和传统的定论,要容得下学生的见仁见智,并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学习习惯和向上、创新的探究精神,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展更加宽泛的大语文教学。
当然,要使语文课堂具有生命力,在做好学生引导的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把语言当作一种文化来解读,这包括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风格,思维境界和人格魅力,甚至是对民族精神的见解和对语言历史的独特解构。只有教师对语文理解的很生活、很自然,语文课才具有灵气;只有教师对语言文化和历史了解的更充分,语文课才具有底蕴;只有教师用心感悟并通过分层阅读向学生传递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让阅读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媒介,学生才会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内化一种生命自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构建生命的课堂,在在新课堂阅读教学“读”中的发现.陕西教育.2004年第03期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陕西教育.2008年第01期
[3]让阅读展现活力.陕西教育.2005年第07期
[4]刘思莺.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