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文霞:电影节也需要冷静

2016-07-13覃柳笛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李安上海

覃柳笛

我们希望电影节提供更多新鲜视角,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作为国内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再次以一连串数字刷新纪录:2403部作品报名参赛、超过2000万元票房、600部展映影片、1360场影院放映场次……这与当下中国电影行业“高歌猛进”的势头高度契合。

然而,对于现任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上海国际影视节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文霞而言,达到这些数字并非本届电影节的初衷。

傅文霞在日前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坦言,其实,上海国际电影节期望发出对行业的真知灼见,为过热的行业降降温,“反思声音越来越多,行业会逐步回归理性。”

把脚步放慢,找到自己的情怀与逻辑

《瞭望东方周刊》:这两年中国电影行业的势头非常迅猛,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这个问题上有怎样的态度?

傅文霞:2016年上海电影节、电视节论坛不是要讨论数字上的增长,而是希望回归对产业良性发展的思考。比如创作要注重现实题材、注重原创、注重文化内涵,我们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发出的声音是冷静的。

2016年6月13日,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导演李安(右二)发言

事实上我们的初衷也达到了。在论坛上,李安正好坐在论坛背景板“老大”两个字下面,然而他说的是:“不是说要去做老大,而是说我们的电影可以拿到世界上和大家分享。不是以掠夺市场的观念来做电影,而是要看我们能够给世界提供什么。”

李安的观点返璞归真,“中国电影存在跟风和抢钱的陷阱”“年轻人慢点成长”“电影人别把自己想得太重要”切中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种现象,让本届电影节论坛的辐射面突破了专业从业者的范畴,受到更广泛的大众关注。

其实除了李安,金爵奖主席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也在上影节新浪潮论坛上,对当下影像技术猛进、资本狂飙让电影人迷失的现状发表了尖锐的声音。我们搭好了平台,请来优秀的人,同时也获得了我们要的反馈。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看起来大家更关心关于资本嫁接、“互联网+”、IP运营、合拍模式这些话题,如何在这样的场合把讨论引向深入和冷静?

傅文霞:这两年我的确听到许许多多的意见,说上影节关于资本的讨论太多了,其实我们一直想做平衡。电影节的功能不只是从产业角度传播电影,我们希望更加专注于电影本体的讨论。希望大家把脚步放慢,多花一些时间去寻找东方文化中独特的价值,找到自己的情怀与逻辑。

互联网、IP和资本其实都不是本届电影节强调的话题,反而开启了有关影院建设、影评生态、电影教育等“非主流”议题。著名导演贾樟柯、陈凯歌等都在电影人才教育上发声。我感觉电影节上发出的反思声音越来越多,行业会逐步回归理性。

比如电影教育,其实是谈论非常重要的产业链源头:人才培养。随着AR、VR等新技术的出现,传统的讲故事方式也在改变。与此同时,有关人文、想象力的培养依然落后,这些是搁在每个电影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这些话题虽然没有那么吸引眼球,但确确实实与从业者紧密相连。

要有艺术主张,但不能太自我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国际电影节10年来一直设置了“电影项目创投”单元,它代表了你们评价一个好电影的标准吗?

傅文霞:“项目创投”在2006年刚刚设立时,名称还是“中欧电影合拍片论坛”,主要目的是促进合拍。后来本土电影市场逐渐起来,重心就随之转移,越来越关注本土电影。每年电影项目创投会挑选30个左右的优质项目,为其提供直面投资人、制作方、发行方,及推广至媒体的机会。

这10年来,出现了《钢的琴》《白日焰火》《师父》《Hello!树先生》等一批优秀作品,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这里,寻找好项目。

创投单元遴选项目的标准:“好故事”和“可执行”。我们愿意看到具有导演原创性的作品,不管是文艺的还是商业的,项目创投都会兼顾到,这样不仅给更多年轻人机会,对买家的吸引力也更大。

2016上海电影节,电影创投颁奖仪式

《瞭望东方周刊》:但对于一位年轻导演而言,兼顾艺术和商业可能是一件很难达到的事情?

傅文霞:我们一直希望看到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的确有很多年轻创作者在面对市场压力时,把过多注意力放在了项目的商业企图上,导致这些项目看似卖相不错,却缺乏情感驱动力。但陈凯歌导演说得特别好:你愿意把你的真性情放到电影里面,才能拍好它。

2016年我们也增加了一个考量因素,希望入围的项目有自己的艺术主张,又不要太自我,能够获得观众共鸣、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我们当然不是说为票房,而是说电影毕竟是一个大众文化产品,你不能太自我表达、太封闭,你的作品的确是展现人性和社会现实,但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寻求共鸣,而不只是自我欣赏。

把多元文化在上海展示出来

《瞭望东方周刊》:各个影片竞赛单元的评奖准则,与项目创投的标准一致吗?

傅文霞:世界各大电影节在评奖上都应以作品的艺术品质和艺术追求为第一准绳,这是毫无疑问的。拿香港导演李翰祥的话来说,“如果你的电影在市场得到成绩了,在参加影展的时候就应该礼让。”

电影节这个平台主要是为艺术作品的交流而设的,我们希望推出一些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而不是给商业大片做推广。

我们也关注电影的多元性。比如本次“亚洲新人奖”,角逐最佳影片的五部作品就分别来自中国、印度、日本和以色列。虽然有些国家的经济和电影工业不发达,但你能在那些电影中看到最纯粹的东西。

比如我们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他们的电影产业肯定远远不及中国目前电影市场的规模,但是他们同样有非常出色的电影与电影人。

其实好莱坞电影的主题和讲述故事的方式相似,你知道故事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但是很多小国的电影,一些导演故事的安排总是出乎你的意料,很容易就会被吸引住。我们希望电影节提供更多新鲜的视角,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各项数字都创下新高,而你说自己身上仍有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来自哪里?

傅文霞:我们认为数字并不能代表办节质量,每年仍需要寻求新的突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4年我们有一个变化,上海国际影视节有限公司由原来隶属于“大文广”(原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变成了上海市文广局的直属机构,承担了一些公共职能。

这意味着我们社会责任更重了,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为上海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作贡献。

此外,电影节不仅是从业者的电影节,也是影迷、老百姓的电影节,上影节每年放映影片的数量都在增加,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电影展映的基础性问题上面临更大的挑战,比如画幅、字幕、购票等。

我认为电影节对于城市影响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比如说釜山本身就是一个小镇,以前大家都不知道,但是因为釜山国际电影节的举办,你根本不能想象这个城市现在与20多年前有多大不同。所以电影节还应服务于对城市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市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李安上海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李安:当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剩下的一条绝路就是路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