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桃江木瓜园斑岩型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2016-07-13唐勇明赵乔辉罗仕长

西部资源 2016年3期
关键词:白钨矿钨矿粉砂

唐勇明 赵乔辉 罗仕长

摘要:木瓜园钨矿发育于三仙坝处的花岗斑岩体中,斑岩体即矿化体。矿石矿物成分为白钨矿,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少量辉钼矿,局部可形成辉钼矿伴生矿体,偶见毒砂。岩浆期后热液是区内钨矿成矿热液主要来源。

关键词:木瓜园;斑岩型钨矿;地质特征;物质来源;成矿规律

1. 引言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钨锡多金属矿产集中区[1],[2],在湖南桃江地区即出露了一系列钨多金属矿床,近年来发现的木瓜园矿床即时其中一个代表,该矿床也是湖南省首例有望突破至大型的斑岩型钨矿床。矿区勘查程度较低,其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矿区地质概况,矿化特征均不明晰,这对矿区的下一步找矿勘探不利。基于此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刻画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最后总结了成矿物质来源和控矿因素,以期为后续勘探提供参考。

2. 地质背景

木瓜园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南安化——浏阳东西向构造带与沅江——邵阳拗陷带——结合处。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冷家溪群、板溪群,次为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及白垩系。其中冷家溪群、板溪群主要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建造,属广阔浅海相槽地沉积,是岩金等内生矿床产出和赋存的重要层位[3]。东西——南东东向多次构造运动广布全区,由一系列东西向褶皱、断裂群所组成。往西与安化——会同华夏期联合组成雪峰山弧形构造,往东伸入洞庭湖拗陷;次为北东向构造,以断裂为主,属燕山运动早期,切割桃江岩体及前述构造。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具多期次特征,形成时代有武陵中、晚、雪峰期,加里东晚期及印支期。区域矿产主要有金、次为锑、铁、锰、钨矿等。钨是本区最重要的矿种,其围岩多为冷家溪群和板溪群浅变质碎屑岩,钨矿分布在中酸性岩体内[4]。

3. 矿区地质

3.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板溪群马底驿组、冷家溪群上组及第四系。板溪群马底驿组分布于矿区中部,为矿区的主要赋矿层位。其上部主要为浅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风化后呈灰黄色、紫红色,下部见有岩屑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假整合于冷家溪群上组之上。冷家溪群上组分布于整个矿区,主要为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等。

3.2 构造

矿区主要断裂为F2、F3,均为含金矿断裂。F2断裂,即花桥港断裂,分布于矿区中部,控制长约800米,总体走向约115°,宽0.15m~0.80m,倾向北东,倾角65°~88°,一般在80°以上,局部倒转。断裂主要由碎裂化板岩、石英脉、断层泥及少量构造角砾岩等组成,属压性断裂,断裂后期有张性作用力,多期构造活动明显。F3断裂截断F2,控制长约600m,左右宽0.2m~3.0m,一般0.2m~0.5m,局部具有、收缩膨大、分支复合现象。总体走向约60°,倾向北西,倾角56°~80°,一般60°~70°。主要由碎裂化板岩、石英脉、断层泥和少量构造角砾岩组成。矿区最大的褶皱为花港桥向斜,位于矿区中部。核部为马底驿组灰绿色、紫红色粉砂质板岩组成,两翼为冷家溪群上组。

3.3 岩浆岩

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木瓜园一带,其次为矿区中部三仙坝一带的含矿花岗斑岩体,另外,矿区西部沿F2零星出露有花岗斑岩脉。侵入时代均为印支期。含矿花岗斑岩体主要分布于三仙坝处,沿F2分布,出露宽度约50m,长约200m,不连续出露。花岗斑岩风化较强烈,灰白色,风化后灰黄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石英、长石,岩石蚀变较弱,主要为绢云母化、硅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副矿物以锆石、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硬锰矿、电气石为主,锐钛矿、金红石、磁铁矿、独居石较少。

3.4 变质和围岩蚀变

矿区的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浅变质作用,使原沉积的泥质岩石、碎屑岩变质成板岩、绢云板岩、粉砂——砂质板岩、变质粉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等。接触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岩体围岩局部的褪色化,仅个别钻孔中见围岩具角岩化。角岩化带较窄,宽度不超过30m,局部仅数厘米至数米。角岩化粉砂质板岩主要由粒径0.02mm~0.06mm的次圆、次棱角状变晶石英粉砂屑和填隙于粉砂粒间的细片状白云母(20%左右)、黑云母(10%左右)、他形晶粒状白云石以及不透明金属矿物、电气石等组成,岩石中黑云母相对聚集状,形成微层理,构成变余粉砂状结构,变余微层状构造。

岩体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局部可见黄铜矿化、绿泥石化等。其中硅化与钨矿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硅化相互叠置穿插,分带不明显。

4. 矿化特征

4.1 矿体特征

钨矿体主要存在于F2南侧三仙坝花岗斑岩体中,斑岩体即矿化体;花岗斑岩体大致沿东西向F2分布,主体位于0线至4线,北侧以F2为界,往北陡倾,倾角80°~90°;南侧南倾,上陡下缓;往西岩体沿F2向西侧伏,往东收缩分叉,逐渐呈岩脉状,直至尖灭。岩体地表出露长度约200m,不连续出露。花岗斑岩呈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长石和石英,粒径3mm~10mm,含量一般60%左右,局部含量小于20%;基质为长英质矿物,具显微晶质或隐晶质结构,经岩矿鉴定,白钨矿呈侵染状散布于基质中,或呈细脉状分布于斑岩微裂隙中。花岗斑岩蚀变发育,主要为绢云母化和硅化,钨矿化于硅化关系密切。围岩蚀变表现为局部的角岩化。

三仙坝花岗斑岩体全岩具钨矿化,矿体大致呈层状、似层状。主矿体WI:地表厚度24.82m品位0.101%,最高品位0.196%,矿体单工程品位0.066%~0.232%,矿体平均品位0.119%,样品最高品位2.046%,初步估算333资源量0.53万吨。矿区钨矿初步估算333资源量2.53万吨。

4.2 矿石特征

矿石矿物成分为白钨矿,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少量辉钼矿,局部可形成辉钼矿伴生矿体,偶见毒砂;脉石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绢云母,局部含高岭土,偶见绿泥石、方解石。各矿物特征描述如下:

白钨矿:灰白色、米白色、淡黄色,半自形粒状,大小多0.1mm~3mm,在紫外线下发出淡蓝色荧光,多呈星点状、线脉状分布于花岗斑岩或石英脉内,在石英脉内多处脉中部。

黄铁矿:在花岗斑岩中较普遍,也是最主要的金属硫化物;黄色、浅黄色、偶见锡白色,多呈立方体自形,大小约1mm;经光谱分析结果,与白钨矿具正相关关系,为白钨矿富集的辅助标志。

辉钼矿:浅灰色,强金属光泽,硬度低,底面解理极完全,多呈鳞片状集合体,集合体多分布于石英脉边缘;裂隙面内偶见辉钼矿薄膜,薄膜较弯曲。

毒砂:锡白色,金属光泽,局部自形粒状,断面为三角形,一般为浸柒状集合体分布于石英脉内,毒砂一般与白钨矿共生,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砷和钨呈正相关关系,是白钨矿的找矿标志之一。

矿石结构主要为似斑状结构、斑状结构、充填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星点状、斑点状、浸软状构造。

5. 成矿规律

5.1 成矿物质来源

加里东期桃江岩体中含W约30ppm,岩坝桥岩体钨矿未出光谱,印支期花岗斑岩中含W约17ppm,桃江岩体、花岗斑岩可为钨矿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矿区钨矿发育于三仙坝处花岗斑岩中,花岗斑岩顺F2断裂南侧侵入,花岗斑岩发育硅化、黄铁矿、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蚀变,具有较明显的斑岩型矿床特征;由此表明,岩浆热液是矿区钨矿成矿的热液来源;据1∶5万区调资料,区域内冷家溪群、马底驿组地层中W元素未出光谱,而据矿区ZK0702、ZK0002中板岩光谱分析结果,离三仙坝花岗斑岩较远的ZK0702中粉砂质板岩W元素5ppm~25ppm,而位于三仙坝花岗斑岩体上部的粉砂质板岩中W元素可达100ppm以上,W元素含量相差大,间接说明矿区钨的成矿热液来自三仙坝花岗斑岩[1]。

5.2 矿化规律

三仙坝钨矿为斑岩型钨矿,矿体主要受岩浆岩、构造控制:a.三仙坝钨矿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中,花岗斑岩既提供成矿物质,又是成矿母体,岩体规模越大的部位,矿体规模越大,含矿性越好。b.花岗斑岩分布受F2控制,从目前矿体控制情况来看,该断裂同时也影响了岩体的含矿性,即越靠近F2,矿体越连续,品位越高。这说明F2既是导矿构造,同时在局部也创造了容矿空间。F2深部可能连接有隐伏深大断裂。

参考文献:

[1] 田应龙. 论湖南前震旦系钾钠钴镍含量及比值与金矿分布的关 系[J]. 湖南地质. 1991(02): 135-140.

[2] 唐晓珊,黄建中,何开善. 论湖南板溪群[J]. 中国区域地质. 1994 (03): 274-277.

[3] 朱明新,王河锦. 长沙——澧陵——浏阳一带冷家溪群及板溪群 的甚低级变质作用[J]. 岩石学报. 2001(02): 291-300.

[4] 高林志,陈峻,丁孝忠,等. 湘东北岳阳地区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凝 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对武陵运动的制约[J]. 地质通 报.2011(07): 1001-1008.

猜你喜欢

白钨矿钨矿粉砂
典型粉砂地层盾构选型及施工参数研究
Fe-BHA用于白钨矿的浮选分离
高钙白钨矿分解工业试验研究
硫磷混酸分解白钨矿过程中伴生稀土的行为
跃进总干渠粉砂地基上节制闸抗滑稳定性分析
盐酸-硝酸水浴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钨矿石和钼矿石中的砷
吉林省珲春杨金沟钨矿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具有类白钨矿结构的KGd(MoO4)2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结构
地下连续墙在富水粉砂层中降水加固成槽施工技术
富水粉砂地质超深地下连续墙成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