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根桩在既有建筑基础加固中的应用

2016-07-13吴毅勇

西部资源 2016年3期

吴毅勇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已有建筑物发生倾斜时,通过实例采用勘查手段查明发生倾斜的原因,根据已有建筑物的基础情况选择合理的基础加固方法。该案例采用树根桩对既有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加固,经过基础加固的设计、施工,最终达到理想处理效果。

关键词:已建建筑物;倾斜;基础加固;树根桩

该已建建筑物占地面积约12.0m2×9.0m2,设计楼高6层,要求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主体结构已施工完成2年,目前出现不均匀沉降,向东南侧发生倾斜,倾斜变形(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15cm)与其距离的比值)为0.01,而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多层建筑整体倾斜Hg≤24m为0.004,倾斜变形超出允许值2.5倍。

1. 地基基础情况

为查明建筑物产生倾斜的原因,受业主的委托,沿建筑物周边的场地进行钻探,在建筑物周边共布置了4个钻孔,钻孔深度均要求钻至岩面。

经钻探揭露:第一层为人工填土及耕土,厚度0.60m~2.00m。第二层为粉质黏土,分布于ZK2、ZK4孔中,埋深0.80m~2.00m,厚度1.00m~1.40m,qs=10kPa,承载力为120kPa。第三层为淤泥质土,分布于ZK1、ZK2,埋深1.50m~2.20m,其厚度为0.50m~1.30m,qs=6kPa,承载力为30kPa。第四层为粉砂,分布于ZK1,埋深2.00m,厚度3.40m,qs=10kPa,承载力为80kPa。第五层为含黏性土粗砂,4个孔均分布,埋深0.60m~5.40m,厚度0.50m~7.90m,qs=20kPa,承载力150kPa。第六层为粉质黏土,分布于ZK1、ZK2、ZK4孔,埋深4.00m~7.00m,厚度1.30m~3.00m,qs=25kPa,承载力160kPa。第七层为含黏性土粗砂,分布于ZK1、ZK2、ZK4孔,埋深6.90m~9.60m,厚度0.40m~1.00m,qs=20kPa,承载力160kPa。第八层为残积层,4个孔均分布,埋深7.90m~10.00m,厚度1.60m~3.70m,qs=25kPa,承载力160kPa。(见建筑物钻孔布置平面图图1和工程地质剖面图图2)。

2. 建筑物产生倾斜原因

该建筑物基础采用条形基础(详见基础平面图3),基础埋深2.00m,可以看出基础埋置于不同的地基土上(ZK1在弱软的粉砂层、ZK2在弱较的淤泥质土、ZK3、ZK4在含黏性土粗砂上),为不均匀地基。北侧(ZK3、ZK4孔)持力层为第五层含黏性土粗砂,其承载力达到150kPa,可以满足上部荷载的要求,南侧(ZK1、ZK2孔)基础下面存在淤泥质土和粉砂等软弱土,其地基承载力小于120KPa,所以出现了房屋向东南倾斜,产生不均匀沉降。

从以上情况分析,产生房屋出现倾斜、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是由于地基中存在淤泥质土等软弱土所致。

3. 基础加固方法的选择

对于已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方法有很多种:基础灌(注)浆加固、加大基底面积法、基础减压和加强刚度法、锚杆静压桩法、树根桩法等。各加固方法比选如下。

3.1 灌(注)浆加固法:由于淤泥质土的渗透性差,在灌(注)浆加固时会在浆体凝固之前加速建筑物沉降,处理效果不能达到加固要求。

3.2 基础减压和加强刚度法,由于室内外基本没有外加的压力,基础减压实现不了。要增加纵、横向的基础梁的空间刚度也比较难,加强刚度法也实现不了。

3.3 静压桩法,由于机械设备宠大,没有足够空间施工操作,不适合该已有建筑物的地基加固。

3.4 树根桩法可以加大基础底面积以及基础深度,且树根桩具有以下优点:

3.4.1 由于使用小型钻机,所需施工场地小,原基础不受干扰;

3.4.2 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处理。

3.4.3 施工时因桩孔很小,故对墙身和地基土都不产生任何附加应力,不改变建筑物原来力的平衡状态。

3.4.4 施工时噪声小,振动也小,不会给原有结构物的稳定带来任何危险。

故选择采用树根桩法,在既有建筑物产生沉降的地段条形基础的外缘进行布置,然后加宽基础,以达到降低不均匀沉降要求。

4. 树根桩的设计

采用Φ50mm的树根桩,沿既有建筑物产生沉降地段条形基础的纵向和横向侧边布置(见图4),原基础宽度分别为2.00m、2.50m、2.00m,原基础长度均为13.00m,通过树根桩使纵向加宽至3.00m,横向加长14.00m,按ZK1、ZK2的地层情况计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达300KN。树根桩与条形基础连成一体,以达到控制不均匀沉降,共布置28根桩。

4.1 树根桩为小型钻孔桩,其单桩竖向承载力除按地基岩土条件确定外,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

树根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可按地基岩土条件的计算公式:

4.2按桩身强度验算单桩承载力:桩身砼强度采用C15,桩身强度桩的承载力设计值为:R=0.7fcAp……(2)

式中:fc=7.5Mpa,Ap=0.0962m2

计算得R=505.1KN。

综合上述(1)、(2)公式计算结果,若树根桩钻至岩面计算,其单桩承载力可达到300KN以上,完全能满足设计要求。

5. 树根桩的施工工艺

5.1 钻机和钻头的选择、钻机定位

根据场地施工条件和树根桩大小,选用100型钻机回转钻进,钻头采用Φ350mm羽翼合金钻头。

钻机定位后,桩径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其垂直度不超过1%。

5.2 成孔

钻机成孔时,钻机压力为1.5Mpa~2.5Mpa,配套供水压力为0.1Mpa~0.3Mpa,钻机转速一般为200r/min,钻进中用泥浆护壁。

5.3 清孔

用清水注入孔内,排除钻进过程中循环用的浓泥浆及岩土渣,直至返出孔内的泥浆与注入泥浆接近为止。

5.4 埋设注浆管

放置注浆管到桩孔深底部。

5.5 填灌骨料

投放1~3粒径的碎石,填灌前石料经过清洗保持一定湿度,计量后缓慢投放入孔内,并轻摇注浆管,促使石料下沉或密实,直到灌满桩孔,在填灌过程中始终利用注浆灌管注入清水,直至孔口返出清水为止。

5.6 注浆

浆液采用纯水泥浆,水泥PC·32.5R普硅水泥,水灰比为0.5~0.6,灌浆压力为0.3Mpa~0.5Mpa,从开始注浆时起,对注浆管进行不定时上下松动,在注浆结束后上拔注浆管,每拔1.00m补浆一次,直至拔出为止。当注浆达到额定注浆量时停止注浆。

6. 结束语

在探明既有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基础上,通过加固方法比选,最终确定采用树根桩对既有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在加固过程中既有建筑物未产生继续倾斜和继续沉降现象,目前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并得到业主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 《地基处理手册》(第三版)龚晓南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 《地基与基础》(第三版)顾晓鲁、钱鸿缙、刘惠珊、汪时敏主编,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7]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