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杰变形记
2016-07-13温剑文
温剑文
小杰变形记
温剑文
本文是一个通过小组带动学生遵守班级制度的预案,其特点是,以“预”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成体系的分组管理模式,让学生融入班集体中,以“伙伴”的力量引导学生向善,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订当中,并逐步认识到遵守班级制度的必要性,重构自我规则意识。
小杰是我这么多年来接触到的最为另类的孩子之一!
初一刚开学,他的父亲就坦白告诉了我他的成长背景:父母亲长期在外,由70多岁的奶奶带大。慈祥的老人家在其彪悍的个性面前谈不上任何的家庭教育。
“规则与纪律或许从来就没有存在于他的字典里!”这是父亲对他的评价。
“身体强壮,在每次跟同学打架时总能获胜;身手敏捷,翻越学校围墙时如履平地;敢于挑战权威,拎根棍子就敢跟班主任战斗;胜不骄败不馁,成绩长期占据全班倒数第一而不急不燥……”这是我跟他接触一段时间后内心里最想给他的评价!
初一一期结束时,我想到过放弃。但当我准备这么做时,他所在的学习小组组长告诉我:“给他点时间吧,我们一起来帮他!”
这很不容易,这也是对我一学期里一直坚持的小组管理模式最好的报答!
请允许我先简单概括一下我的班级运作模式:将班级所有学生进行基本公平的分组,并为班级常规管理的各个部分制订详细的加扣分细则,由各组小组长组成的班委会干部各施其责,将各项加扣分统计到组,以小组计总分,并每周公布。根据量化结果排名,然后有相应的小奖惩,比如失败的小组集体给大家唱一首歌、胜利小组可以享受免值日卫生一天等。捆绑式评价是这个管理机制的核心,而任何活动、比赛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是其基本特点。
小杰是他们组最大的“刺头”,他不能遵守纪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时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他几乎没为小组得分作过贡献,甚至还“帮”小组扣掉了大量分数,这严重挫伤了组内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我们努力一天,他一件事就把全部的分数给扣光了。”于是,最初的时候,组内的其他同学曾说过“我们不要他,少一个人都行”,“随便换一个,就算某某某也行”等言论,小组内部由此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小杰最初的反应是:老子过自己的日子,管你们什么事?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独立于小组和班级之外。
为了协调这件事,我多次找了他们小组开会,做了如下沟通:
1.该小组几乎每个人都有扣分,都有加分,而且与别的小组差距也并不大,只是因为某个方面做得不够。所以大家不要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把问题的重点指向他。如果大家都能把某些方面做得更好一点,照样可以超过别的小组。
2.进行组与组的对比。每个小组都会有“刺头”,都会有扣分的重灾区,并不是某一个小组的特有情况,那么别的小组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是否有效控制了个别同学的扣分?是否有效地调动了个别同学的动力?他们是怎么调动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组内同学看到他们的问题其他小组也存在,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个同学进行抱怨和打击。
3.找小杰谈心。“你觉得组内同学都在说你,你开心吗?”“他们为什么会说你?”“你做得好的方面是哪些?做得不好的方面是哪些?”“有没有你可以做好、能为这个小组加分的事情呢?你能否在《小组竞争评价体系量化考评细则》中找出一些你能为小组作贡献的条款来?”以鼓励为主,鼓励他用自己的方式为小组作出贡献。
4.由小组自己民主讨论一个小组规章制度与奖惩措施,迟到了怎么办?上课讲话怎么办?我不干涉,但制订出来的规则,所有同学都要签字,并按照规则去办!
当我与小组同学分享第四条时,小杰突然兴奋了起来。
“老师,你是说真的?我们组的规章制度我们来制订?”小杰瞪大着双眼望着我!
“是啊,当然是真的,君无戏言嘛!”我微笑着看着他。
“好咧,那个谁,组长,你上节课还讲了小话,这事你们觉得怎么办?”小杰一脸的坏笑。
小组长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你们说怎么办嘛!”
“抄课文2遍,大家说行不行?哼!老说我不遵守纪律,今天,终于让我找到机会了!”小杰神采飞扬!
1.早上迟到,第二天必须第一个到,并且在教室门口以鞠躬大礼迎接全组同学;
2.课桌下有垃圾,则需帮负责卫生监督的同学承担一天的卫生任务;
3.与同学打架,接下来的一天,下课时间两人要手拉手坐着;
4.自习课讲话,需下课时间坐在座位上不允许发出任何声音一天;
5.每周得分最低的个人,需在耳朵上佩戴一朵大红花一天。
……
很快,一个500来字的小组规章就商议出来了!
一周后,小杰开始监督其他同学了。因为,小组分配给他的任务是:监督小组课桌下有谁乱丢垃圾,如有乱丢垃圾的现象,小组同学卫生值日时,必须承担小杰的那份卫生任务,这让他乐此不疲!
他开始练字贴了,原因是:语文老师规定,每周字帖写得好的同学,可以给小组加分。这给了他一个在小组内“生存”下去的理由,我惊奇地发现,他成了他们小组加分的主力军,尽管扣分较多。同时,拥有了“权力”的他不再拒绝因为违反小组规章而必须接受的任何“惩罚”。
于是,他们小组的排名越来越高,同学们对他也越来越友好。
我想,假如孩子不想遵守规则,那一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规则与他无关。我们何不把建立规则的权力交给孩子们呢?
我的一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朋友曾用了三个词来形容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的同学关系状况:“队队、排排、对对”。意思是:小学生“队队”走,容易服从规章制度,而初高中学生“排排”“对对”走,更在乎的是自己身边朋友的意见和看法,而对老师、家长的教育开始产生逆反和排斥。同时这种心理特点促使孩子们更多地去构建自己的小团体,而急剧增长的自我意识成为了孩子们不愿意遵守规则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我们何不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以班级管理体制的方式去建立起健康的学生小团体,进而以团体的力量去为学生重塑规则意识呢?
七年二期,小杰从未处理好跟同学的关系,虽不再打架但争吵却是常事。让我吃惊的是,他为了不再违反上课纪律,也为了给小组加分,坚持在上课时练习写字且一学期如一日。小组的良性发展让他有了归属感,他开始与小组成员“同生死共患难”。
八年级一期,为了让他与同学建立和谐的关系,我让他担任了“健康委员”,这是我新发明的干部职位,主要工作是:在同学生病时及时发现并上报,有需要时带同学去学校医务室,由于我们是寄宿学校,所以他要做的事情还真是不少。可喜的是,他做得很认真。
再后来,人高马大的小杰对于小组的事务越来越关心了,对于班级的事务也越来越热心了。他不再暴躁,变得更关心同学,能吃苦耐劳,为班级作出很多贡献,而且很多班级事务他都热心参与;不仅如此,他有了民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了经常反省自己以及付出与礼让。
初三毕业时,他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因为他的基础实在太差。他看似一位不太成功的学生,但他从不气馁、他自信着、阳光着,明白了该如何正确地面对这个世界。
事情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孩子肆意破坏规则的背后是他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规则意识,我们不能只问孩子肆意破坏规则怎么办?我们还应该问自己:怎么才能让孩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规则意识,怎么才能让学生将过度的自我意识与班级整体融为一体。
或许,当我们为学生出现的问题焦头烂额、疲于奔命时,可以反思一下:你是否只想做一名问题处理者。
作者单位:(益阳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