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花开的声音
——记长沙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刘爱灵
2016-07-13
本刊记者刘茜
静听花开的声音
——记长沙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刘爱灵
本刊记者刘茜
刘爱灵(左一)的气质,见于她的眼
前不久,记者来到长沙市实验小学,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刘爱灵老师。一见到她,笃定、沉着、优雅、纯净,记者就把这几个词和她联系了起来。
一如其名字般的充满灵气,刘爱灵的气质,见于她的眼。从那里,会看见她与众不同的内心风景。那风景,与她的娇小身材无关,亦与她精致干练的短发无关。
都是教育那些事儿。然而,每一个故事都被她的幸福渲染,每一个细节都被她的执着点亮。
积累,是课堂教学之魂
1999年7月,20出头的刘爱灵从湖南第一师范小教大专班毕业后,像一粒蒲公英种子落进了黑黝黝的泥土,幸运地“种在”娄底市第一小学。
说起当年的故事,刘爱灵充满感恩:“当时,校长来到学校招老师时,一眼就相中了我这个‘丫头片子’,在学校没有独立人事权的情况下,硬是向娄底市教育局的领导打申请报告,让我作为优秀毕业生破格入校。”
虽然刘爱灵之前并未上过讲台,但她是湖南第一师范科班出身,校长认为她足以承载起学校提升语文学科力量的希望,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小丫头很看重。多少次,校长都会不经意地来到刘爱灵的课堂,听听是否有新意。
有一回,刘爱灵上一堂教研课,校长也在。这次,她上的是《小小的船》一课。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上课时,有个学生站了起来,问:“老师,书上说月亮是小小的船,可是,为什么我有时候看到的月亮是圆的呢?”这问题超出刘爱灵的预设。稍作思考,只见她以流畅的简笔画在黑板上演示起了月亮的变化,“月亮有圆有缺。一年当中,农历八月十五时月亮最圆。一月当中,月亮也是有变化的,有上弦月、下弦月等之分……”学生恍然大悟,课堂渐入佳境!
这堂课结束以后,校长欣喜万分,特意走上前来,拍了拍刘爱灵的肩膀,赞许道:“小刘,上得真不错!”从那时候起,不少老师都称她是娄底一小的“一只白天鹅”。
有了校长和同事们的鼓励,这只“白天鹅”学习起来更有劲头了。之后,刘爱灵每学期一拿到新书,都要自选几篇课文进行磨课。没有人听课,就自己上、自己品味,自己评价、自己反思。刘爱灵的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这种状态下,2002年9月,刘爱灵被破格评为小学高级,成为当时娄底市最年轻的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其实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刘爱灵也遭遇过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种种挫折。2000年上半年,刘爱灵代表年级参加学校的作文教学比赛,此番比赛会产生代表学校参加市里作文教学观摩比武的人选。由于是第一次参赛,她有点紧张。一堂课下来,一位专家指出了一个不太起眼的问题:她的课堂教学语言,有重复学生答案的毛病。在高手云集的情况下,这次比赛她也获得了名次,但和她的预期值还是有差距。
那些日子,刘爱灵“闷闷不乐”,甚至有些彷徨了,“原来我并不是那么优秀!怎么克服这些短板?”她一个人背起行囊,利用五一长假来到天子山脚下,她并没有选择坐缆车上下山,而是步行。在上山下山的长途跋涉中,她和自己的内心对话:“难道碰上点困难,我就被打倒了吗?我能趟过它吗?”“既然我一个小女子能独自克服步行天子山的艰难与险阻,我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
从天子山脚下回来,她重新调整状态,从研究名师的课堂语言入手,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一年时间里,她一共研究名师的课堂实录几十个,做摘记卡片百余张。
努力没有白费,“白天鹅”飞得越来越高。之后,每逢省、市、区各级各类公开课、观摩课,她都代表学校参赛。没有教具就自己制作,常常弄到深夜。在娄底一小的几年间,她三次参加市级语文教学比武与语文教师素养综合比赛,一次参加湖南省阅读教学观摩赛,均获一等奖的好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2010年下半年,刘爱灵通过骨干教师招考,来到长沙市实验小学。当时很多人对此举都不理解,刘爱灵在娄底市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地选择舍弃?但是,刘爱灵说,要出去走走,开阔眼界!
来到长沙市实验小学后,刘爱灵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
2013年3月成为“朱爱朝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中一员的刘爱灵,带头给全校老师上示范课。对于执教公开课,她也几乎是来者不拒,学校上、市里上、省里上、到全国各地去上。有些课已经有了深得大家认可的非常好的教学设计,可她还要再琢磨第二个方案、第三个方案。例如,《天鹅的故事》《桂花雨》等课,她都有不止一个版本的设计。
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是漫长的,在这条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的人,往往是更有耐力和韧性的人。
刘爱灵从来不会为了发表而写作,她一般是在开学初确定一个重点关注的教研话题,然后,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积累、思考、实践、修正,到学期结束的时候,一篇论文几乎就自然成形了。
2011年,针对语文教学中“文本拓展”环节普遍存在的“忽略文本”现象,刘爱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半年,她就完成了一篇论文《取舍优化:语文课堂高效优质的核心艺术》,随后发表在教育报刊上。近五年,她在各级各类报刊共发表论文9篇。
用这样“慢工细活”的方法来做教学研究,虽然产量低一点,但是,质量却是上乘的。
记者询问刘爱灵,下阶段重点关注的教研课题是什么?她说,目前人们对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不够重视,而儿童文学作品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她想对此进行钻研,并出一本关于小学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研究的书。
刘爱灵说,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讲,积累,是课堂教学之魂,是课堂教学之根。老师课堂上的挥洒自如,离不开几年、几十年的积累。一个老师,应该是在用他毕生的精力在上课。
或“撮”或引,愤悱之时因势利导
2010年12月,刘爱灵刚来校不久,长沙市实验小学成立了“校级名师工作室”,旨在搭建一个“校本研训”的平台。校长刘芳兰用“肯钻研、有悟性”的标准,让刘爱灵担任这个“名师工作室”的组长,带领老师们探索新课程在学科方面的实施办法。
为了很好地引领这支队伍,刘爱灵每学期精心制定教研活动方案,组织开展青年会小组课例研讨、专题讲座、校际交流、读书分享、原创教案设计比赛、现场评课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2011年7月,学校有7名老师被选派参加“全国本色课堂教学比武”的赛课。刘爱灵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视之为既磨练参赛老师又磨练学校教研团队的极好机会。从教材选择、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到磨课,她前前后后给每个老师听课辅导10多次。比赛前一天晚上,刘爱灵又来到老师们住宿的房间,让他们把课再说一遍,边听边完善。有付出就有回报,此次参加赛课的7位老师共获得了3个一等奖。
和刘爱灵搭班教数学的陈姣玉老师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刘老师对学生轻言细语,从没见她发过脾气,但是学生都很服她,家长也很支持配合她的工作。自从她接手现在这个班后,班级的学习风气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半年之后,学生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班平均分从年级的最后一名一跃到年级第一名,现在,我的数学教学也轻松了许多。班级管理中,刘老师轻松而有威信!我想,这个‘轻松’,大概就是方法与人格魅力吧!”
年轻的熊老师觉得刘爱灵平易近人。“刘老师经常会来听我的课。每次听课都会点评,点评非常真诚!”
就是这样一直做,和大家一起做,刘爱灵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近年来,刘爱灵先后担任过学校的教研主任、教导主任。
守望这方“麦田”,看到每一个青年教师获得成长,刘爱灵都会由衷地为之高兴;看到自己所带的这支青年教师队伍因为不断成长而倍受赞誉,她会从心底里感到欣慰;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语文教学,看到无数的孩子因教师优秀而受益,愉悦之感会随血液流遍她的全身。
这一切,都让刘爱灵觉得工作是多么的快乐,人生是多么的美好。
爱学生,就让学生爱上阅读
刚来长沙市实验小学时,刘爱灵接手的那个班级,底子薄、班风差、家长要求高,问题学生也不少。
当时,刘爱灵时常一个人在办公室呆着,一呆就是好半天,她在思考:究竟该如何走进这群孩子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上进心,引领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直到有一天,她的目光落在了办公桌那一叠厚厚的故事书上。
书,这曾经让她个人发生成长蜕变的“神器”,是不是同样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改变的力量?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启“阅读课堂”,实行“图书漂流”,给表现优秀的孩子奖励故事书,组织孩子们撰写任由发挥的读书笔记……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目不暇接,每个孩子既是阅读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孩子们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每次阅读,总是孩子们最安静的时候。从那些黑葡萄一样明亮的眼睛里,刘爱灵看见了孩子的心上绽开一朵一朵纯真的诗意。
说到这里,刘爱灵摩挲着办公桌上的一本作文集,对记者说:“你看,这是学生自己整理出版的一本集子。别小看了这集子,它比任何一本书都要珍贵。想想啊,这里有多少美妙的童年记忆,多少稚嫩的笔迹啊!我想,这就是我送给孩子们的成长礼物。”
随手打开这本名为《童话,我们款款地从这里走来》的集子,图文并茂,每一个细节都见出精致。扉页上是一班孩子的幸福合影。多么无邪的笑脸啊!每一页都记录着成长的脚印,每一页都流动着亲情与爱。这本小册子正是刘爱灵的创意。之前,她给孩子们上《小木偶的故事》,书中那充满童趣的文字和发散性的思维让她格外高兴。当时,她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让孩子们乐于动笔写?
刘爱灵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小木偶的故事》一课的情节结构之美,感受对话语言之趣。孩子们边听边笑,刘爱灵适时抛出一个问题:“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请大家进行续写。”
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刘爱灵惊喜。60多个孩子,有60多个完全不同的结局。接下来,刘爱灵把孩子们的作品进行整理,形成了这本书。
如今,在刘爱灵的班上,孩子们都期盼着自己的日记或作文被老师朗读。因为被念到的习作,说不定就被编入了老师送给他们的“成长礼物”呢!
有了阅读的体验和成长的激励,刘爱灵欣喜地发现,学生迟到的现象越来越少,当初浮躁的班风也踏实下来,甚至还出现了她之前想都不会想的“主动看书”的画面。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正在读懂他们。
班上有一位名叫小爽(化名)的学生,曾因父母离异而性格内向、不守纪律,是老师眼中“伤脑筋的”那类学生。在一次手抄报的比赛中,小爽的作品引起了刘爱灵的注意,不仅书写工整,文字还特别优美。于是,刘爱灵开始留意起了这个不打眼的学生。她发现,小爽虽然文化成绩不突出,但是特别喜欢看课外书,有的时候上课也看。刘爱灵找到他,将一些好书分享给他,鼓励他继续阅读,并积极写作。小爽的变化让周围的人惊喜不已:他的字越写越好,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有了进步,还不时地有作品在学生杂志上发表。
走在校园里,刘爱灵看得到孩子们面对书本那如饥似渴的眼神,看得到孩子们读书后小脸上的神采奕奕,也看得到老师们日益丰厚而强大的智慧提升。那一刻,她很幸福,也很满足。
当初出发踏上教育之路的时候,刘爱灵并没有去想哪天能够看到似锦繁花。她只是不停地走,走着走着,花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