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2016-07-13王冬青

河北医药 2016年13期
关键词:喹诺酮药品用药

王冬青



·药物研究·

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王冬青

063000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摘要】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保障用药安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4年1~12月上报的256例ADR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及分布、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56例病例中,男120例(占46.88%),女136例(占53.12%),男少于女;41~60岁和>60岁的中老年人占比例为66.01%,中老年人ADR比例最高;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比例最高(208例,占81.25%);药物类别方面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105例,占41.01%),其次为中药制剂(63例,占24.61%);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94例,占36.72%)。结论加强ADR监测,根据药物特点及临床具体应用情况合理、规范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药品的不合理使用会给患者带来许多不良反应[1]。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解生理功能时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但出现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其一般属于药物的毒副反应,也可能是过敏反应或特异性反应[2],是一种与药品的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近年来,随着新开发的药品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亦呈上升趋势,其危害性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3]。为了进一步了解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更加合理的用药参考,本文将我院2014年1~12月上报河北省ADR监测中心的256例ADR做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年1~12月收集上报给河北省ADR监测中心的数据。

1.2方法根据国家ADR监测网络数据软件,对256例发生ADR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和(或)临床表现做回顾性的归纳分析。

2结果

2.1发生ADR患者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分布256例ADR患者中,男120例(占46.88%),女136例(占53.12%)。从年龄分布看,41~60岁91例,占35.54%;>60岁78例,占30.47%;可见中老年人ADR比率最高。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分布

2.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256例患者中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比例最高,占81.25%。见表2。

表2 ADR给药途径分布

2.3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分布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位于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前两位,分别占41.01%和24.61%。见表3。

表3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分布

2.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附件是ADR最常发生的部位,占36.72%。其次为全身损害,占17.58%。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5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分布引起ADR的抗感染药中,以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最多,分别占32.38%和18.10%。见表5。

表5 引起ADR抗感染药种类分布

3讨论

3.1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由表1可知,ADR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性别分布女多于男(1.13∶1)。其中41~60岁和>60岁的中老年人所占比例为66.01%。这是由于中年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平时不注意加强锻炼。一旦身体不适没有时间系统治疗疾病,为了达到及早治愈疾病早日出院工作的目的只能增大药物剂量缩短治疗疗程。不仅如此,中年人随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和老年人一样各个脏器代谢功能逐渐减退,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容易出现ADR[4,5]。因此,中老年人用药时一定要详细告知其药物作用原理,用药方法和疗程,取得他们的配合与理解,不能随意调节药物剂量或输液速度,避免ADR的发生。

3.2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256例ADR患者中显示208例是通过静脉给药发生的,占81.25%。说明静脉给药是ADR发生的主要用药方式[6,7]。当前,临床静脉用药十分普遍,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没有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其微粒大小、pH值及热源、渗透压均直接影响机体是否发生ADR。临床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按照“序贯疗法”合理规划给药梯度,既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又最大限度避免ADR的发生[8,9]。

3.3引发ADR药物类别分析由表3可知,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占41.10%。中药制剂占24.61%居第二位[10]。临床应用抗感染药时首先应询问有无过敏史,多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注意输液速度和用药剂量,避免ADR发生。由表5可见,引起ADR的抗感染药中,以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居前两位,分别占32.38%和18.10%。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因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种类繁多故临床使用频率高、剂量大容易发生ADR。头孢菌素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作为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得到的一类抗生素。按时间发展顺序可分为一、二、三、四代。在临床用药中,我们发现长时间、高档次不合理用药现象较突出。一些普通感染没有必要使用三、四代头孢等高档抗生素,不规范的用药容易增加细菌耐药性也会增加ADR发生的几率。喹诺酮类使用方便,抗菌效果好,临床使用亦十分广泛。其主要作用机制为: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通过妨碍细菌DNA回旋酶活性,致其染色体发生不可逆损害,阻止细胞分裂,从而达到杀菌目的。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加替沙星、诺氟沙星、司帕沙星等,在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盆腔、骨骼、软组织方面疗效显著。喹诺酮类药品可通过血脑屏障,出现头痛、头晕、震颤、抽搐、椎体外系外反应、幻觉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出现癫痫大发作、精神分裂样反应、意识障碍等。其肾毒性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尿频、少尿、结晶尿、尿液混浊、蛋白尿、水肿等。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应同时多饮水,每日进水量至少1 200 ml,以稀释尿液避免其结晶析出,还应避免与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有碱化尿液作用的药物同时使用[11-13]。

中药制剂是一组临床上常用的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将中药材按照一定的处方、工艺、质量标准加工生产出来,具有易保存、使用方便的特点,因其种类繁多目前应用十分广泛。在人们的观念中一般认为中药制剂毒副作用少,对身体影响小,故在临床应用中不重视其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中药注射剂微粒数会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增加,大量颗粒随静脉注射沉淀在毛细血管内,造成管腔堵塞、缺血缺氧,如果不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使用,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甚至超过最高用药剂量,容易发生头晕、疼痛、静脉炎、刺激性皮炎、水肿、肉芽肿等不良反应发生。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有多种中草药被提取加工制成注射液或口服液。由于工艺复杂,其成分(包括鞣质、不溶性微粒)性质不稳定,容易引起药品质量的变化。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不全及过敏体质者,由于中药制剂中某些成分与体内蛋白结合后形成致敏原,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耐受力差时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或中毒反应;滴液速度过快超过机体代谢能力,药物浓度瞬间增大也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特殊人群用药更应注意药物剂量、滴液速度,避免ADR发生。中药在使用过程物配伍不当也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尤以中西药联合应用时更加明显。依据表3可知,由中药制剂引发的ADR仅次于抗感染药居第二位。要严格执行《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加强用药期间的观察监测,把ADR风险降至最低,科学、合理辩证论治,避免ADR的发生[14-16]。

3.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ADR最常发生的部位是皮肤及附件,尤以过敏体质者显著。临床用药应特别注意皮肤附件的变化。以喹诺酮类药品为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包括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大疱性皮疹、光敏性皮炎等均为较为严重的皮肤损害,其中司帕沙星在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构成比中高达50%以上,主要为光敏反应、剥脱性皮炎、皮疹、瘙痒等[16]。其次,全身性损害及消化道反应亦不容忽视。以头孢菌素为例,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亦十分普遍,二、三代头孢可强力抑制肠道菌群,引起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缺乏,发生二重感染;抗肿瘤药物常常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对血液系统肝胆系统的损害可通过血中白细胞、血小板的变化、肝功能中的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升高等化验检查获知。临床用药时不断监测化验检查可有效减少ADR发生。

3.5临床药师如何做好ADR的防范药品不良反应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如何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意义重大:(1)药师应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药师是医药内药剂工作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对药理学、药物治疗学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培养临床用药常识,根据临床用药具体情况与医师结合开展科研合作,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专业培训,及时了解国内外医药信息动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药师自身素质;(2)要加强临床查房,更及早的发现问题,把对患者的损害降至最低。通过临床查房,充分发挥药师自身的理论优势,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为患者设计个体化、治疗效果最大化用药方案,最大限度减少药品不良反应。总之,医护人员要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真正做到安全合理用药,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武标,王晓珉,邵丽丽.12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71-72.

2赵先慧.我院2013年1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551-553.

3李艳.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河北医药,2013,35:3002-3003.

4杨良芹,金桂兰,王岳芬.2012年宜昌市29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154-156.

5张灵,程娟,赵黎明,等. 18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3:670-673,684.

6刘寿东.某院5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药房,2013,24:4001-4003.

7黄狄娜,许韩波,林和良,等.6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451-453.

8袁跃海,张瑞华. 我院2007-2008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071-3073.

9韦海,刘业广. 我院7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13,24:2464-2467.

10叶泳珊,林彩婵,陈升,等.对某院1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今日药学,2013,23:120-123.

11谭子强.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特点分析.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57-58.

12王树诚,王艳春,曲惠青,等.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27-29.

13刘珊珊,肖特.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河北医药,2013,35:290-292.

14盛春琴.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 河北医药,2015,37:769-770.

15钱萍.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药事,2015,29:968-970.

16王金叶,黄德福,胡盈莹,等.23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1235-1238.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13.045

【中图分类号】R 99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6)13-2066-03

(收稿日期:2015-12-18)

猜你喜欢

喹诺酮药品用药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用药不当 反受其害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