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通识选修课课堂生态实证研究

2016-07-13齐杭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通识大学生态

齐杭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大学通识选修课课堂生态实证研究

齐杭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通识选修课因为具有不受重视、考核简单、学分容易获得的特点,是大学教学质量的薄弱环节。从课堂生态理论视角进行实地研究,能发现通识选修课课堂生态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教师、课程内容三方面都能构成其原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我们提高通识选修课质量的基础。

通识教育选修课课堂生态田野研究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6.019

从孔子的“君子不器”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再到1908年哈佛校长洛厄尔的通识教育,通识理念作为培养全面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从未淡出教育家的视野,现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19世纪到20世纪,哈佛大学先后进行了四次通识教育改革,不断调整通识教育,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始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2000年以后国内顶尖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纷纷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探索通识教育路径。

通识教育是对学生实施构成人类最基本的精神基础的人文教育基本路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它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象牙塔。克拉克·克尔指出:“大学保存与传授经典文化、增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自主职能,正在让位于为劳动力市场训练和以资助为目的的科研这一公共职能。”[1]大学校园中一些人文经典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从而对我们通识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大学校园里,选修课可以说是一个“重灾区”,考核简单、学分易得,且不受师生重视,使选修课成为大学课堂教学中薄弱的环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选修课承担了很大一部分通识教育任务,因此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对通识选修课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大学的通识教育质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一 、概念界定

本文主要是对大学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进行实证研究,为了便于研究,下面对其中包含的各核心概念作一界定。

首先,通识课程的概念界定。界定通识课程,需要先对通识教育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关于通识教育,学界并无统一的界定,这里主要借用我国学者李曼丽对其的界定来阐述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更倾向于学生的个人价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养成。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因此,可以进一步对通识课程进行界定。通识课程,即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通识教育目的和要求所设计的课程的总称。

其次,课堂生态的概念界定。这一概念来自于生态学。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其基本精神是系统、平衡、联系。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存在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3]。教育研究者把生态学理论引进教育理论,提出了课堂生态的概念。多伊尔和庞德认为,“学习发生的每一个背景中都包含了一位学习者, 一位教师, 一个背景和学习的信息。因此, 学习发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 , 从而他们把课堂生态界定为 “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4]。借用这个概念,本文将课堂生态界定为“对课堂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有机体相互关联的综合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场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室环境、外部天气、教学设备等与教学场域相关联的事物。

二、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本研究主要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问题一是我国大学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现状如何?问题二是影响大学通识选修课课堂生态的因素有哪些?

本研究希望通过实证分析呈现出我国大学通识选修课课堂生态的现状,发现影响通识选修课的内部因素,为本科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同时,囿于个人的研究能力和所能获取的资源,本文的研究范围较小,所能发掘的信息较少,只是提供初步的借鉴,更深入的信息获取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研究的方法,在江苏省选取两所大学,分别为S大学和N大学,S大学为综合性211大学,N大学为理工类211大学,研究者深入到这两所大学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资料收集。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参与式观察和结构性访谈的方法,在两所学校的通识选修课课堂上完成本研究的资料搜集工作。

为期一个月的时间,笔者参与观察的选修课总计十二节,主要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体育艺术等类别。访谈学生10名,教师4名,对通识选修课课堂生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考察。

三、理论框架

概念界定中说课堂生态是课堂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有机体相互关联的综合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场域,因此,为了便于观察这个系统场域和探讨影响这个系统场域的因素,我们有必要借助理论勾勒出这样的系统场域的轮廓。这里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国外研究课堂生态构成因素和结构的研究者。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国外课堂生态构成因素和结构的研究者及其研究论述

从国外研究者对课堂生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课堂生态的构成主要集中在教师、学生、教室环境、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把外部因素考虑进去,可以建构理论框架,将其作为我们研究课堂生态的理论框架。图1即为本研究采用的课堂生态系统框架。

图1 课堂生态系统框架

通过框架图可以看清课堂生态的构成和互相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可以看出教师生态、学生生态、教室环境、教学内容、外部因素都会影响课堂的生态,同时教师生态、学生生态通过教学内容相互交错,产生影响与联系。

四、结果分析

通过一个月的实地研究和资料收集,研究者发现了这两所大学通识选修课课堂生态的一些现状,在这些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试图通过课堂生态理论、透过师生访谈信息来发掘课堂生态的影响因素。因此,本部分主要从这两部分进行资料分析。

(一)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现状

总体来说,目前大学通识选修课课堂生态不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缺课、逃课现状严重,而且学生迟到、早退也是很严重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对几门选修课课堂的观察记录:

(1)老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死亡诗社》,选课的学生有56人,而实际能容纳100多人的教室里只有不到20人。

(2)看课表上选课的人数有120人,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来了40个左右的学生,有几个学生踏着铃声走进教室,上课途中时不时有学生进来。

(3)上课铃声响起时,教室里只有6个学生,教师刚好走进教室,铃声过后5分钟进来2个学生,10分钟的时候进来1个学生,20分钟的时候又进来1个学生。

(4)第一节课课间有几个同学背着书包离开教室,课间师生交流考试的问题,也有同学第二节课才来,第二节上课时,学生人数明显少于第一节课。

从课堂观察记录中可以看出,通识选修课逃课、缺课现象严重,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学生把选修课当成可上可不上、可听可不听的课,听不听看心情,没有课堂时间观念……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对选修课的不重视和不在乎。

第二,即使来上课的学生,也无心听课,认真听课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且座位都集中在靠边、靠后的位置,上课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做专业课作业成为一种常态。以下是观察记录:

(1)学生都集中坐在后面几排和两侧,只有部分同学在认真看电影,几个同学在做自己的事情,有两三个同学在睡觉,两三个同学在玩手机,还有的同学一边看电影一边吃东西,显得比较悠闲。

(2)全部集中坐在教室后面几排,前三排只有孤零零的2个男生,10多个同学在玩手机,7个同学在做自己的事情,1个同学把笔记本电脑带到了教室,听课的同学不到一半。课程上到一半时,有几个同学开始睡觉。

(3)全部集中坐在教室后面几排,前三排没有学生。1个学生还没上课就开始睡觉,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在看纪录片,其他同学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或者玩手机,观察者旁边有1个女同学在用电脑做活动策划案。

学生上课的这些行为和状态多半与通识选修课的地位以及学生的不重视有关,同时学生的这些行为也会影响老师的上课行为和上课态度。

第三,通识选修课课程内容简单,多为常识性的,没有充分达到一门通识选修课所应达到的知识要求。部分教师上课带着敷衍和应付差事的性质,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一门世界电影名家名作赏析课,教师整节课都在放电影,电影放映完毕就结束了课程,缺乏赏析的过程。观察记录如下:

(1)老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死亡诗社》,坐在第一排背对着学生看电影。课堂时间放不完整部电影,老师选择了快进的方式,呈现重要情节,电影结束,老师简单地说了两句,没有做深入的点评。

如,一门环境与健康同行课,老师整节课就放了一个时长为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而自己没讲几句话,坐在第一排看自己的书。

(2)老师弄好设备后就开始播放一个长度为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然后坐在第一排看自己的书,视频结束,这堂课也结束了,显然老师没有精心准备这堂课。

通识选修课更容易出现满堂灌的问题,老师不用费尽心思去提问题,学生也不用害怕被老师点到,大家相安无事,因此通识选修课缺少师生互动。

(3)整节课老师都坐在一个地方讲,没有换位置,一直都是老师讲,没有向学生提问,学生只是抄起手,竖着耳朵听,老师讲到动情时,才能得到学生的些许回应。

第四,通识选修课教师不稳定、偏年轻化。课程刚开始是一个老师,上到一半换了一个老师,如研究生帮导师代上选修课、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没课可以上,只能上选修课等。笔者在观察、访谈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两门课程出现了中途更换老师的现象。通过访谈得知,前面开课的老师讲得很好,但是很忙,所以中途更换了老师。可见,教师的科研任务、专业课任务、行政职务对通识选修课产生了影响。观察记录如下:

上课铃声响过5分钟后,一个研究生模样的老师才匆匆走进教室,还拿错了多媒体设备,下去更换。通过了解,这门课程开始是另外一个老师,后来才换的这个老师。

之前那个男老师讲得蛮好的,但是他太忙了,现在的这个老师讲得也还好,但是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程度。

当然,也有一些课堂生态较好的通识选修课,如一节《古诗词十讲》的选修课,教师的古文学造诣很高,也极具内涵,在笔者听课的时候,有幸看见这位老师在课堂上随着伴奏吟唱诗经《蒹葭》。这样的课堂,教室里挤满了学生,大家都听得很认真。这样的课堂生态完全归因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和课堂魅力,毕竟是少数的。笔者听了十二节课,也就碰到一节这样的课。

(二)课堂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上面论述了大学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现状,这部分主要尝试发掘产生这样的课堂生态背后的影响因素。笔者主要通过结构性访谈的方法对师生进行访谈,从而来分析课堂生态的影响因素。

第一,通过访谈,笔者认为通识选修课尴尬的地位以及师生的不重视是影响课堂生态的首要原因。在教学让位于科研、教学成为教师副业的大学生态环境下,选修课的地位更是被排挤到边缘,不受学生和老师的重视,部分老师上课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部分学生抱着获得学分的态度来上课。在访谈过程中,一位学生如是回答:

这门课是随便选的,课程中没有我想学的知识,在课程开始之前也没有期待想学的知识。上课会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次数比较少。上课没有认真听,因为是选修课,所以比较随意。我认为选修课和专业课差不多重要吧。老师的课堂不是很好,因为我没有认真听,有两三次逃课的经历,因为不想来(访谈完,这位学生开始睡觉)。

从这个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随意”、“随便”出现的次数比较频繁,充分反映出这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态度,学什么无所谓,教师教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能混到学分,这也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对于选修课的态度。

不只是学生,老师由于科研的压力、职称晋升的压力,也会表现出对选修课的敷衍。

我认为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学生的听课率太低,然后由于课程本身的原因,所有时间都用来放电影了,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环节。我对选修本课的学生基本没啥要求,一个学期能来多上几次课就好了,毕竟是选修课,学生在我的课上能多看几部经典电影就是最大的收获了。由于刚刚入职不久,没有其他课可以上,只能上上选修课,我宁愿把时间精力放在科研上,毕竟要考虑到升职称的问题。上课的时候基本不和学生互动,一是没有互动的时间,二是没有那个必要,因为学生很少会主动提问。

当然,事情不是绝对的。一部分学生出于对选修课的兴趣,一部分教师出于对自己课程的热爱,也表现出对选修课很大的热情。这样的课堂生态就相对较好。如,前文提及的古诗词选修课,课堂生态良好,所以研究者就选取了学生进行访谈。

我选择这门课是因为从小就热爱我国的古诗词,于是就选了这门课。上课会十分认真地听老师讲,因为这老师讲得非常好,把诗歌的古典美都讲了出来,只觉得两节课的时间太短。课后会去买一点古诗词的书看,比如《人间词话》、纳兰性德的词,诗经也会去背一点,因为太喜欢了。我总是课间去找老师探讨一些诗词问题,这样的选修课太符合我的口味了。老师课上竟然唱起了《蒹葭》,很有激情,这是我在之前的课里没有见到过的。

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课堂生态,需要师生的共同投入和重视。这对课堂生态的好坏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选修课教学内容的预期实现程度也会影响公选课的课堂生态。笔者在访谈时调查了学生的选课动机,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课。而出于兴趣选课,很大的参考指标就是课程名称。现在大学的选修课,有些课程名称听起来极具内涵和学术气息,而实际上起来却名不副实,而有些课程虽然名字没有那么大气,但是却内涵丰富。因此,课程内容是否达到学生的选课预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观察记录如下:

(1)选这门课的原因主要是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我在这门课上学到了一些毒性的常识,但是我希望在这门课上学习到一些比较酷的关于毒物的知识,显然这门课的内容比较生活化,跟我的预想有点不一样。我上课不会与老师互动,因为我比较内向,大多数的时候都只是认真听老师讲,但是有些时候,如老师讲电磁波的时候我在看书,但是课下就很少管这门选修课的事,还是以专业课为主。

(2)这门课没有我想要学的知识,但是我希望能了解一些环境健康知识,但是课上涉及的不多。没有与老师进行互动,因为老师也不认真讲。上课没有认真听(说的时候向我示意手中的手机),大家也没几个在听的,课下不会做一些功课,有时候老师布置的问题会去查,但是第二次上课老师没有跟进这个问题,我还是比较重视专业课。

第三,教师的学识、上课方式、人格魅力、个人风格等因素也会影响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一个好的教师,对一门课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是具有决定性的。学生都不喜欢照本宣科的老师,不喜欢上课刻板无趣的老师,都喜欢风趣幽默、学识丰富、具有魅力的老师。在访谈中,学生对老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要求。

(1)我喜欢公选课的老师幽默风趣一点,学识丰富一点,年龄大小和职称高低什么的都无所谓,讲得好就可以。

(2)我希望选修课老师活泼、认真,能带动课堂气氛,然后接地气一点,如果讲的东西太高深,听不懂。

(3)我希望选修课老师能够讲得生动一点。本身对所讲的东西有研究,比如评弹课,老师在课上会唱评弹,还会带我们去听评弹。

第四,学生的选课动机对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也有一定影响。动机决定着学生的行为,学生带着怎样的初因来选一门选修课,也就决定了学生在选修课上有什么样的行为。按照自己兴趣选课的学生会在选修课上表现良好,而出于获得学分或者随意的原因,学生则会有较差的课堂表现。

因为学校规定一定要选一门自然科学类的选修课,然后我差一门,恰好时间吻合,就选了这门课。课上没有认真听(说的时候向我示意手中的手机),大家也没几个在听的。我认为课堂效果很差,因为大部分同学都不听,都不重视选修课,只是为了学分来的,这样的课没有达到预期。

第五,一些偶然的外部因素也会影响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比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些偶发事件对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的影响。

(1)我逃过两次课,因为我们班的同学得水痘了,所以都被隔离了,不能来上公选课。

(2)我逃过一次课,因为那天实在是太冷了,躲在宿舍里不想出门,就没有去上课。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停电的问题,导致多媒体设备不能正常运作,像影视赏析这样的课就被迫停课一次。像天气、停电、传染病等偶发外部因素也会影响通识课课堂生态,这些是偶发的,不可控的。

五、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在我国大学里,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生态总体上来说是不佳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缺课、逃课严重、迟到早退严重;大部分学生在选修课上听课不认真;通识选修课课程内容简单,多为常识性的,没有充分达到一门通识选修课所应达到的知识要求。部分通识选修课教师上课也带着一定的敷衍和应付差事的性质,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而且老师偏年轻化、不稳定。

同时,本文也深入探讨了影响课堂生态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通识选修课地位尴尬,师生不重视;课程内容达不到学生选课的预期;教师的学识、上课方式、人格魅力、个人风格等因素;学生的选课动机;偶然的外部因素。

通识选修课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如何改善通识选修课生态、改进和提高通识选修课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王蓉.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6:420.

[2]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型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5.

[3]周衍安,吴乃域.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师生角色探析——兼谈后现代主义的角色观[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04):52—55.

[4] Doyle,W.& Ponder, G.(1975).Classroom Ecology:Some Concerns About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 46,183-190. (Cited in Ashman & Conway 1997).

[5] Walker, Hill M. (1985) . Teacher Social Behavior Standards and Expectations Determinants of Classroom Ecology,Teacher Behavior,and Child Outcomes.Final Report. National Inst.of Education (ED) ,Washington,DC.U.S.;Oregon.

[6]Dukes,Melinda;Saudargas,Richard A.(1989).Teacher E-valuation Bias toward LD Children —— Attenuating Effects of the Classroom Ecology.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v12 n2 , p126-32.

[7] Watson, Kathy. (1974) . Peer Helping Relationships: An Ecological Study of an Elementary Classroom.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59th,Chicago, Illinois, April 1974).

[8] Peled, Zimra; And Others. (1991) .Ecology and Experiment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ventions in Natural Classroom Setting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v17 n2-3 , p419-48.

[9] Holliman, W. B. Anderson, H. N. (1986) . Proximity and Student Density as Ecological Variables in a College Classroom.Teaching of Psychology v13 n4 p200-03.

[10]Stodolsky, Susan S. (1981) . Subject Matter Constraints on the Ecology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LosAngeles, CA, April 13-17, 1981).

(责任编辑:申寅子)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lassroom Ecology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s

QI Hang

(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123,China)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s are the weakest link of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because they are not valued, assessment is simple and access is easy to cred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room ecological theory to do the empirical study, we can find some problems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Students, teachers and curriculum can constitute its reasons. Awareness of these issues is the basis for u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s.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s; classroom ecology; fieldwork

2015-11-19

齐杭(1992-),男,湖北黄冈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原理。

G642

A

1005-5843(2016)06-0098-06

猜你喜欢

通识大学生态
“留白”是个大学问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