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科院校如何应对职业教育层次上移

2016-03-03张小国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专科院校人才

张小国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专科院校如何应对职业教育层次上移

张小国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作为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要想不被淘汰,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发展空间;立足自身基础,促进特色发展;紧跟时代脚步,提倡人文教育;结合大众需求,开拓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教育层次上移专科院校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6.002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从初创到发展,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当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在不断提高,教育层次也逐步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上移。专科院校必须适应教育层次上移的大趋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适应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对高精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一、职业教育上移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

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兴盛时期,同时职业教育在政策上被定位为专科层次。由此产生了一种错误倾向,即职业教育就是专科教育,这种以教育层次来确定教育类型的错误取向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1],而这一定位对职业教育的限制性也越来越明显。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对高级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012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教发[2012]9号)首次强调:“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从而为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提供了政策准备。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释放信号——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由此,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已成必然趋势。

从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来看,任何教育类型都有其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相区别的不同教育类型,它有着与普通教育同样的目的,即为培养社会所必需的各式各样人才而服务;职业教育同样也有着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并且也应该有着完整的层次结构。而仅仅以专科层次作为职业教育的终点,显然与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相违背,对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也是不利的。并且,作为接受专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有着更高层次的学历需求。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绝大多数专科层次的学生是很难有机会升入本科及以上的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的。以重庆市为例,2012年该地区专科学校总招生人数为110436人(中国统计年鉴,2012)。而3年后,当他们毕业在即面临选择时,专升本录取总人数为4846人(据重庆市教委专升本会议数据,2015),录取比例为4.39%,这显然限制了专科生更高层次的学历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社会需求、教育内部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二、职业教育上移给专科院校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对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其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也为我国社会的继续向前发展提供了更多支撑人才。但对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来说,他们面临更大被淘汰的风险。

(一)畸形职教观延续和职教上移带来的负效应重叠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在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中国,职业教育地位十分低下。儒家思想提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君子谋道不谋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主张,使得职业教育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备受歧视。建国后虽有大力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发展层次较低,并以培养中低层次的技术人员为主。如建国后至“文革”前十余年间,我国发展了上千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而同时期高等专科学校却被分化合并,由1951年的71所降至1953年的29所,其培养的人才数也由1953年的60648人降至1964年的23429人,仅占本专科总数的3.4%[2]。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发展时期,但从总体上看,长期存在的畸形职教观和职业教育发展前期对低层次人才培养的过度关注,使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根本扭转。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层次上移,给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带来了诸多的负效应。首先是畸形职教观念的转移。本科教育的优越性在大众观念中根深蒂固,在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同时,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沦为次等教育,与中职教育一起继续成为畸形职教观所鄙视的对象。其次是师资和生源的变化。对于教师而言,在社会总体评价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同一级别的本科院校所能获得的资源大大优于专科院校,其个人发展平台也大大优于专科院校,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必然导致产生高素质“双师型”人才由专科院校流向本科院校。对于学生而言,职业教育的层次上移,使得选择专业还是选择学位的矛盾不再显著,专科教育在技能培育上对较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下降的弊端则一下子突现了出来。

(二)发展时日短引发的定位困惑

虽然早在1963年,原教育部长杨秀峰就提出要“逐步地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直到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我国职业教育才得到法律的正式认可;1999年《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也才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这十几年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取得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惑。最首要的当属定位问题。国家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则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4],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区分;而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对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同样没有明确界定,只是近年来才提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5]。以上三个目标在类型上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了区分,但在层次上没有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进行合理分层。目标上的近似导致了中职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就业市场上高职专科难以有效同中职院校进行区分,从而使得部分人对高职专科的存在意义产生了质疑。而与应用型本科相比,高职专科在理论知识上的不足和文凭上的缺陷,使得其在人才市场上难以与本科教育展开竞争。因此,高职专科院校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三)“单招”政策不成熟产生的压力增加

为打破单一招考制度,实现多元入学机制,同时也为实现普职分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自2007年起国家教育部开始在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试点,开展单独招生工作。此后逐渐扩大“单招”的学校和学生规模,并自2017年起在所有高职专科院校全面铺开。该政策为职业教育摆脱长期以来的从属地位,建立自身独立的职教体系做出了努力。然而,就其实施效果而言,给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其一,招生战线拉长,导致精力分散。“单招”实施后,高职院校不仅要自行组织单独招生,同时还需参加原来的统一招录,两次招生不仅拉长了招录的战线,还使得各院校的招生投入相应增加。同时,由于单独招生工作为各学校自行组织,在没有太多经验借鉴的同时,高职院校须直接面向各个中学和中职学校,与这些学校的接触及宣传工作将直接影响招生的效果。而这种逐一接触、建立联系并展开有效宣传的方式,无疑成倍增加了招生工作的成本。其二,“单招”时机选择与既定政策规定,带来生源质量下降。不可否认,“单招”政策的出台为部分应用能力较强、考试能力较弱的考生打开了方便之门。然而该政策却使得高职院校丧失了获得更多较高层次生源的机会。原因在于,“单招”时间先于统一高考提前招录,且同时规定,一旦“单招”录取即不能再参加统一高考。这一政策使得大量成绩中等、成绩在专科和本科边界的学生面对自身有可能达到更大期望值时,不得不放弃“单招”考试,从而造成大批优秀生源的流失。其三,“单招”政策缺乏必要的体制支持。“单招”政策本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而出台,因此,“单招”内容中涵盖职业能力测试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单招”学生有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中,平时几乎没有时间和可能性接触到职业教育,谈不上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因此,目前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考核主要依靠文化成绩,而这种文化考核与统一高考相比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单招”考试在选拔职业技能型人才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无论是“单招”政策还是职业教育层次上移,都是国家为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健康发展,构建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的努力。然而“单招”政策本身不成熟引发了高职专科院校一系列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在职业教育层次上移这一背景下更加凸显。

三、专科院校的应对策略

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的高职专科院校的发展方向有三[6]:其一,升格为应用本科或高职本科。这需要依靠国家政策上的调整。然而部分专科院校在始于1998年的高校合并浪潮中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偏差。他们努力向传统本科院校靠拢,强调学术、注重科研,而丢失了过去数十年积累起来的专业特色或行业优势,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使得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在面临这一选择时必然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其二,办特色鲜明的高职专科院校,以特色赢得市场。潘懋元先生认为,学校能够生存、发展乃至出名,主要依靠特色,这是高职高专发展的根本所在。其三,降格为中职院校,而这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作为高等专科类院校,最合适的是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以特色赢得生存空间,促进自身发展。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发展空间

正确的定位是高职专科院校生存的基础。从类型上看,应用性本科、高职专科、中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都有对技术、技能层面的要求;从层次上看,中职教育属于中等教育层次,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都属于高等教育层次。进一步对以上三类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区分,可做如下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各行各业必需的技能型人才,即主要培养熟练工人。高等专科和应用本科既有对层次上的强调——高等性,又有对技能上的要求——职业性,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专科在强调高等性的同时更突出技能性,要求其培养的人才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指导实践,但更注重对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应用本科则在强调必备技能的基础上,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侧重于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上对不同职业教育层次进行明确区分和定位,更有利于职业教育整体有序健康发展。

(二)立足自身基础,促进特色发展

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且更加强调“职业性”,而其职业性可从两方面进行提升。

其一,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内涵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其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影响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说来,专业内涵建设应该以需求为前提,立足市场,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对新行业进行有效的评估分析,增设有发展潜力的新专业,淘汰老化或者不合理的专业,实现专业的优化配置。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其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其理念和意识决定了课程组织的广度和深度,其水平和能力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学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客体,在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高职院校要立足于自身专业和学校特色,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同时,专业内涵建设应该以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落脚点。国家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其人才的质量是高校间比拼的关键所在。高校扩招之后,教育质量下降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基于此,国家把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各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也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如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素质、完善教育设置等等。然而,这些只是外在手段,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还应该立足于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构成是多维的,并且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发展是不平衡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允许有些人在有些方面智能不足的存在,而把重点放在发展个人的优势智能上面,从而实现个人的特色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也应当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

其二,加强校企合作,打造特色学校。高职专科与本科院校相比,在文凭层次上有先天性的不足,同时其对理论素养的要求也相对偏低,这些都成为其在人才市场上的劣势。因此,只有突出其技能优势,才可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为学生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技能的培养不能仅仅靠学校的模拟实训,更需要深入一线、深入实地实践锻炼。因此,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锻造人才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政府支持力度有限,这些都使得校企合作更多的只是学校的一厢情愿。企业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如何让其更好地为公共事业服务、为教育服务,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在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中,其校企合作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即为参与企业提供一定的免税优惠或财政补贴。在现有前提下,专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也可借鉴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即校方派老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通过现场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提升自己技能的同时,也为企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赢。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发、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借鉴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把学生的学程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学生以“企业人”的身份到企业参加工作,获得报酬[7]。这一模式在部分高职院校的运用结果显示,阶段性的实习模式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也使得学生更有学习动力,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紧跟时代脚步,提倡人文教育

一直以来,人文素养教育都是高等教育所强调和重视的内容,并且随时代的发展,其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它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高等专科院校从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理应重视人文素养教育。传统上,有限的生存空间迫使高职专科院校把目光过度汇聚于技能培养,而对人文教育缺乏必要关注,或仅有关注却流于形式。2008年金融危机前,拥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能够保证高职专科的学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因此,高职专科院校无需过多考虑培养学生技能之外的能力。而此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加快,大量低层次不合理企业被市场无情淘汰,企业向高、精、专方向发展,人才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如果不能在时代的变革中紧跟时代步伐,培养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么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变化,极有可能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

(四)结合大众需求,开展社会服务

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社会的进程和发展,其方式主要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社会影响。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形式,其具有三大主要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不论是培养人才还是科学研究,都最终指向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最直接也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国家积极倡导高等职业类院校充分发挥其功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从以下几个层次来展开:第一层次,学校拥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设备,可以适当展开志愿者服务或社区义务劳动等,也可利用学校的场地、实训设备、图书设施等为社会成员提供帮助;第二层次,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第三层次,利用职业院校的技术优势,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社会指导,条件成熟的可以开展社会培训。影响力是学校生存的基石,开展社会服务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拓宽其生存空间,立足未来发展。

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与普通教育相区分的系统,不仅仅包括中职、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层次,未来甚至来会有研究生教育层次[8]。社会的分工为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生存空间,岗位的分层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留下了发展的可能。因此,应该着眼于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拟定合适的生存空间,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既定的生存空间内各行其是、自由发展;高职专科院校应该在自己合理的行业和领域内,完善自我,打造特色,赢得发展空间。

[1]顾坤华.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战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5-8.

[2]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8~209.

[3][4]来永宝.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92-95.

[5]谭秋浩.浅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2.

[6]汪亚明.试论高职教育的尴尬处境及未来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96-98.

[7]李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以潍坊科技职业学院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8]姜大源.教育层次提升与教育内容扩展——从德国IT领域继续教育方案看我国高职定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15.

(责任编辑:袁海军)

How to Deal with the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ising for Colleges

ZHANG Xiaoguo

(ChongqingVocationalCollege,Yongchuan,Chongqing402160,China)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level rising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era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mand. As a low-leve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should clear its localization, find its developmental spac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basing on its own basis, keep pace with the world, advocate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develop social services to meet the public dem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level rise;vocational colleges

2016-01-18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重庆高等教育史研究”(项目编号:2013ZDJY08);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KYY007)。

张小国(1983-),男,湖南武冈人,硕士,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G731

A

1005-5843(2016)06-0006-05

猜你喜欢

专科院校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