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以广州地区为例

2016-07-13陈树根吕振涛侯文峰

职教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调查毕业生高职院校

□陈树根 吕振涛 侯文峰



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以广州地区为例

□陈树根吕振涛侯文峰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存在“错位”,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不高并存。通过对广州地区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实证研究,全面了解并分析新形势下广州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相关情况,力求为改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创新

据广东省教育厅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51.9万人,将有近8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异常之大。此外,在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宏观就业形势严峻、针对高校毕业生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零距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高职院校,要全面收集、分析教育教学信息,科学建立教育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合理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广泛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有关信息,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通过多种渠道共搜集到有效问卷6949份,其中毕业生4891份,用人单位2058份。

(二)调研工具

自编问卷,涵盖个人基本情况、毕业生对学校的反馈意见、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建议等;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包括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信息。

(三)调查方法

考虑到调研对象为各高校历届毕业生,在联络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调查采取方便取样方法,以尽量提高问卷的回收率。调研结果采用分析工具为SPSS15.0。

二、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分析

1.工作单位性质。从表1可知,高职毕业生就业以民营企业(私企)为主,占本次调研人数的79.41%。这表明,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岗位设置少,专业针对性不强,毕业生除完成所在岗位专业工作外,往往还需兼顾其他岗位,高职院校要结合民营企业特点,除培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强化毕业生的横向迁移能力。

表1 工作单位性质分布

2.工作岗位性质。从表2可知,本次调查的毕业生大多在基层工作,占77.79%,其中发展至单位负责人的仅占2.1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批高素质、应用型高职人才,从毕业生就业岗位去向来看,这与培养目标基本吻合。

表2 工作岗位性质分布

3.岗位薪酬情况(元/月)。从图1可知,57.42%毕业生的月薪集中在2501-3500元/月之间,超过5001元/月的仅占1.90%。与广州平均工资相比,近三年毕业生的薪酬总体偏低。从毕业时间长短来看,薪酬水平与毕业时间呈正相关。

图1 毕业生岗位薪酬分布(元/月)

4.专业对口情况。从数据发现,专业完全对口的毕业生仅占9.75%,比较对口的占40.44%,不太对口和不对口的共占到49.81%。高职教育一贯注重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职业能力、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与市场零距离接轨。但此次调研结果却是:半数以上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与专业不符(与麦可斯2015年发布调研数据基本一致)。这提醒高职教育工作者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搭建工学结合实践实训平台,以有效解决岗位适应的问题。

(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结果分析

1.择业考虑因素。从调研数据可知,毕业生择业时,考虑事业发展的占37.21%,工作地区的占25.58%,考虑升职机会的占16.25%,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能审时度势,端正择业观。必须正视就业过程出现的所谓向往沿海开放城市,对抵触到基层或艰苦地区工作等现象,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

2.就业影响因素。由图2可知,个人实际能力可通过自身努力得以提升,社会关系却因人而异。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摆正心态。但意外的是,毕业生所选择影响因素最小的竟然是个人学习成绩,换句话说,高职生学习成绩对其就业影响最小,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值得高职教育者深思。

图2 毕业生认为几个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

3.就业帮扶措施。从调研数据可知,毕业生选择最多的选项是“更多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和“开好就业指导课,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基于此,可从建立职业信息库,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开展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化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择业观三个方面改进学校就业工作。

4.校友对母校的意见和建议(采用了摘录方式):

“专业核心知识一定要掌握,时刻不能忘却自己所学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全面发展,身体是基本,要以全民健身的要求约束大学生,素质同样重要,毕竟这是做人的基础。建议学校的教师、辅导员、系院领导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生身上。”

“1.专业知识和具体工作相结合;2.更注重培养习惯、方法、能力等终生受用的东西;3.提供更多专业实践的机会;4.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和能力。”

“核心竞争力在于一专多能,要有专长也要博学。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只精于业务而不熟人际交往的‘专才’,所以,学校应在加大力度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交际能力等。”

“毕业时选择好自己的行业和发展方向,坚持在行业中学习技术,积累人脉,发挥自己的资源和长处。对于年轻的毕业生可以在工作之后的两至三年选择自己的职业。”

“珍惜上课时光,好好学习,有些知识看上去不起眼,甚至没有用,但是当你真正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学习过的零散东西会连在一起,是否系统学习过,会带来层次上的差异。”

“不要把自己定位得太死,要灵活地根据社会的需要适时地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好融入到社会和工作中去,最后可以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分析

用人单位性质及规模。本次调研的用人单位大多数为民营或私营企业,占73.56%(见表3)。用人单位所在行业比例前三位依次是制造业、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及社会服务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1.64%、17.43%、16.58%;所调查的用人单位多数为中小型企业,100人以下的企业占总样本的一半多,为51.17%。

表3 用人单位性质分布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分析

1.用人单位的招聘途径。用人单位普遍使用的招聘途径有互联网招聘、宣讲会、校园招聘会、市场招聘会等招聘途径。

2.用人单位的录用因素。从图3可知,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性格特点”和“面试表现”,这提示学校要注重这几方面特质的培养和锻炼。个人能力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如学习、言语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面试表现可通过老师讲授、线上学习等方式习得;性格养成与个人的父母教养方式、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有密切关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图3 用人单位招聘时各因素的重视度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表现评价。从调查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表现评价非常满意或满意(92.49%)。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始终坚持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依据办学优势,结合社会需求,把脉行业发展,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职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职业能力,为胜任职业岗位保驾护航,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4.用人单位的聘用起薪(元/月)。多数用人单位支付的起薪在每月 2001-2500元间浮动,占43.12%,并不高,这与其他研究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据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4)》显示,专科生为2285元/月,本科生为3278元/月,硕士生为5461 元/月,博士生为8800元/月,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结果来看,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4 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所支付的起薪

(五)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1.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和引导。建议学校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课程教学要紧跟企业用人需求变化,联合行业、企业充分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增加学生走近真实工作环境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加强与企业沟通,掌握企业的发展动向和各项技术需求,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2.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学习、沟通、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使毕业生能迅速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积极投入到自身的职业生涯建设之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的能力,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挑战。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强感,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

3.着力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及动手能力训练,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完善学生实习实训课程,充分体现“做中学”,在实践中创新。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让师生都能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开括思维,鼓励创新。

4.深化就业指导工作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在入学初就对学生进行培训,增加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危机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育。职业指导不应局限于毕业生,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真正做到职业的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2]。注重引导学生端正求职心态,摒弃好高骛远的心理,建议学生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三、思考与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对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表示不满意。因此,针对这样情况,学校应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紧跟市场需求步伐,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3]。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实习实训、增加实践教学,强化实操能力;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学生的实习活动,充分接触真实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二)人才能力构成方面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企业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应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科学与社会的基础知识,具有沟通协作、人际交往、实践动手、创新创业等能力。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多方面考虑知识和能力均衡培养的同时,也要满足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

(三)人才培养方式方面

进一步密切与企业联系,建立信息管理网络,培育、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4]。目前,学校与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合作育人,这不仅可以使学校能够准确了解行业变化和企业需求,在教学活动上及时做出调整,使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就业环境,而且企业可以参与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再仅当旁观者,有利于对于企业选拔真正适合的人才。特别是针对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的学校的实训学习与真实工作环境脱节,学生在实习甚至就业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问题,学校应利用校企合作机制,走近市场、走近企业,对企业、社会需求,对实际工作岗位作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学以致用的课程,传授市场需要的专业知识[5]。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 “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的培养方式,表面上体现了对知识运用和实操能力培养的重视,但由于实习时间往往在第三学年的后半段,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发现问题,很难有机会再在课堂上找出答案,并不利于理论和实际结合,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基于此,学校应将实习实训贯穿至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各方面情况,再回到课程。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长期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好实践平台,力促实习效果,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蔡晓.建立毕业生质量反馈与高校教学改革的互动机制[J].中国西部科技,2009(10):82-83.

[2]付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34.

[3]杨碧珍.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引发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10(11):105-107.

[4]韩志邦.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及其思考[J].高职论丛,2010(9):52-54.

[5]王世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青年探索,2008 (1):65-68.

责任编辑殷新红

作者简介:陈树根(1982-),男,广东番禺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吕振涛(1984-),男,山西运城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教务管理;侯文峰(1980-)(通信作者),男,广东河源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五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编号:穗教高教〔2013〕22号),主持人:陈树根;2014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室项目课程培养高职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编号:1201450566),主持人:侯文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27-04

猜你喜欢

调查毕业生高职院校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