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6-07-13程建伟李九成
程建伟,李九成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宣城 242000)
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程建伟,李九成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宣城 242000)
摘 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都在现代职教体系视阈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本文在借鉴多所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市属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如何构建现代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与实现途径。本文的探索与实践对市属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市属高职;创新创业;技能型;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是指进行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相关实践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培养对新机会的识别、评估与捕捉能力,进而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创建并管理新企业,最终创造社会价值[1]。
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尚无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市属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往往停留在探索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积累实践不够,对创业教育的规模、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缺乏深度认识,研究队伍、平台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呈现诸多问题,缺乏严谨的职教体系。当前,全国职业教育正在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职业教育是重要内容。特别对市属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1. 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1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优劣取决于职业教育专业与地方经济结构之间的吻合度,即吻合的现实性与超前性。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专业设置缺少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且未能从动态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变化趋势,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因此培养的人才规格不能符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表现出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滞后经济发展速度,学生适应岗位需求能力低,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薄弱。
1.2市属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不能符合区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求的人才规格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撑,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对产业升级转型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催生产业创新发展。而当前,市属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无论数量与质量都不能满足区域经济与主导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的能力与动力不足,致学生创业能力与意识不强。
当前,市属高职院校生源种类较多,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些不同的生源结构要求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分层次、差异化组织教学。然而,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具体分析学生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没有把学生分类教学,错位发展,建立完善的分层次、差异化教学体系。导致一部分学生自我放弃,学习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意识缺失。
2. 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2.1课程教学向“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转化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现代工业化大生产,适应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核心内容是“校企融合、双师培养、学做合一、岗位筑才”。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以“四化”方式培养,即专业教师团队化,教学过程的流水化,实用项目的企业化,人员身份的双重化,它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精髓[2]。在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是校企高度融合的实训基地是基础;第二是设计好专业培养的训练流水线是关键;第三是教学过程中,各工位的“师傅”要到位,“徒弟”的考核有标准是保证。通过“现代学徒制”能够真正把学生创业本领培养出来。
2.2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相吻合
2.2.1构建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
鞋子华丽、高贵,这在以前,李若定然是发狂地欢喜,这是她梦寐以求的事。可是当她真的站在琳琅满目的橱窗前,心却是灰的。
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岗位能力分析,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自于生产一线。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借鉴各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不同的行业职业岗位都有不同考核、鉴定、培训大纲,在制定课程标准应结合职业技能标准。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达到相应的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岗位执业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对接。
2.2.2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首先,应进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剖析与研究。职业院校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到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搞好调研,掌握跟踪工作目标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由专业教师团队、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论证与研讨,在诸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专业教学团队将典型的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进行对接,设计典型学习项目,形成项目化教学体系。选取的任务应相互协调,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化程序应遵循人的职业成长过程,而不全部是职业工作逻辑。
2.3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培育创新创业职业人才
面对市属高职院校多样的生源结构,职业院校在组织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差别化教学。坚持“高职院产品为课程,学生是用户的理念”,积极探索组织差别化教学的模式,将高职院学生分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术人才,杰出高职技能型人才来培养。特注重以技术服务、研发为主的技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4以技术开发、服务为主线,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随着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与产业升级、产业调整相适应,培养不可替代的高素质杰出职业人。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应该根据生源特点,分为:培养与产业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杰出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融合的生存技能者,促进边缘化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的职业生存教育[3]。创新创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型见图1。
图1 创新创业职业教育模型图
高等职业教育追求目标为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具备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即机会意识、创新精神与理性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精神教育是指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使其能识别被他人忽略的机会,勇于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情。包括机会感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管理新企业等。
2.5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为目标,不断推进全程育人的教学模式
如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市属职业技术学院应积极探索三课堂职业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第一课堂,在课内传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第二课堂进行专业课外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利用暑假开展“三进一留”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合作共事的精神。三进是指进企业,实施专业实践;进社区,开展社区活动;进乡镇,关爱留守儿童;留学院,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态度[4]。
3. 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职业教育实施途径的探索
3.1打造以实训工位为主体的校园形态,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校内实训基地是保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物质条件,培养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物质基础。市属高职院校应建立实训工位为主体的校园形态,力争达到实训工位:教室=2:1[4],改变由于实训条件不足,难以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局面。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达到“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目标。通过单一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新技术掌握能力训练、达到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多层次实践教学中得以体现。
3.2根据地方支柱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职业生涯基础
针对地方经济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属高职院校应主动做好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跟踪县域、市区企业升级转型的变化,结合学院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使学院专业结构自觉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能力[5]。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掌握的技能才能与社会实践吻合较好,提高学生独立创业的本领和潜在的发展能力。
3.3企校深度融合,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
师资队伍建设是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市属高职院校多数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导致培养的学生适应工作能力弱,出现学生理论功底不够,职业性不突出,社会认可度低的通病。为解决这个问题,市属高职院校应加大“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实现由“双证”教师真正转变成“双师”教师。通过参加企业挂职,加大企业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校外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外聘教师资源库,稳定了外聘教师队伍。建立企业、行业优秀技术人员外聘教师资源库是解决外聘教师短缺及改善师资结构有效的途径。
3.4政府主办,市属职院为主体,建成创新创业型职教产业园区,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重要载体
职教园区能够打破校际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界限,必将打破城域之间的界限,催生新的产业群。在职教园区内,政府主导,校企高度融合,真正建起校中厂,厂中校,学做与生产合一。学校担负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责任,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才提供物质基础条件。 通过建设一个职教园,建成就一个新的创新创业工业新区,把学生融入这个新区,从技能训练到创新创业意识得到锻炼和提升,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好的基础。
3.5县校合作、推动高职教育向县域延伸,培养县域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是市属高职院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
县域经济是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力军,他们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为急迫,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强烈需求,需要一大批懂管理、有技术、会经
营的各类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各县域内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论是结构、层次还是数量、质量上都不适应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特别是一批高新企业落户,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改变这种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县域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让高职教育为企业提供稳定、高质量的人才储备和支持。培养县域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应定位于“三本一服务”的原则,即立足本土生源、本土支柱产业、本土师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本土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量体裁衣服务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4. 结语
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从教学体系中考虑,贯穿全部教学环节中。不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理解成学生素质教育,开设一门创新创业课程就可以解决。应加强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区域产业对接、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改善、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的创造等方面实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就业本领。
参考文献:
[1]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32-36.
[2]李丁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四化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3,(2):13-15.
[3]高常水,许中正,潘海生.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区域创新创业发展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5):35-39.
[4]童炳金,林洪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与机制创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1-14.
[5]鲁昕.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R].北京,2013.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2X(2016)02-0001-03
收稿日期:2016-01-22
作者简介:程建伟(1972-),男,吉林四平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施工与管理,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安徽省教育规划课题“现代职教体系视域下的创新创业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JG1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