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术史翻译中的“信、达、雅”

2016-07-13李晨雪青岛科技大学266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美术史译者原文

李晨雪 (青岛科技大学 266000)

浅谈美术史翻译中的“信、达、雅”

李晨雪(青岛科技大学266000)

翻译是一种交叉文化交流和转换,它的重点是交流。作为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传递交流的信息。翻译美术史类著作及美术前沿杂志,为国内的艺术家及美术爱好者提供了最新的一手资料,最直接的了解国外最先进的绘画技术与风格,和流行的美术思潮。而如何实现美术史翻译“信、达、雅”的要求,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美术史;翻译;“信达雅” 西方美术史

一、关于翻译和美术史翻译

翻译往往承载的是一种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过程: 翻译丰富了受方文化,但可能意味着对源文本的暴力、遗漏或滥用。译者不仅是在不同符号体系中讲述同样事物的载体,也是一个解释者。翻译者的语言轴从尽量贴近源文本这一目标的一端走向了几乎完全自由解读的另一端,在这另一端,源文本只是作为一种催化剂和支架得以幸存。

后殖民理论告诉我们,霸权文化往往支持翻译的归化进路,但它同时也向我们表明了这种同化立场的空洞。在目前的美术史翻译中,译者有从超忠实的到超创新的,从逐字的到逐意的,从字面的到文学的诸多选择。最佳的解决办法是字里行间的翻译可能的涵括所有这些选择,最初的源语言文本被直译和白话翻译为对象语言以及所有评论和各层分析。翁贝托•埃科坚持认为,应该避免通过翻译对文本进行任何改进,认为翻译是一种协商行为,在源文本和对象文本之间应该寻求一条中间道路和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后殖民研究将翻译作为一种权力来探讨,它所探讨的一般状况在艺术史世界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美术史或者说艺术史不仅在英语世界中占据绝对优势, 而且从一种完全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来撰写,它重视西方艺术而不是非西方世界。贡布里希的关注点牢牢地抓住西方及西方的传统起源,对伊斯兰艺术和亚洲艺术用两章进行了简短的和缩减的介绍,因而降低了植根于非西方文化的艺术成就的重要性。由范景中教授主持翻译的《艺术的故事》将贡布里希的艺术著作引入中国。可能是由于校对修改的原因,书中有些翻译的行文质量不太统一。译者翻译文本就和艺术史学家翻译一幅画作一样,最明显和最直接的方式是逐字或逐图说明。

回头再看那些处于“中心”之外的人来说,在国际艺术史共同体中受到重视的唯一途径是用英语写作,或者被翻译为英语,这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非英语作者要在英语翻译和英语出版方面获得接受,需要甘愿按照居于“中心”的英语出版商的期望、标准和价值观同化其作品。翻译行为从来都不是一个用另一种语言对源文本进行复制的被动的单向进程,而总是一个要挑战源文本纯粹性的积极和转换的过程。翻译行为不可避免地向简单的误译和文化误解敞开了大门。

二、美术史翻译的“信、达、雅”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他精通中英文,翻译了不少西方哲学著作,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汉译的《天演论》中举例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以。”有时为力求译文的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的顺序,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适当补足。这种补足,只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发挥,进一步的阐释,而绝非添砖加瓦,节外生枝。在美术史的翻译中,尤其是现当代美术史原著中,有些原文的含义艰深,一些理论与观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翻译方法,这时需要译者在前后添加“引衬”,使得原文的意思更易读者理解。严复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由此可见,单纯的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则失去了翻译的作用。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原文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翻译是一种交叉文化交流和转换,它的重点是交流。作为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传递交流的信息。因此,翻译也可以描述成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翻译美术史类著作及美术前沿杂志,为国内的艺术家及美术爱好者提供了最新的一手资料,最直接的了解国外最先进的绘画技术与风格,和流行的美术思潮。在着手美术史翻译时应先考虑五个因素:译者的要求、对读着的分析、传播分析以及影响分析。这五种因素统筹考虑,才会避免出现翻译作品出现头重脚轻的效果。对译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译者要有足够的美学以及美术研究功底。除此之外,译者还应提升自己的美学标准,收集相关的理论知识,区分目标读者。由于美术史论类的翻译内容大多是相对专业的知识,针对的目标读者也是美学爱好者,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应全面的考虑读者,媒体等的反馈因素。

在翻译美术作品时,我们应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译者的翻译如何同时兼顾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行文质量;二是要将原作者的写作意图精准的传达给读者。在我有限的翻译练习中,我发现行文质量的提高主要来自译者自身的语文素养。作为单纯的英语学习者,我们看懂一篇文章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要将原作品的内容用轻松的文字传达给读者是最难的。优秀的翻译作品最禁忌就是翻译腔太重。由于英语语序和中文表达的差异,作者按着英语思维写作,如果按照原序照搬,翻译的内容就容易变得艰深晦涩,读者读起来也是模棱两可。尤其是美术理论的翻译,专业性很强,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思维逻辑的转换,这在我看来是最难得一部分。艺术类文章或者著作的翻译,有大量的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除了要遵守一些翻译的基本原则以外,我认为译者的行文要更加注重语言美感和流畅度。

三、关于培养美术史论生的翻译素养

除非特别的天才之外,无论是专业的译者还是一个美术史论学生,写作的成熟都是需要时间的。随身携带笔记本或电脑,对在展览、书籍以及其他公共场所所看到的艺术品或者问题做一些笔记,文字多少不是最关键的,哪怕只有一行字。这些断断续续的文字都是当时的体会,尽管稳定的思想逻辑是重要的,可是,没有这些断断续续文字就无法启发我们去认识问题、发展分析可贵的资料来源。对于国内学习外国美术史的学生而言,寻找一本艺术是专注进行翻译也是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方式之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华书店里都找不到有关西方美术史方面的图书著作。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的开放意识增强,西方美术史方法论相关书籍的翻译引进也加快了脚步,理论界也渴望新的新观念来到中国。尝试翻译一些书目有很多好处:手机中文书籍中难以找到的资料;学习一种语言;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和特征,在我有限的翻译经验中,这样确实使我收获不少。反过来也一样,对于一位学习中国美术史的学生来说,翻译中文经典以及艺术著作,同样能帮助自己理解中文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以致更加理解中文的含义,以及作品中富含的文人士大夫精神气质。

[1]郭小川.西方美术史研究评述[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吕澎.如何学习研究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李晨雪,青岛科技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与批评。

猜你喜欢

美术史译者原文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郭诗奇作品
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