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夫卡式叙述风格下的《判决》
--被判决的格奥尔格·本德曼

2016-07-13姜理东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674100

大众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尔格德曼卡夫卡

姜理东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674100)

卡夫卡式叙述风格下的《判决》
--被判决的格奥尔格·本德曼

姜理东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674100)

卡夫卡的《判决》是一篇内涵深刻的小说,本文通过分析卡夫卡小说《判决》1中的表层结构,格奥尔格·本德曼父子之间的对话以及内心世界,揭示卡夫卡式的叙述风格下的判决的真正所指。

卡夫卡;判决;格奥尔格·本德曼

卡夫卡的《判决》写于1912年,与写于同一年的《变形记》相比,该篇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更加耐人思考。《判决》描写了格奥尔格及其父亲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格是个生意人,几年前母亲就已经过世。母亲过世后,他同父亲在一起生活。格奥尔格写信把将要同妻子结婚的消息告知俄国的朋友,他还没有把信寄出去就来到父亲的的房间,父亲的态度十分恶劣,并且责骂格奥尔格根本就没有在俄国的朋友。他的父亲是一位变化多端的人,他话锋一转,说格奥尔格是在欺骗朋友,而他自己却背着格奥尔格同远在俄国的朋友通信。由于忍受不了父亲的无端责骂,格奥尔格顶撞了父亲一句,便被父亲宣判投河自尽,不久后,主人公真的投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卡夫卡式判决下的格奥尔格·本德曼

小说中的父亲专横跋扈,滑稽可笑,是典型的奥匈帝国家长式的形象。而儿子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一个屈服于父亲的淫威之下,没有真正自由的可怜虫形象。乍一看,儿子在小说中的形象也令人捧腹大笑,但是一阵狂笑之后就会对他有一种难于御制的同情。卡夫卡的写作手法与其他作家迥然不同,他只叙不议。他以读起来朴实的语言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但是读者又会感到阅读他的作品会感到晦涩难懂,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而正是这一特性造就了卡夫卡的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卡夫卡说自己的创作是“图像,仅仅是图像”,是“完全个人的象形文字”2。所以卡夫卡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他自己的原型,《判决》中也不例外。卡夫卡是一位犹太人,具有犹太人的血统,受家人的影响,他是一位十分虔诚的教徒。但是,他又生活在基督教盛行的欧洲文化之中,因此,“原罪”意识已经扎根于他的心里。卡夫卡把这种“原罪”归咎与其父亲身上。他在《致父亲》的信中写道:“因为我的内疚实际上都源于您,并且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3因此,《判决》中的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也有对父亲的一种内疚感。

《判决》中的父子形象有寓言性的性质,正如吴晓东先生所说:“正是卡夫卡的无穷的寓言性为小说提供了无穷的寓言性。”4《判决》是卡夫卡献给他认识不就的费莉丝·鲍威尔小姐的。他在致费莉丝·鲍威尔小姐的信中曾写道:“我经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5这句话正是卡夫卡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的投影和刻画。

《判决》描述的是格奥尔格在父亲的淫威下投河自尽的故事。格奥尔格的父亲没有理智而又高高在上,象征着古代的暴君。这个故事深刻地揭露出了卡夫卡的“原罪”意识,他的判决是自己对自己的判决。以往的学者有的从《判决》的寓言性及对人生的意义来进行分析:卡夫卡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把自己的内心痛苦融入于作品之中,以逃脱恐惧和折磨。《判决》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透露出了卡夫卡生命过程的痛苦。这篇作品一方面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绝望和畏惧,另一方面还表达了作者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热爱和珍视生命的愿望6。有的学者从个体社会化方面进行了研究:格奥尔格的投河自尽体现了他社会化努力的不成功。判决不仅仅是父亲对他的判决,也是社会要求对他的判决,即拉康的“大他者”对个体的判决。投河自尽前个格奥尔格的最后一句话“亲爱的母亲,我是一直爱你们的”,说明他未忘记对母亲之爱和对父亲之恐惧,这就注定了他的社会化努力必然失败7。还有一些对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比如奥匈帝国的家长式社会等等。他们关注更多的是主人公奥尔格·本德曼与父亲之间的交谈以及父亲对他判决的过程及结果,而未真正关注主人公奥尔格·本德曼个人人性方面的东西。

二、被判决下的判决

“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是卡夫卡内心的吐露,这是卡夫卡式的叙事风格。乍一看,对奥尔格·本德曼的判决是法官父亲大人给他宣布的,但是,父亲并没有真正的宣判卡他去跳河自杀。这完全是主人公奥尔格·本德曼对自己的判决。但是奥尔格·本德曼也不至于判决自己去投河自尽。判决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父亲对儿子奥尔格·本德曼强烈的不满,并以各种方式去挖苦和嘲笑奥尔格·本德曼,并对儿子作出了投河自尽的判决;另一方面,从“就在这一瞬间,桥上驶过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望不到尽头”8可以知道,父亲并没有遭到法庭的审判,因为父亲并没有真正把奥尔格·本德曼推下河里,完全是他自己跳下河里,这就预示着奥尔格·本德曼只看到了父亲对自己判决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另一面——父亲也是有亲情的,“在你的主意成熟之前你犹豫了多长时间?犹豫得你母亲去世,等不到你的大喜之日”9,父亲只是对自己只是一时的生气,并不是真正的判决他去投河自尽。

三、结论

卡夫卡式下的判决不是外人或法庭对奥尔格·本德曼的判决,而是奥尔格·本德曼自己对自己的判决。《判决》不仅讲述了父子之间故事,而是告诉读者在权威的淫威之下,如何辩证的看问题,而不至于让自己走上绝路。纵然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遭到父亲怎样的讥讽,遭到怎样的判决,甚至是处于何种凌辱之下,被判决的主人公奥尔格·本德曼都应当理性看待,而不应该轻易的以跳河自尽来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奥尔格·本德曼失去了生命,即他的父亲失去了儿子,他对自己的判决其实也是对他父亲的判决。

注释:

1.8.9.卡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三卷)[Z].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87.

2.5.叶挺芳.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85,713.

3.卡夫卡文集[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85.

4.吴晓东.卡夫卡到昆德拉[Z].上海:三联书店,2003:43.

6.吕沙东.“穴鸟”的敬畏与仇恨——卡夫卡《判决》的意义重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5(9).

7.任卫东.个体社会化努力的失败:评卡夫卡的小说《判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姜理东,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尔格德曼卡夫卡
空欢喜
美国女郎跟随假乐队巡演捞金的神奇故事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杀人回忆
身为天使(On Being an Angel)
论卡夫卡作品的空间意识
《墨尔格勒河》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