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陉文化行思考

2016-07-13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文化馆066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物文化

梁 坤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文化馆 066000)

井陉文化行思考

梁 坤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文化馆 066000)

2016年2月24日至2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井陉县文化艺术节,走马观花地了解了部分井陉文化,虽是浅尝辄止,但也感慨良多。现如实记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示启迪,以资借鉴。

一、短短行程,目不暇接,诸多出人意料

1.非遗传承有序,有数量有质量,出人意料

四天行程所见,比比皆是非遗。浇凌山、社火、面塑、打铁火、干插墙等等都是。据了解,井陉算上拉花共四项国家级非遗,省级非遗36项,市级非遗200多项,且大多传承有序、受众广泛。井陉拉花几乎是井陉文化活动的必备节目,老、中、青演员都有,几岁的孩子也扭得有模有样。南张村的面塑,摆满了一所学校的整个操场,且形象各异,风格不一。每组作品都有署名,粗略数一下,展出作品的传承人就有近百位,作品千余件,可谓壮观,令人唏嘘。石头村石墙的垒造技艺也是非遗,名曰“干插墙”,“插”的另一个写法是石字旁加“察”,说白了就是干垒的石头,不用泥土和砂浆。垒出的石墙外严中空,冬暖夏凉,技艺卓绝。罗庄的“打铁火”与蔚县的“打树花”齐名,都是老百姓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等而举行的祈福仪式,其特点是成本低,无污染,场面又十分地壮观热烈,成为春节必看的特有文化大餐。

2.历史文化绵长,有遗存有保护,出人意料

井陉之地,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的生息。井陉之名,一则是天下险塞,二则是兵家必争,是全国少有的自秦朝以来一直沿用的地名。“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井陉口内古道,是我国最为驰名的古驿道之一。导致中山国灭亡的蔓葭之战、秦始皇回灵停柩、汉初著名的“背水之战”都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滚滚车辙。而今,这条古驿道还历历可见,深深的车辙以及为保证驿道使用而不断刻凿的壁上的斧印,见证着这里历史的悠远。中国古村落于家石头村和小龙窝村,借山起势,就地取石,层叠错落,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精雕细刻,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据了解,诸如此类的历史遗存井陉还有很多,井陉窑、旧城墙、石窟寺、千佛洞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其无声的存在向后人昭示着历史的传承,也凝结着井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高度文化自觉,有自主有引导,出人意料

井陉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好戏不断,有县委、县政府组织的,有各部门安排的,更多的是老百姓自发的。井陉几乎村村都有庙会,演出的舞台就是乡村广场、学校操场等,简陋朴实,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参演的人群几乎没有专业演员,男女老少、贤愚丑俊、鳏寡孤独,全都可以走上舞台。庙会场景花团锦簇、隆重热烈,甚至有些奇形怪状,但是百姓高兴,乐在其中,不仅自发组织、参与活动,且自愿筹资。政府所做的是归纳、整理、上报非遗项目,并争取扶持资金,各级领导亦大力支持,与民同乐。

二、与我县文化的粗框架比较

我县和井陉都有山有水、地处险要,都历史悠久、文脉绵长,都留有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井陉四面环山、绵水穿城,文化传承性、持久性、坚定性方面突出。而我县依山环水,且临滨海,文化开放性、包容性、灵动性方面相对突出。我县商业文化更加发达,比如新兴的红酒文化;比如地秧歌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都是较好例证。同时,我县的不可移动文物破坏严重,文物多有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有断层。特别是与信仰有关的宗、庙、祠、阁几乎无存,相关的祭拜、祈神等仪式也早已淡出生活。由于不是相因相袭,不是群众自愿自主,因而更多的文化活动是政府主导,演员唱戏,商者加盟,群众虽也很高兴,但主动参与活动意识不强。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对我县建设京津秦轴线上“微中心”的作用

当前,我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定位为建设京津秦轴线上“微中心”。那么如何发挥文化在“微中心”建设上的作用,对照井陉的文化现象,结合我县实际,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和改善:

1.打破禁锢,多方申遗,保护文物,梳理文脉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物和非遗是文化的最佳见证。我县虽非遗和文物众多,但保护意识淡薄,破坏严重,遗存太少。目前,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文物只有源影寺塔,省级文物也是个位数,与文化大县的地位很不相称。近年还有多次因为建设、取土等造成文物被破坏的现象,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在申遗和申请文物保护过程中,多次遇到有顾虑、不屑于、认识不到位等情况,比如赵家馆、杜家香油、造船技艺申遗,两山垂花门、第一瓶干红酒生产地申请文保等。与其破坏之后造仿的,不如现在做好自己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挖掘、整理、申报、保护、利用非遗和文物的力度,梳理文脉,做好规划,建设博物馆,为“文化+”和“互联网+”储备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微中心”建设彰显底蕴魅力和现实表现力,也可以通过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增强“微中心”的支撑和实力。

2.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百花齐放”,发展产业

文化精品代表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水平,对于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激励、引导和推动作用。县政府要制定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将奖励基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对获国家级、省级作品予以重奖,重点扶持本土题材的文化作品创作,如《山海相约》《老奤乐》《李大钊与五峰山》等,以此打造我县文化产业精品。同时,还要借鉴井陉优秀经验,进一步挖掘整合我县“三歌一影”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品牌,尽快形成以旅游、演出、餐饮等项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历史遗存和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打造“文化+旅游”全新模式,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此外,除了加大大项目的修建改造外,还要注意小项目、小景点的建设,在景点建设过程中,要按照“昌黎民俗文化一日游”“昌黎红色文化一日游”“昌黎酒文化一日游”等内容设置足量的精美景点让游客观赏,做到“一景一传说、一景一风光、一景一历史”。相关部门要指导公司创作精美文化产品,指导县内各旅行社积极与县外旅行社对接,吸引游客来我县观光购物,促进产业与经济效益挂钩。在当前经济回暖乏力、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文艺的大制作不失为触之有效的提振点。

3.特色传承,保护非遗;开发利用,互利共赢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区别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开发性保护、影像化保护和归集保护等措施,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实现遗产保护与经济开发互利共赢。譬如,可在旅游景区、传统节庆活动、政府主办的专场文艺演出中增设非遗表演项目,使非遗在群众的参与中得到传承。邀请省、市考古所、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对我县部分古遗址再次进行研究、挖掘、整理,设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库,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申报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非遗”传承人发掘、培养和保障制度,分梯度选拔县级、市级、国家级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传承人给予经济补助,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授徒传艺等多种形式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同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进省内外文化经营管理人员、文化企业家、传媒家等各类文化人才,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文物文化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