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具色彩研究

2016-07-13郑州轻工业学院4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茶色茶汤茶具

武 婧 (郑州轻工业学院 450000)

中国茶具色彩研究

武婧(郑州轻工业学院450000)

中国的茶就如同非洲的咖啡一样,是少数从古发展至今,最终形成一种文化,从一个国家到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饮品之一,并且以文化的承载者的身份在国际社会关系中扮演者重要地位。作为一个代表中国传统设计和文化内涵的传承者,它所受到的关注却远不及茶叶本身。现今市场上流传的茶具貌合神离、良莠不齐,款式和色彩也都甚少新意。名茶与粗糙茶具的搭配屡见不鲜,快节奏的生活和现代的环境让人们对茶具的重视远不如祖先。

作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追求的茶文化,也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设计思考。如何从不同时代的茶具演变与发展中理解和建立传统优秀的茶具文化体系,并使之作用于现代设计当中,也是作者想在本文中试图探讨的问题。

茶具是传承着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器皿之一,在饮茶的日常活动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其消费特征所决定的。茶、茶汤引起消费品的身份,随着使用使用的结束,其意义和作用也就随之终结了。而茶具作为饮茶时的消费活动必备品,却在消费活动结束后有着更为恒常、持久的文化意义,也是我们发觉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茶发展史的源泉国家,对于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责任是毋庸置疑的,茶具的研究更是首当其冲,然而现在的中国早已从古时候的精湛技艺转型为批量生产的代加工厂,“中国制造”也打上了廉价和粗糙的烙印,市场上虽然也不乏一些价格昂贵的差距精品,然而名家炒作的嫌疑大过其作品本身,很少有人能从茶与茶具最根本的关系为基础进行创作,颜色的选用正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茶具的起源和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是把茶作为一种药物和食料利用的,所以最初茶具是与药用器具、饮食用器具共用的。因此,茶具的起源和人类的社会发展一脉相承,都是由原始到手工,从粗放到集约的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的长河紧密相连。

茶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始而产生的,人类的发展水平越高,和精神水平的要求,饮茶越来越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伴之以优美的环境,它已不单单作为解渴的一种方式,而是上升为一种陶冶情操,领悟禅学的精神要求。

因此,古人在品茶时,不仅是由于其特有的清香回甘,更是因为它与其配套工具相结合,可以达到一种色、形、香、意方面的高度统一融合,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二、茶具与色彩的关系

(一)各时期茶具色彩特点

首先从历史来看,中国各个时代的茶具特点除了与其工艺的发展水平和对于实用性的考虑之外,也跟每个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唐代时期饮茶之风大盛,茶具也相应的得到了空前发展,各个窑场为了吸引顾客,争美斗奇,从造型到色彩匠人们都绞尽脑汁,精益求精。白瓷因有“假玉器”之称,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深受人们喜爱。

宋代重文,儒雅人士众多,对茶盏的成色也就格外讲究。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蔡襄提出,如果茶叶是白色的,那么就以黑色茶盏相配最为适宜。简短的一句话,就足以表面当时的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味觉的享受,还从与其相配套的茶具的形、色选用角度来考虑,而让品茶有一种美学的升华。

到了宋代以后,饮茶方法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改变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茶具的种类也开始更加细化,主要有茶碾、茶罗、茶盏、茶杓和茶瓶等,式样各异,色彩雅丽,风格大不相同。

其次,陆羽在茶经的“四之器——碗”中言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其用现代语言译为:

碗,越州产的品质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好,(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像玉,这是我认为越州瓷优于邢州瓷的第一点。如果把邢瓷比作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是白色的,因此能够使茶汤呈现红色的视觉效果,而越瓷是青色的,所以会使茶汤呈现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毓《荈赋》说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水色,使茶汤现出白红色,邢州瓷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充分体现了茶与茶具的艺术设计关系。越州次、岳州瓷都是青色的,而茶汤大都成白红色,白红的茶汤倒入青翠的茶碗中,红青两对比色相中和,而不会突显其一,因此汤色愈发澄净、纯粹,这和我们的现代所学习的设计基础中的色彩构成原理都是相一致的。

而邢州瓷为白色,将茶汤倒入白色的瓷器中,就会使茶汤看起来太过红;寿州瓷是黄色的,红白色的茶汤倒入黄色的茶碗中,就会偏向于紫的;洪州瓷是褐色的,倒入后又会变为更暗的黑色,从颜色来看,这几种汤色都不是好的茶汤的颜色,从色泽上就会影响了品茶的心情,因此不适于饮茶来用。

由此可见,古人对品茶要求的严格,和对身心享受的要求。而这种对生活情趣的审美要求在我们现今生活中所见到的越来越少,人们被快节奏的生活所充斥着,无暇停下脚步驻足身边的审美情趣。因此,研究古人对茶具色彩的研究,有利于唤醒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同时唤醒人们发觉身边美得意识,并可将这种艺术沿用在当今的设计之中。

[1]胡小军.说茶丛书•茶具[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陆羽,钟强译.茶经[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查俊峰,尹寒.茶文化与茶具[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陈文华.中国古代茶具鉴赏[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5]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6]袁晓宇.茶的设计之魏晋、唐、宋时期的茶盏茶碗设计[D].中央美术学院,2007.

[7]周世荣.从唐诗中的饮茶用器看氏沙窑出土的茶具[J].农业考古,1995(2).

[8]朱自振.茶史初探[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茶色茶汤茶具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带路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一字蚀骨
这路带得有意思
冯可宾买茶具
“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