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浅析①

2016-07-12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财政金融系史晓茹

中国商论 2016年16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甘肃省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财政金融系 史晓茹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浅析①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财政金融系 史晓茹

摘 要:甘肃省正处于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综合运用产业发展骨干企业、产业专项项目、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及产业创新示范工程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本文针对目前甘肃发展中仍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范围偏小、投资规模仍有待扩大、对中小型企业扶持力度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扩展扶持形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健全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前沿科技突破为基础,能代表未来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仍处于初创阶段,但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能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产业。2010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产业,以期加强在以上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因为许多涉及高科技含量的项目,投资力度大,期限长,效果不能在短期内体现。在此大背景下甘肃省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联系,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产业化,以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覆盖范围

甘肃省根据国务院提出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指导方向,结合地方自身科技、产业基础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8个领域为重点。按照“先行先试、探索经验、逐步推广”的思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领域分别选定1个优势行业开展集中培育试点工作。这些行业能够带动相关及配套产业发展,拥有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和产业发展联盟,并多数是近几年国家和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在要素资源保障上持续扶持的特色行业。分阶段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领域分别选择1~2个优势行业进行集中攻坚,同时兼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在全省不同地区合理布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

2.2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形式

2.2.1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骨干企业

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优势行业发展,充分发挥一些重点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和典型示范作用,甘肃省分别于2014年10月评选出包括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16家骨干企业,于2015年5月评选出包括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22家骨干企业,于2016年1月评选出包括甘肃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20家骨干企业,先后共计58家。选取了企业行业地位领先、经营业绩良好、创新能力突出、自身已有重点在建项目的企业重点培养为骨干企业,以使其能尽快进入国内同行业优势企业的行列,并争取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2.2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项目

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有效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2014年甘肃省进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项目的申报工作。围绕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重点领域,针对行业或技术领域特点,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为载体,重点支持围绕产业链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重大装备样机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制,提升了产业创新能力。其中包括以金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研发生产基地为重点,支持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高性能结构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重点,支持新型诊断试剂盒、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的产业化;治疗妇科、心脑血管、肿瘤、消化系统等疾病和功能保健、补益等中药新产品的产业化;酶制剂、固定化细胞产品、微生物菌剂、多糖等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强化基础配套能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高端新型石油装备、数控加工装备、新型电工电器设备、新型农业机械装备和核电辅助装备等领域产品的产业化、太阳能光热利用装置应用示范。以上专项项目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开发和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增强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2.3 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及产业创新示范工程

2015年9月将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38个单位申报的产业创新平台命名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这一举措不仅能提高申报单位的研发、工程化试验能力,还能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协同创新,在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切实发挥重要作用。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等瓶颈问题,增强区域重点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支撑和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2.4 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

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和核心试验装置,着力突破重点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 2014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建设专项成立。这一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建设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了创新创业示范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产业与技术的协调发展。

3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和经验

3.1 地方政府重视

甘肃省在全国经济、科技领域目前并不算占太大优势,但在很多领域目前已有一定的积聚,地方政府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本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建设,投资规模、投资比例、投资范围都符合地方实际情况。

3.2 方式灵活多样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形式综合运用了产业发展骨干企业、产业专项项目、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及产业创新示范工程及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有突出技术贡献的个人予以奖励。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运作方式也包括产业化专项项目基金、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等,方式灵活多样。

3.3 监管及时到位

目前甘肃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管理采取的是多部门协调管理的方式。以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协调会议为主要形式,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协调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决策管理机构的日常事务。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农牧厅、省商务厅、省卫计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统计局、省知产权局、省政府金融办、省银监局等作为协调会议成员单位共同负责对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管理和监督。省上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多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进行调研和回访,以确保骨干企业能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效拉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4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条件偏低,投资规模仍有待扩大

首先在产业定位时存在界定条件偏低的问题,甘肃省根据国务院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产业指导方向,甘肃省结合地方自身科技、产业基础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8个领域为重点,在产业界定上可看出没有扩展到新型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上也未能达到高端水平,其他领域也与发达省份存在明显差距。甘肃省的投资范围小于大多数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甚至投资范围基本等同于五大重点行业的科技创新投资和产业技术投资。界定范围偏小,投资规模仍需扩大。

4.2 重点扶持大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足

在投资时优先选择已有一定基础和足够累积的企业择优扶持,多数为在行业技术进步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示范和带动作用,有行业地位和区域影响力的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要强调在现有基础上的推进,例如支持骨干企业和成长性好的企业,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项目时,要求申请项目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承担项目所需的研究开发以及相应的经济实力,具备专项开发的前期基础,应在该领域的产品品种、性能和工艺技术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4.3 相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转化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相比较发达省份仍显滞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虽然有科技创新投入,但投入的资金是否转化为有价值的科技产品,科技产品是否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并没有衡量的标准,这都使投资未产生预期的回报,未形成示范效应。创新载体不够多,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持续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4.4 缺乏有效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涉及到多个产业和所属行业,且在资本运作中也需要有多种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参与,例如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和进行基金管理与托管,由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产评估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中介机构共同提供服务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参与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过程联结为一个顺畅的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过程。但是目前甘肃省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对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各方的撮合联结作用不明显。

5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5.1 设定量化的投资标准和程序,扩展扶持形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构建之后,应设定标准量化选择项目的指标,以确定投资项目及投资的规模,对不同的项目设定不同的投资流程图和进度审核及追踪模式,以保证资本的合理分期投入。对于投资前期的投资审核设立一般性标准以确定拟扶持企业应达到的科技水平和市场潜力。在现有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骨干企业、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项目、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及产业创新示范工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几种扶持形式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先进投资形式,分步骤引入企业发展公司(BDC)、产业战略基金等形式,进一步强化现有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的市场作用。

5.2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能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产业,代表未来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多数在投资初期仍处于初创阶段,例如19世纪末出现的轨道交通业、20世纪初兴起的电力产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电脑和信息技术产业,虽然之后的发展速度极快且对世界的经济发展都起到的引领作用,但在其创立之初也并不是由大公司发明的,因此在投资时不仅要考虑有一定科技成果的大中型企业,还应对有一定科研成果的中小型企业加大投资扶持力度,以战略的眼光寻求对未来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能有重大贡献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

5.3 加强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只有能产生成果,成果能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商品,才算是合理有效的投资,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不仅要加强对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领域的监督管理,还应强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商品以产生实际效益的重要性,更要将已创新的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能带来市场效益的商业产品,并对这些商业产品进行强力市场推广,使有价值的科技创新产品真正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应对项目研发的成果进行公平的审定,对项目成果制定有效的市场推广和扩张策略,设计利益分配方案等,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并完成规模化市场扩张形成有效机制。

5.4 健全有效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不同的产业和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多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有效合作才能真正起到联结各方主体、促进协同创新发展的作用,因此,健全有效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十分必要。在金融扶持方面引导和鼓励甘肃省的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进行多元化的融资帮扶,既可以由部分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较小的债务性融资,还应鼓励创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投资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在市场服务方面应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知识有足够了解的专门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等共同为相关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使这些企业可以少走弯路,集中精力研发科技项目并进行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宋德金,刘思峰.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与综合决策模型[J].科技与经济,2014(01).

[2] 王健,张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测度与金融支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1).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a)-117-03

基金项目:①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资本运作问题研究(甘肃省教育厅2014A-151)。

作者简介:史晓茹(1977-),女,汉族,青海西宁人,兰州大学金融学硕士,副教授,现为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财政金融系投资与理财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资本市场的证券投资及资本运作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