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区传统和尚领襁褓套衫的制作技艺
2016-07-12施静
施 静
(1. 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2.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设计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6)
南通地区传统和尚领襁褓套衫的制作技艺
施 静1,2
(1. 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2.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设计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6)
为传承江苏南通地区民间婴儿服的制作技艺, 探讨了传统的未满周岁婴儿和尚领套衫的制作技巧。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及田野调查, 结合地方民俗文献对相关的南通地区民俗的记录,对套衫制作中的材料和工具如面料、缝线以及画线袋、剪刀、木尺等进行了介绍。对套衫的上衣和下裤的裁剪工艺和制作工艺技巧进行了逐一的记录、复原、分析与研究。指出和尚领襁褓套衫中其女红文化、忌足尺、器皿挖口、百家衣等习俗都具有浓郁南通本土文化特色,其特有的本土文化特征和巧妙的制作工艺,充分反映当地人们对服装精神方面的追求和在追求服用舒适与功用方面的工匠才智,是南通土布服饰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通土布; 民俗; 襁褓套衫; 制作工艺
南通传统和尚领襁褓[1]套衫,是指南通市区及周边城郊地区当地妇女为未满周岁的孩子用自家织造的土布缝制的贴身常服。因领子形状与和尚常服的领相似,故得名“和尚领套衫”。南通是我国当前传统土布存世数量最多、品种保留最丰富的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基地[2]。自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2010年南通色织土布技艺分别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3]以来,南通地区传统的棉纺织技艺得到抢救性的保护同时得以传承。然而,与之有血脉相承关系、具有千年江海耕织文化[4]浸润的民间传统服饰品与制作技艺却受到商品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处于濒临绝迹的境遇。通过调研这套南通传统和尚领襁褓套衫发现,已基本没有人会手工制作,婴儿也基本不再穿着,这种服饰文化弱化和消失的现象[5]亟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基于此,本文根据作者生活经历及田野调查,根据当地居民口述和邀请从事了50多年服饰缝制经历的裁缝师傅进行回忆,重现了一款民间传统和尚领襁褓套衫制作工艺,并拍摄了整个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记载相关的服饰民俗文化,从中提炼归纳出了和尚领襁褓套衫的制作技艺。
1 款式结构
1.1 和尚领襁褓衫
和尚领襁褓衫因为面料选择的差异在色彩上存在不同,其基本款式和结构特征却保留了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特征。图1示出和尚领襁褓衫的基本款式。从图中可看到:其形态结构为带条滚领,右衽偏襟,衣身宽松;前后中都未破缝,左侧开叉,内襟破裁,止于左叉高处;袖口、衣摆不回毛;布带条系结有4根,右衽大襟[6]腋下与内襟侧缝处各1根,两根系结于右侧。带条滚领两端出一长一短布带条,长带条出左侧叉孔环绕与前带条系结于后背。
1.2 和尚领襁褓套衫下装
图2示出和尚领襁褓下装裤子的款式。单片宽腰,前裤正中加叉裆片,收工字褶[7];裤侧两边各收工字褶成立体状;后档开口至裤长2/3处挖裤腿内侧开口,裤腿挖口处贴片加固,后片圆弧底部从左至右回毛;裤腰后中订扣装带交叉环绕系结于前,脚口留毛缝。
2 裁剪与缝制工艺
襁褓孩子因为体型胖瘦变化不一,在裁剪中没有固定尺寸,制作中劳动群众非常聪明地运用估算与比例测算的方法进行衣服尺寸的设计与裁剪。
2.1 用料及工具
服装面料: 主要采用当地土布,既有白货也有蓝货[8]。有用新织的也有用旧衣或旧单布。
缝纫工具和辅助材料包括:竹尺、线袋[9]、剪刀、针、线、熨斗、顶针(针箍)。
2.2 套衫裁剪工艺
2.2.1 衫的裁剪
襁褓孩子为未满一周岁的孩子,从出生到一岁间孩子长得比较快,因此孩子的服装尺寸也相对有比较快的变化。传统农家土布的门幅在40 cm[10]左右,而传统裁剪以38 cm进行估算裁剪。刚出生的孩子衣服以门幅大小裁剪,但随孩子长大,就出现了袖子的拼缝[11]。因此,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存在由袖子不拼和袖子拼缝2种做法,主要根据孩子的成长体形变化情况而定。
刚出生孩子的衬衫一般采用不拼袖裁剪方法,具体如下。
1)裁正身。在裁剪时衣服正身在袖与肩处不破缝,对折画样裁剪,由右襟破裁修领口如图3所示。
2)裁小衭。图4为袖子拼整裁示意图。展开单层裁片,同面料正反方向铺平,相叠留有缝份,顺右领直裁小衭裁片,止于差高位;修侧份形,拼和合于斜切开线,修叠合缝份。裁片形状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
3)裁大襟贴边。展开正身单层裁片,比齐裁片面对面,依形裁剪约4 cm左右宽的贴边裁片。
4)裁领带条。直丝裁剪8.3 cm左右的裁片,对折指甲划平后备用。
5)打刀眼。左右留有叉开位,左右对齐,在左侧对其右小衭底位(去缝份量)打刀眼。
周岁内因孩子成长,衣服的尺寸变大,会出现拼袖[9]裁剪方法。其与不拼袖裁剪方法相同,只是因为正身宽度变大,在袖子处需叠缝接裁(如图4虚线部分)。袖子虚线部位另取料裁剪,注意留有接驳缝份量。
2.2.2 裤的裁剪
图5为裤叠裁示意图。
裤的裁片主要分为裤身、叉裆片和裤腰,其裁剪方法如下。
1)裁裤身与叉裆片。未满周岁孩子的裤子因为其要装尿布,因此其前裆加叉,后裆开片。裁剪时两层布料对合而裁(见图5)。先修出后裤外型,然后对折裆叉布料叠裁修剪单层前片,裤腿裆底位在全裤长(含腰高)的三分之一。如果面料比较厚,也可单层裁剪一裤片后,取出拼合裆叉,拷贝裁剪对称裤片。
2)裤腰。裤腰的裁剪,裤腰宽一般两寸左右,其长短在要扣除裤片在两侧缝和前裆处折叠的活褶量,可适当放有余量,在后期制作进行修剪比齐。
2.3 套衫缝制工艺
2.3.1 衫的缝制工艺
传统的和尚领襁褓套衫中上衫工艺制作流程可简单归纳为:裁剪→拼合里襟→缝带条领→缝系条→缝合侧→缝叉位,具体工艺描述如下。
1)拼合小襟。将小襟与左正身裁片面对面, 正身裁片留0.5 cm左右止口平针包缝小襟止口,缝合后,将包缝口折向小襟叠藏毛缝边,用缭针缝平包份,在衣服正面只见间隔有序的点状线迹。
2)拼合里襟小贴边。将里襟小贴边与大身面料面对面放置,平针缝制止口,缝至1/3处留0.5 cm的止口洞,完成后铺平用手指划平缝口,并向内沿缝口折叠;折贴边毛缝藏于小贴边内沿边用缭针法缝合于正身大襟裁片上。
3)缝合带条领。图6为带条领缝合示意图。带条领领面与正身底在领后出相叠比齐后,折两头回毛位,平缝带条领于正身。完毕后,将领对折叠盖于正身正面,折领毛份,盖过合缝,缭针将领缝合于正身。
4)制系结带条,定带条位。取斜丝带条布约3.5 cm宽若干长,用粗线系于斜丝带条顶端,将带条布面对面对折,粗线藏于对折缝间留线头于布条另一端外,用平针法缝合管状布条,缝份0.5 cm左右。完毕后拉拽粗线管状布条缝份藏于管内。裁剪制作好的带条三短一长。短的长度约为23 cm,长的为以2个胸宽为准。
将1条短带条固定大襟带条领侧缝中间, 并缝合大襟带条领侧缝固定带条,一短带条缝合大襟里襟小贴边侧缝预留位处, 最后一短带条由比齐大襟侧缝短带条位子,对应高度固定于后身裁片左侧缝上。长带条位置固定在左小襟带条领口中间,收毛缝平针固定。4带条固定位置见图1。
5)缝合侧缝与缝叉位。来去份方式缝左右袖侧缝,在右侧缝处留约1.5 cm大的开口平针处理毛口。小襟底端长度为叉开口高度折毛缝平缝藏毛缝。右叉顶打线结加固。
2.3.2 裤的缝制工艺流程
传统的和尚领襁褓套衫中裤的工艺制作流程可简单归纳为:缝叉裆片→拼裤管侧缝→合腰→加固裤裆底→裆缝回毛订带扣→腰头缝回毛→制系带条。具体工艺描述如下。
1)缝叉裆片。叉裆片分别与左、右裤裁片面对面, 裤身裁片留0.5 cm左右止口平针包缝小襟止口,缝合后,将包缝口折向小襟叠藏毛缝边,用缭针缝平包份,在衣服正面只见间隔有序的点状线迹,方法同缝小襟。
2)拼裤管侧缝。裤裁片面对面侧缝对齐, 留0.8缝份平针缝,始末打结,左右同法。
3)合腰。取裤腰裁片,对折与折叠好的裤片正身比齐,在活褶余量处打刀眼定好位置,并用针固定住活褶,从右裤片手工包缝裤腰和裤身,方法同小襟拼份处理。
4)加固裤裆底。在裤的裆底加一条2 cm左右宽、12 cm左右长的布带条。以裤侧缝为中心,比齐带条,后片比前片长1 cm左右,两头回折毛头。对齐份,缝合0.5 cm的止口, 固定带条位置。
5)裆缝回毛订带扣。卷折0.5 cm左右边份回毛,从右腰头向左缭针平缝,在左、右腰中间各装一个长1.5 cm左右的带扣,毛头缝于份内。裆底缝回毛加固处,注意理顺止口。
6)腰头缝回毛。腰头卷折0.5 cm左右的边份回毛,方法同裆缝回毛。
7)制带条系带条。方法同上衫的带条制作方法。
3 襁褓套衫制作中的民俗文化
南通独具特色的“江海文化”在里下河、胡豆洲、沙地文化共存共荣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本土文化[4]。襁褓套衫折射出丰富的民俗特色。
传统和尚领襁褓套衫,是南通市区及周边城郊婴儿周岁内普遍穿着的服饰。当地妇女在自己怀孕或家人怀孕期间,有为未出生的孩子准备服饰的习俗。讲究孩子穿“百家衣”,其意是孩子不娇贵好养活。一种做法是由妇女向多家乞回面料进行缝制。在面料上多采用柔软细致的自家产土布,或者采用柔软的旧衣布或被单布。缝制过程中可以是多种面料拼制,也可以是同套衣服一种面料,但做好几套,其面料来源多家。也或由多家乞讨小孩子旧衣服,以沿袭“百家衣”的习俗。
襁褓套衫,在制作过程中讲究忌“足尺”,即上、下衣的长度不能正好制作满一尺,或长于一尺或短于一尺都可以。当地人认为正好一尺会框住了孩子的成长,参差才是最自然的状态。同时袖口和裤口不可封边,要留有毛边。老人讲,穿这样服装的孩子才能快快长大,不受限制,其间寄托了大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
传统的和尚领襁褓套衫的裁剪缝制属于木尺估算裁剪,边裁边缝的家庭式女红作业,其特点是手工缝制,制作简单灵活,针脚疏松,服装手感柔软。整个服装的准确估算与精致制作都体现了女红艺术的价值。通过女红制作的交流,女性在家庭中与妯娌、婆婆、邻居等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奠定了良好的生活情感与家庭身份。
在制作过程,民间妇女发明了用诸如“汤口碗”画领口的方法,领有大小,碗亦有大小。孩子的领可用小碟,饭碗画形,而大人的领口就可用“海碗”,这都反映出当地女性聪明的才智。
4 结 语
南通地区民间流传的未满周岁婴儿套衫其服装面料主要采用南通土布,其款式巧妙地将成人的偏襟服饰与婴儿捆扎习俗用系带设计的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服装制作方法与技艺既与传统汉服饰文化一脉相承,又融入了忌“足尺”、器皿挖口和“百家衣”等南通本土特有的“江海文化”,反映了当地百姓的聪明才智。
由于时代的变迁,本土服饰文化弱化和传统制作技艺消失的现象越发突显,亟需采取保护性抢救措施。本土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本土服饰品牌的开发,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FZXB
[1] 符淮青,张万起.现代汉语学习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09. FU Huaiqing, ZHANG Wanqi. Study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M].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10:1009.
[2] 姜平.南通土布[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1-3. JIANG Ping. Nantong Tubu [M].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Press, 2012:1-3.
[3] 曹锦扬.江海流韵[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193-202. CAO Jinyang. Jianghai Rhyme Flow[M].Zhenjiang: Jiangsu University Press, 2011:193-202.
[4] 周欣.江苏地域文化源流探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52-55. ZHUO Xin. Study on the Source of Regional Culture in Jiangsu[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10:52-55.
[5] 潘鲁生.抢救民艺[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6. PAN Lusheng. Rescue Crafts[M]. Ji′nan: Shandong Art Press,2006.
[6] 陈道玲,张竞琼.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制作工艺[J]. 纺织学报,2012,33(3): 106. CHEN Daoling, ZHANG Jingqiong. Workmanship of modern Chinese style padded coats in Jiangnan area[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2,33(3): 106.
[7] ROBBIE Fanning, ROSALIE Cooke. The Art of Manipulating Fabic[M]. UK: Colette Wolff,1996:62.
[8] 姜平,李宜群.丰富多彩的南通土布[J]. 江苏地方志,2002(3):43-44. JIANG Ping, LI Yiqun. Rich and colorful Nantong tubu [J]. Jiangsu Local Chronicles, 2002(3):43-44.[9] 袁仄,蒋玉秋.民间服饰[M].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11-17. YUAN Ze, JIANG Yuqiu. Folk Clothing[M].Shijiazhuang: Hebei Children Press, 2007:11-17.
[10] 姜平.南通土布的历史渊源及其贡献[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86-91. JIANG Ping. The history source and contribution of Nantong Tubu [J]. 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2):86-91.
[11] 张竞琼,钟铉.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镶拼功能与渊源[J]. 纺织学报,2007,28(8): 88-90. ZHANG Jingqiong, ZHONG Xuan. Source and function of combination on females′clothes in the area south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7,28(8): 88-90.
Manufacturing skills of Nantong traditional folk newborn baby suit
SHI Jing1,2
(1. 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China;2. Clothing Design Department, Jiangsu Engineer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06, China)
The production skill of folk newborn baby suits in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It has been analyzed in the style feature of the typical monk collar shirt and studied in its manufacturing skills. The materials and tools has been introduced, such as fabric, thread, tacking bag, woods ruler. The craft manufacturing skill of shirts and the pants of the suit has been recorded, recovered,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ing, though on spot investig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folk documents and annals of local folk, it points that the monk baby suits show us full Nantong ″Langshan″ brand cultural features, such as needlework culture, full chi forbidden, ware pattern cutting, families fabric and so on. The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ingenious production processes of folk newborn baby suits in Nantong area show us the local craft intelligence in the pursuit of spirit and comfort.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of Nantong Tubu clothing culture.
Nantong Tubu; folk; newborn baby suit; manufacturing craft
10.13475/j.fzxb.20150602205
2015-06-10
2016-02-28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SJ652)
施静(1974—),女,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理论与服装艺术效果表达。
TS 94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