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探索与思考

2016-07-12刘颖雯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510010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关键词:可行性必要性

刘颖雯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  510010)



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探索与思考

刘颖雯(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51001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加以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非遗进小学校园,是培养非遗传习人、普及有关知识的有效途径。广州市越秀区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形式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意义深远,既有利于民族团结、艺术文化的百花齐放,又有利于古老的艺术形式不至于失传。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2007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各级文化部门成立了相应机构,具体实施的任务落在各级文化馆。近十年来,各级文化馆作为非遗保护的实施机构,在探索非遗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非遗进小学校园的举措,是从娃娃抓起培养非遗传习人、普及非遗知识的有效途径。

一、非遗进小学校园的必要性

保护传承人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传承机制的一个方面;培养非遗“传习人”,使传承后继有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另一个方面。通过传承人不断地传授,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才有可能接受、掌握某项非遗的技术、技艺、技能,并有可能成为新的骨干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只有既重视对“传承人”的抢救,又加强观众和“传习人”的培养,才有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下去。目前,被各级政府认定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毕竟是少数,要达到活态传承、持续传承的目的,就要扩大宣传教育面,要不断地培养传习人。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的非遗传承主要是通过民间艺人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延续传统文化的作用,但因其范围小、人员少等局限性,且非遗在旧社会的社会地位低下,传承只是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使得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链中断,或因种种原因而失传。而这一社会背景及条件在当代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的以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已极度弱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重大转变,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周边的强势文化所吞噬。如果不能找到一种方式改变以师带徒的单一的传承方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消失于无形之中。学校教育正好解决了非遗传承的困境。学校是系统传授、灌输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专门场所,也是广泛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想之地。我们应该通过教育体系,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形式,把非遗相关知识融入青少年的兴趣活动中,甚至可以作为一门课程进行修读,让青少年了解我们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非遗进小学校园是从小培养传习人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在这方面,之前虽有研究者注意到了非遗与校园的关系,但较多关注非遗在高校传承、有关课程开发等方面,对非遗如何在小学校园中传承的论述尚属少见。非遗进大学校园与进小学校园有着不同的理念和做法,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世界观、审美观,他们可以通过讲座、欣赏、选修、论坛等不同的方式,近距离感受和了解非遗的博大精深,学有所成者甚至可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研究。例如数年前广州粤剧团上演《花月影》期间,充分利用建设文化大省的契机,将传统艺术在大学生中普及推广,进行了一系列公益性活动,包括邀请大学生一元钱进剧场、名家进校园、戏剧生活体验等相关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对粤剧的兴趣。通过知识的普及和现场的感受,大学生们增强了对粤剧艺术的理解,感受到粤剧之美。这些活动对于大学生是恰当的,如果用在小学生身上就嫌为时过早。小学生初涉世事,不能要求很高,他们需要的是普及、广泛、基础、感性的非遗初级知识。

非遗进小学校园,是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的根本举措。小学阶段,是学生增见识长知识、接受新生事物最为敏感的黄金时段,也是培养对各种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最为关键的时期,学习要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小学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与保证。

二、非遗进小学校园的可行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绚丽多彩,承载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许多项目本身具备艺术性、审美性、健康性,如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基础知识亦不难入门,学习非遗知识与我们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小学阶段正是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充满兴趣、易于接受的时期,此时在小学生的心灵里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建立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是保护非遗最为根本和有效的办法。非遗进小学校园既是丰富课外知识的手段,也是放眼未来的打算;既是非遗保护及传承的必须,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

非遗进校园的做法近年来开始试行并逐渐铺开,我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在中小学推广和普及地方剧种或民间文艺,都很受欢迎。如:郑州市在小学生体育课推广少林操和少林拳,让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能充分领悟到少林武术这项民族遗产的文化精髓,学到少林武魂奋发向上的精神,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宁夏在2007年就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素有“西北之魂”之称而濒临消亡的山歌“花儿”,并开展歌词创作、山歌比赛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爱好者。

广州市也不乏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成功例子。大南路小学是广州市十五所“粤剧进校园试点基地学校”之一,也是越秀区非遗进小学校园的试点单位,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非遗进小学校园之路不但可行,且成效喜人。该校排演的具有粤剧元素的保留节目《南国红豆展新姿》,作为2014年越秀区广府嘉年华大型活动及2015年广府庙会指定的表演节目;学校还本着由浅入深、兴趣为主的原则,从简单的“通草画”入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越秀区非遗项目“通草画”是广州两百多年前的外销画,通过十三行通商口岸销售到世界各地,曾是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广州)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南路小学对通草文化的传承,不是对作画技巧的简单模仿,而是融合学校“真、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合素质教育对人培养的要求,整合孩子年龄和时代特征,融入新的创作元素,赋予通草古画以新时代的感觉。学校以不同的活动方式介绍通草画的历史和制作方法,创新出几种通草画技法,如压塑法、雕刻法、立体花等,在市、区教育文化部门引起了重视,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还在校内外开展了通草珍品展、举办师生作品展、通草设计赛等活动,使通草画为全校师生所熟悉,广受好评。

实践证明,非遗进小学校园的做法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学校和学生开展非遗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方式越来越多样,活动越来越活跃,形成了方兴未艾的良好局面。

三、非遗进小学校园形式的探索

在区教育部门大力支持和区文化馆非遗中心的业务指导下,越秀区内小学校园开展的非遗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多姿多彩,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一)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发挥区非遗中心的业务指导作用。为进一步加强越秀区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不断丰富青少年校外文化生活,近年来区非遗中心每年都与区教育部门合作组织相关活动,如:2011年积极推动越秀区“非遗”兴趣进校园活动,为区内中小学生举办“剪纸兴趣班”、“粤语讲古兴趣班”、“广彩兴趣班”、“广绣兴趣班”、等,共培养传承人1000多人次。2010年组织越秀区青少年戏服设计大赛活动,包括征稿、作品评选、颁奖和展览等环节。从2011年至2015年,区“非遗”中心所举办的暑期非遗兴趣班,也受到了中小学生的热捧,参与人数达到400多人。2014年10月,区“非遗”中心与烟墩路幼儿共同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邀请了十多位“非遗”传承人与孩子进行近距离交流,并且还现场示范各“非遗”项目的技艺,如广彩传承人许恩福、榄雕传承人曾昭鸿、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太虚拳邹强老师、剪纸大师李秀枝等,从多方面让“非遗”以不同的形式进校园。

(二)结合民间传统习俗文化活动。大南路小学、越秀区少年宫与区“非遗”中心合作,将通草画的文化宣传带入了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广府庙会,创新性地由孩子作为文化小天使,在庙会向各方游客宣传、展示非遗通草画。因该活动的互动性、趣味性、公益性、儿童化而广受社会各界及媒体的好评。孩子们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宣传相结合,目的性、方向性极强,自信心荣誉感大增。

(三)进教材、走出去、请进来。在区非遗中心的指导下,大南路小学将北京路附近的历史古迹编写成了《粤迹精彩》校本教材,关于通草画、剪纸的《粤色华彩》校本课程也在编写中,将有助于丰富学科教学内容。粤剧是广州本土剧种,具有极为深厚的民间基础与影响,学校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了解粤剧这一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普及粤剧知识、开展粤剧文化的传播教育。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非遗艺术进社区活动。2014年5-6月,利用社区资源起义路博物馆开展了“大南桃李绽芳华”的广府成果展,让通草画、剪纸等传统艺术走进博物馆,让社会各界了解非遗在校园的传承及学校近年开展广府文化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我们相信,非遗进小学校园的道路只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不断有所创新,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几点建议

由于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时间不长,许多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下面提出几点有关建议,以供探讨,

(一)要在活动中注重学校和学生的创造性,拓宽思路,开展形式更加多样的活动,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做到常态化、多样化。例如增加参观环节,带学生到传承人的工作室或传承基地参观,开阔视野,更直观的去认识非遗。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非遗课程的教育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水平。非遗是一门新兴知识,不系统学习就很难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建议省市非遗部门专门为学校教师开办非遗培训班,请专家授课,以提高业务素质。

(三)不是所有非遗项目都适合校园传承,应该是一些推广性较强、在当地有群众基础的本土项目。对适宜在校园推广的非遗项目,应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教学教案。根据不同学校的地域特点,重点推广、精准传授,培育非遗项目特色学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加以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留住传承,就是留住历史,保存文化命脉。培养非遗传习人,从娃娃抓起非常重要。非遗进小学校园是很好的途径,也是普及非遗教育行之有效的举措。越秀区非遗中心作为主抓本区非遗保护工作的业务机构,一定要把此项工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断创新,抓出成效,为培养更多的非遗传习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18号《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刘颖雯,现任行政职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专业技术资格名称:群众文化馆员。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可行性必要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某车型取消后稳定杆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