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帕米娜”的咏叹调《我感到》
——选自歌剧《魔笛》
2016-07-12李玲瑶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066000
李玲瑶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066000)
浅析“帕米娜”的咏叹调《我感到》
——选自歌剧《魔笛》
李玲瑶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066000)
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一生钟情于歌剧创作并在其人生最后的十年中进入歌剧创作的巅峰时期,《魔笛》创作于莫扎特生前的最后一年,多种风格的融汇尽显其高超的音乐创作手法,剧中帕米娜的咏叹调《我感到》更是以有别于其他大调式唱段的小调式来展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本文试通过对帕米娜咏叹调的分析研究进而理解歌剧《魔笛》的音乐内涵及莫扎特歌剧的艺术魅力。
莫扎特;魔笛;帕米娜;咏叹调
一、莫扎特及其歌剧《魔笛》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其创作几乎涉猎音乐领域的所有体裁并均有所成就。歌剧是莫扎特最为喜好和钟情的音乐表现媒介,歌剧本身能够包容多种风格元素,为音乐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莫扎特在12岁时(1768年)就曾应当时奥地利新皇帝约瑟夫二世之邀,奉献出了他的歌剧处女之作即《装疯卖傻》,但莫扎特却是在他人生最后的十年时间(维也纳时期)才写出了经久不衰的伟大歌剧作品。1791年春,莫扎特开始潜心于创作一部德语歌唱剧,而这部歌唱剧正是日后被许多人认为能够与巴哈所创作的《马太受难曲》相提并论的经典之作——《魔笛》。
《魔笛》是一部在音乐上高度融合的标志性作品。音乐形式上不仅融合了赞美诗、赋格艺术、民谣,更有庄严的合唱,戏剧性的声乐和对白,而这所有音乐形式的巧妙聚合不仅将这部作品的音乐魅力充分自然地呈现出来,更将看似无关的各种人物在尽显其个人性格特点的同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既有代表忠贞纯善、充满理想的平凡人,如塔米诺和帕米娜,也有代表黑暗邪恶自私的夜后;既有代表崇高而严肃的圣殿之主萨拉斯特罗这样高贵的形象,也不乏帕帕基诺和帕帕米娜这样尽食人间烟火甚乎略显粗鄙的男女之流等,这些性格差别巨大的形象汇聚在同一部歌剧中不仅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相反,他们和着不同风格的音乐相继出场,明明是刻意求之的风格融汇却又能做到在音乐整体上保持高度统一,此以尽显莫扎特歌剧创作超绝的手法。
二、帕米娜的咏叹调研究
帕米娜作为歌剧《魔笛》中的核心线索引导了故事的整体走向,夜后以萨拉斯特罗掠走其女儿帕米娜为由塔米诺王子祈求帮助,许诺王子只要能救出女儿便同意他们结合,善良的塔米诺为获得帕米娜而接受了萨拉斯特罗的重重考验,塔米诺被要求不得与帕米娜对话。但毫不知情的帕米娜面对心爱之人的沉默、不理不睬,她坚强的内心第一次在爱无回应的情况下开始崩塌和陷落,于是她用哀叹、悲伤的语气唱出了这首凄美的咏叹调——《我感到》。
1.主音八度跳跃的处理
行板的速度和g-♭B-g小调的调性设计奠定了全曲的情绪是痛苦而绝望的,在g小调主和弦柱式形式的缓慢而平稳的进行之后,帕米娜吟唱出了“我感到这爱的幸福消失了,将永不存在。”在演唱时要注意音色的处理应与音乐情绪保持一致。音乐开始是一个下行极进的旋律,音乐感受上是由强到弱的情绪,演唱时音色要处理的相对柔和、暗淡来贴近和表现帕米娜心中的失落与沮丧。之后是一个g小调主音八度的跳跃,g小调主音八度的跳跃进行在全曲中共出现了3次,除去音乐开始弱起的部分,还在中间音乐渐强处理及全曲接近尾声的地方出现,而这三次的音乐处理谱面标记为弱-渐强-弱,由此在全曲的第一个八度演唱时要注意弱唱,在八度高音保持时气息要稳定,不要在音色及音量上推力,同时低音到高音要尽量平滑的过度,音色集中统一;歌词es ist除需要连读之外,高音的闭口音要打开演唱同时确保闭口音音节咬字清晰;中间段出现的主音八度跳跃中高音重复之后紧接着是一个上行的小二度连接,此处是全曲旋律中唯一一次渐强处理,迎来情绪上的高潮,声音的力度要控制在音乐行进整体的情绪里从而表现帕米娜内心对爱情之渴望的强烈呐喊和炽热之情;尾声部分的音乐从高潮走向平静,最后一次八度音在保持的时间上较之前延长,演唱时要注意音色处理更微弱细腻,从而表现帕米娜破碎的内心、至死的绝望。
2.最高音♭B的处理
♭B音在全曲中共出现了4次,用否定和感叹的诉说来表现帕米娜内心对于幸福逝去的情意难平。此曲中的高音♭B在演唱时全部为弱唱处理。在第6小节处的高音♭B与前一个音即g小调主音之间标有小连线标记,演唱时要注意声音和情绪保持紧密的连接性,气息的支持要从换气之后的低音就开始准备,当音高上行时,气息的支持要向下深入,音量控制在弱声的程度范围内,此处的♭B音为八分音符,速度缓慢柔和,自然地过渡到下行七度的♯C音。中间两次高音♭B音则是在调性进入♭B大调的音乐部分中的华彩段落出现,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进行伴随着重复的歌词meinem herzen,要求演唱者能够一气呵成,连贯干净的演唱,同时在第15小节重复的上行极进旋律中,高音的音乐处理为不同于之前连音方式的跳音处理,这里有一个短暂而快速的换气,要做到不留痕迹的气息交换,音色要处理的细微精巧。最后一次出现的高音♭B在29小节处,音乐上转为弱处理,这一乐句中的♭B音前有三个连续的与之构成三度关系的主音G,乐句速度与上一乐句有明显的快慢对比,要在三个G音之后过渡到四分音符的长音♭B并且演唱的是闭口音音节词liebe,这对于演唱者的气息、声音的控制要求更高,演唱时要平均分配气息,在高音过渡时不可着急,尽量保持声音的高位置,用哼唱的感觉来处理高音的声音状态,音乐情绪上表达出了帕米娜对于“不再有热烈爱情”这一悲剧性结局所带有的事已至此,已无生望的内心情感。
3.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华彩段落的处理
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进行在全曲中以相同音形排列结构的方式分别出现在12-13小节和30-31小节。第一次出现的进行中,第一组上行的四个十六分音符是♭B大调属七和弦的分解和弦音,连接两个上行十六分音符之后又出现了♭B大调导七和弦的分解和弦音以十六分音符形式继续音乐上的上行进行,而在第二次出现的进行中则是g小调的属七和导七和弦音的十六分音符形式的上行结构,通过七和弦的分解进行来表达帕米娜纠结而复杂的内心状态,重复的歌词在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演唱时要有对比性的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帕米娜极度悲伤又坚忍忠贞的性格。在13小节之后紧接着的华彩段落是全曲的一个小高潮,音乐处理要不同于莫扎特其他作品中的华彩部分,这里的情绪是苦楚而伤痛的,它是情绪的宣泄但透露一种孤独无望之感,而不是华丽的炫耀、明亮的歌唱方式,音乐进行应严格按照谱面的要求,音符均匀的流动,在高音收尾处声音要轻柔,节奏准确。
帕米娜的咏叹调以悲剧性的音乐色彩充分展示了其对于爱与理想的信念与坚持,在歌剧《魔笛》中,无论是帕米娜的悲剧音乐风格,还是对夜后的张狂愤怒之态的音乐描写,亦或是帕帕基诺民谣般的明亮描绘,都能够看出莫扎特在他生命的最后将自己的音乐风格进一步丰富,使其更具有包容力和多样性,简单通俗的性格气质与他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自然多元而精致的音乐,犹如神来之笔。《魔笛》多次上演于世界各地的音乐舞台,经久不衰,这也证明了莫扎特的歌剧《魔笛》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