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声乐“三种唱法”在教学实践中的结合

2016-07-12苏淑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0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韵味社会性风格

苏淑珍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050000)



浅谈声乐“三种唱法”在教学实践中的结合

苏淑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050000)

摘要:作者是从事群文系统:声乐辅导了多年的老师,接触过不同条件的声乐学生。她根据群众文化特点:时间紧、任务重:在短时间内把所知道的教授给学生,并教她们:充实自己的演唱风格,适应声乐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审美!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写出了这篇论文。

关键词:韵味;风格;个性;社会性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声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形式,其在社会教化、审美娱乐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声乐界,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不论哪种唱法都是在不断地完善、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各自特征的:声乐标准和演唱风格。但并不是独立和隔绝的,三种唱法在教学和演唱中仍有很多相互借鉴之处。作为一名群文系统的声乐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把三种唱法的技巧巧妙的结合并传授给学生,下面就把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机结合

美声唱法之所以风靡世界,被各国声乐界所推崇与学习,主要表现在:声区统一、声音悦耳、圆润、音准准确无误。极为讲究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不出现喊叫、鼻音、粗嗓音或白声。

首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中国歌曲作为训练的曲目,而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美声唱法的原则练习。比如:对中声区不是很好的学生重点要强调气吸一腰部的力量,加强胸腔共鸣方法的运用。在曲目选择上应采用曲调舒缓、音域不是很高的练习曲训练如《我爱我的台湾岛》《渔光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来训练学生的中、低声区。有的学生基础好一些,高声区很漂亮,能唱到C3但中、低声区下不来,对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加强中、低音区的规范训练,待中、低声区出来后,接下来要讲究歌唱状态的整体性。其方法是:歌唱时,要将后脖梗、背挺起来,腿要站住,形成“三点一线”。在歌曲的训练上选择一些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打起手鼓唱起歌》《黑孩子赛琳娜》等不同风格的歌曲。并根据歌曲的表达层次来展示不同的声音状态和面目表情。我认为,不能过早地来定声部,应把高、中、低三个声区拉出来。要求每个音都“坐”在气流上唱,而且感觉嘴长在胸腔,每个音都要从胸腔这个地方发出来。当想用嗓子去喊时就要想到气流上去唱,要柔和些。当用真声喊不上去想用“虚声”时,就要用胸腔这个“嘴”在气流的衬托下“实”起来。

其次,在歌曲的歌唱上,要运用戏曲唱法的“嘴皮子”的功夫,强调不能光想着腔体的状态,还要把所唱的内容交待清楚,要让听众听清在唱什么才能谈其“欣赏”。学生演唱时,嘴皮要非常清晰的把“字”送出来,有时可根据歌曲的舒缓运用一些曲艺里“说唱”的形式,也就是在旋律上去说,强调“字头”打出来。当音域较高,歌曲达到高潮时,腿、腰部、后背、后脖梗要象“一堵墙”一样地挺住,口腔里面,牙关、小舌头、后咽壁、软腭要极度地兴奋并通过头腔一眉心把声音“打”出来,要用“金属般”的高音结束全曲,给听众听觉上的美好享受。

通过以上的训练,美声唱法的技巧性和中国歌曲的民族性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可以使学生的声音、音色显现出来,能够达到适合我国语言的美声唱法。

二、民族唱法要以“韵味”为核心,以美声唱法为辅助

在教授民族唱法时,既要注重技巧的训练,又要注重风格的多样化,使学生能演唱各种不同地区的民歌。比如:有的学生具有纯正的民歌嗓子,但声音“尖亮”,让别人听着提心吊胆。这就需要加以引导,具体方法是:首先强调气吸一腰部的力量来使她的声音沉下来,让学生意念“嘴”是长在“胸腔”上,练习曲应采用《燕子》《北风吹》《摇篮曲》《映山红》等曲调舒缓、沉稳、气吸容易沉下来的歌曲,使学生的声音听起来有“根”。其次是继续加强声音的力度和厚度,练习曲应采用《小白菜》《兰花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歌曲,使声音走向呈现“美声”“管状”的,厚实的声音品质,体现结实、爆发力和穿透力,保持声带肌肉的良好状态。有的学生在音色上像民歌,但音量不大,音域不宽。这就需要在训练方法上首先把音量拉出来,选择一些如:《在银色的月光下》《草原之夜》《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一些中、低声区的歌曲。音量出来之后再扩展音域,在高音3—6(小字二组)这几个音上,我采用了男声“关闭”的方法,即:音量用一半,在牙关一后咽壁—软腭—眉心—声音送出来,它的整个感觉就像人们“钻”地道一样,用《叫我如何不想他》、《思乡曲》、《那就是我》等歌曲来训练。而且要求在中声区声音不能太厚实,因为是民歌,面罩的感觉多一些,声音明亮一些。在演唱不同风格的民歌时,要采用不同的方言和曲调,如:山东民歌《包愣调》里,月亮儿的“儿’,字用三声(V)念:地、衬词;愣,吆、来,曲调上V、~~~符号的出现构成了山东民歌特有的风格等等。要使学生意识到方言和曲调是歌曲“韵味”的重要手段,要时刻把“韵味”的概念放在歌唱的观念、歌唱意识的首位。把美声的技术性仅作为达到提高、丰富民族声乐这一目地的手段。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的几点方法和经验,有一定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高声区出来了,中、高声区结合也很好,三个声区都具备了,奠定了美声唱民歌的基础。在用“美声唱法”教授民歌学生时从没有出现过“声带小结”“声带嘶哑”“声带息肉”等一些声带疾病;相反,通过学生的演唱,既表现了歌曲的不同风格,又体现了各种技巧的存在。

三、通俗唱法要突出“风格”和“个性",也要与民族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在不破坏通俗唱法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进一些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的教学手段,能进一步丰富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和表现风格。如:气吸的支持—腰部,使声音听起来有“根”。胸腔共鸣的运用使声音在原有基础上浑厚些,头腔共鸣使声首在高声区假声上更自如些。面罩—鼻腔的运用使声音更明亮些。总之,使其音量更大一些,听起来更有技巧、有方法。但绝不象民歌或美声学生那样纯正、到位,这是由通俗唱法歌手特有的“音色”决定的。在曲目的选择上尽量选一些旋律流畅简单、易学易记,歌词大众化的如:《说聊斋》《亚洲雄风》《嫂于颂》《黄土高坡》等一些很有风格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要唱声音的“内在感觉”,要唱情,自己感动了,才能感染别人。其次要看歌曲需要什么样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需要什么样的声音来展现歌曲,也就是说,风格是第一位,声音是为“风格“服务的。美声的或民族的教学手段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而不能把通俗歌手当“美声”或“民族”来训练,那样会不伦不类。

通俗歌手唱的是“韵味”和对音乐的“感觉”,要的就是那种“张扬”的个性,这是通俗歌手受欢迎的真正原因。追求具有我们民族性和社会性的通俗音乐,是通俗唱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论这三种唱法怎样有各自的声音标准和演唱风格,但都离不开“继承—创新—再继承一再创新”这种发展规律,离不开相互借鉴,吐故纳新。只有这样,声乐艺苑才会百花争妍,春色满园,永葆声乐艺术的先进性、时代性、群众性。

猜你喜欢

韵味社会性风格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大煮干丝,丝丝缕缕韵味长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the Walking Dead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秋之韵味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