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记忆视角看梅列日科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大帝形象
2016-07-12郑小芳重庆文理学院404100
郑小芳 (重庆文理学院 404100)
从文化记忆视角看梅列日科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大帝形象
郑小芳(重庆文理学院404100)
摘要:彼得大帝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中的选择重构性角度,分析了梅列日科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大帝形象,在影响彼得大帝文化记忆重构的因素中,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历史时期彼得大帝在文学中的形象都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彼得大帝;文化记忆;俄罗斯文学;形象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ДмитрийСергеевичМережковский,1865-1941)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在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著作中,长篇小说三部曲《基督与反基督》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而《反基督:彼得与阿列克塞》则是这部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家梅列日科夫斯基使用了基督教这一概念,在该小说中描写了1715年6月至1718年6月这三年间,发生在彼得大帝与他儿子阿列克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描写了彼得的政权及其所建立的“新教会”与旧教派的激烈斗争。
小说中的反基督就是意志坚定的彼得大帝。彼得削弱了宗教的权力,以加强皇权,这样既触犯了教会的利益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又违背了旧教派的意愿,破坏了人民大众旧的生活与习俗。他因此被看作反基督、敌基督。梅列日科夫斯基在刻画彼得的时候,赋予了彼得反基督的特征:“救救吧,帮帮吧,维护吧!难道你没看见吗?教会在毁灭,信仰在毁灭,整个基督教在毁灭!处处无法无天,圣地已经一片荒凉,反基督已经要来了。”1
作者借书中的人物多库金之口表达了普通老百姓对反基督彼得的指责:人民悲苦难言,心中愤愤不平,没有善,没有自己的面貌,没有信仰,背弃了自己的基督教誓言,荒废了神圣的教堂,让土生土长的自己人忍饥挨饿,受尽折磨。
在小说中彼得这个反基督不仅是残酷杀害射击军的刽子手,彼得更是杀害自己亲儿子的凶手。儿子出逃期间,彼得想方设法把儿子骗回圣彼得堡,然后亲自审讯。在儿子已经被判处死刑的情况下,彼得再次亲手将儿子鞭打致死。当然,在彼得时期残酷迫害教徒的事更是俯拾皆是:“一位圣长老给关在监狱里拷打,用钳子夹断了肋骨,把肚脐拽出来;后来冬天严寒的天气里给他脱掉衣裳,往头上浇凉水,胡子上淌下的水冻成冰溜子,一直拖到地上;最后用火活活烧死了。”2“在帕列奥斯特罗夫隐修院,伊格纳季长老率领两千七百人自焚……在普多加墓地教堂,有一千九百二十个人自焚……”3
在小说中与反基督对照的是皇太子阿列克塞。阿列克塞为民请命,被看作基督的化身。俄罗斯朝野内外都希望太子即位,以改变彼得统治下的痛苦生活。尤其是旧贵族、“射击军”残余分子以及小说中基督思想的真正载体旧礼仪分裂派教徒,更是敌视彼得的改革,紧紧抓住阿列克塞,把他看着最后的希望,更是企图把他扶上皇位,借助他的力量恢复被彼得废除的传统俄罗斯生活与习俗。
在作家的笔下,正是彼得的改革让俄罗斯走上与它格格不入的发展道路。小说描写了由于违背自然规律圣彼得堡受到上帝的惩罚。作家特别描写了一次爆发洪水的情节:“洪水冲进了舞厅,一扇护窗板哗啦一声掉下来,玻璃碎片撒落满地,大水咆哮着向窗户里面涌来。这时一股强大的气流从地窖里冲出,只听轰隆一声,如放炮一般,地板被鼓起来,破裂了”4。“大家乱成一团,拥挤,跌倒,……男人叫骂,女人号哭”5。这一灾难造成千千万万的人流离失所,无数平民百姓命丧黄泉。
在彼得与阿列克塞的冲突中,作家梅列日科夫斯基明显站在因循守旧的阿列克塞一边,尽管阿列克塞意志软弱,但他更有人性。事实上,彼得与阿列克塞的矛盾斗争不是普通的父子冲突,而是体现着尖锐社会矛盾的皇室政治斗争。小说不仅深刻表现了彼得与阿列克塞之间的激烈冲突,而且通过回忆等手法,全面展示了沙皇父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了彼得大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刻画了异常复杂的彼得形象,一个活生生的俄罗斯沙皇的性格。
在梅列日科夫斯基笔下,彼得的形象是反基督的化身,他具有反基督的各种宗教特征,不仅凌驾于教会之上,崇拜异教徒,更是残害许许多多传统东正教教徒的凶手,杀害无数射击军的刽子手,杀害自己亲生儿子的凶手,是破坏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历史罪人,连他所缔造的城市——圣彼得堡也带有反基督的特征。因为这一小说创作的时候,正值俄罗斯社会动荡时期,沙皇统治岌岌可危,官方教会严重腐化堕落。受弗•谢•索罗维约夫为代表的“宗教复兴”思想的影响,所以梅列日科夫斯基在记忆的“仓库”中选择了“反基督”这一民间传说,根据社会的需要,重构了彼得为反基督的形象,从而肯定了俄罗斯集体记忆中对彼得及其改革的负面评价,实际上反映的是却是俄罗斯社会自彼得一世西化改革后面临俄罗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尤其是20世纪初在动荡的俄罗斯沙皇统治岌岌可危,官方教会严重腐化堕落的现实,以及俄罗斯文化精英坚守俄罗斯宗教性传统的执着。
注释:
1.德•梅列日科夫斯基.《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之三<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刁绍华、赵静男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13页.
2.德•梅列日科夫斯基.《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之三<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刁绍华、赵静男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94页.
3.德•梅列日科夫斯基.《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之三<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刁绍华、赵静男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409页.
4.德•梅列日科夫斯基.《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之三<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刁绍华、赵静男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77页.
5.德•梅列日科夫斯基.《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之三<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刁绍华、赵静男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77页.
参考文献:
[1][俄]德•梅列日科夫斯基: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M],刁绍华,赵静男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
[2]和丽伟.梅列日科夫斯基笔下的反基督[D].东南师范大学,2010.
[3]莫尔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冯亚琳.记忆的构建与选择[J].外国文学,2008(1).
[5]黄晓晨.文化记忆[J].[6]国外理论动态,2006(6).
[6[李青峰.文化记忆下的皇帝及其现代价值[J].兰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