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之美
——安东尼·布朗《捉小熊》画面风格研究
2016-07-12徐白虹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11100
徐白虹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211100)
过程之美
——安东尼·布朗《捉小熊》画面风格研究
徐白虹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211100)
安东尼·布朗作为儿童绘本领域中不可忽略的大师,其画面语言独特而无可替代,《捉小熊》作为整个小熊系列的第一本,也具有相当的可研究性。本文即从此绘本的基础框架、绘制风格、构图取景等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对安东尼.布朗的整体风格探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安东尼·布朗;儿童绘本;故事书;插画
本文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SJD760011
《捉小熊》这本绘本其实有些年代了,它的首次出版是在1979年,也是整个小熊系列的第一本,其后安东尼依次绘制了《Bear’s magic pencil》(1985)、《The little Bear Book》(1988)、《A Bear-y Tale》(1989) 和《Bear Goes to Town》(1995) 等多本小熊绘本,讲的都是这只类似中国“神笔马良”的小白熊拿着画笔解决各种问题的故事。
同安东尼·布朗一贯的风格一样,一种带着旁观性的、冷峻的童话感始终保持在这个系列故事之中,虽然最后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和一般的儿童绘本所散发出的可爱甜蜜气息所不同的是,读者在观阅这只小白熊和它所处的世界时,总能感受到一丝不一样的、颇为奇特的画面情绪,有人感觉这种情绪是偏成人化的,复杂且暗示深刻,我反倒觉得不需要考虑的这么复杂——成人与儿童的感受差异是非常大的,成人因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活逻辑,所以在看世界时会主观地用自己的理解去分析事物,深究其内在意义;而儿童的世界是单纯性的,他们更多认同直接的传达和表述。拿《捉小熊》的故事设定来说,并没有一个传统的起承转合——五个环节平行而述,每环节三到四页,几乎不分主次,最后一个环节结束时似乎是一个高潮,但又戛然而止。所以有些成人读者在看这本作品时会觉得找不到其“主题思想”,有一种怪怪的突兀感,购书网站上甚至有家长评价它是“一本奇怪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书(a strange and creepy book),没觉得它有什么娱乐性、知识性和教育性”。你看,这就是很多成人的观看角度,带着“知识性、教育性”这样的强烈目的去阅读绘本,如果没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就觉得这不是一本好书。而对孩子们来讲,他们并不会去关心成人所在意的目的性,不会去关心一个故事是不是非要有开头和结尾,他们只是愉快地享受绘本中所展示的奇妙世界,哪怕只是一个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过程”之中的精心设计。
能让人不断回味的画面细节一直是安东尼创作中的标志亮点,《捉小熊》也不例外。看似简单的情节却并不妨碍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去阅读这本绘本,而且每次阅读都能从中寻觅出新的如宝藏一般的潜藏乐趣。故事的全部场景只是一条满是花草的小路,安东尼却将这小路变成一个奇妙生动的世界,带眼孔雀草、尖头领带草、茶杯草、红伞花朵、鞋子花朵、手指雕像、火柴雕像等等,即使是同种植物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光每页都会出现的红色大花就有13种不同的形态。这无数的、富有联想的画面细节构成了一个精致、细腻、神秘的新世界,当你看到最后一页中红色的嘴唇花朵望着丧气恼怒的黑白猎人和脱险逃走的小白熊咧嘴笑时,是否能感受到安东尼的诙谐奇妙的思维?这真好似冒险一般,读者虽然带着理性去阅读,却不知觉地一步步走入早已酝酿好的、充满暗示的多层世界中。
画中大量运用的红绿色的搭配也让故事的视觉效果增加了一丝异域的神秘感。全书的主色调为绿黄色系,但为了视觉对比性,除了留白页之外,画家特意在每页都安置了至少一块以上的红色,而且形态各异,互不重复。除了显眼的红色大花之外,小熊的红色领结、在猎人驾驶的绿皮车上的红色大圆点都是特意而为之的颜色搭配。这样的互补色对比可以营造出鲜艳强烈的效果,让画面的活跃度增强,但因为安东尼在此处选用的是偏暗调的红色,所以这活跃度是有所控制的,加上水彩上色的手工感,还有些微微复古的感觉。
《捉小熊》中的取景其实也很有意思,书中的画面安排其实很单纯,除了小熊割笼子那一张外,所有画页都是全景展示,没有远近拉伸所产生的特写,所以有种话剧表演的感觉——取景框中便是舞台,小熊和猎人就是台上的演员。因为是全景观看,所以读者距离主角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感造就出一种冷静的、客观记录的氛围,让读者更关注整个场景,而弱化主人公的内心情绪。所以小白熊始终给人一种安静的、处变不惊的沉稳感。但偏偏这靠谱的沉稳是在一个儿童幻想世界中所表现,所以说开篇时我们所讲的“带着旁观性的、冷峻的童话感”就此而生。
分镜则更为巧妙,你会发现全书场景就两个类型:花草背景和留白背景,这两种类型按顺序互相穿插的。全文共五个环节,每次在环节开始和发展成危机时都是正常描绘的带花草背景的场面,然后当小熊开始画画时就又变成留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留白便摒弃了其他一切无关的场景道具,完全将视觉中心放在小熊绘制的行为上,读者的心也就随之提起:小熊会画出什么东西呢?它能安然度过这个环节吗?此时的留白给予了读者的思考的空间,产生出无数的疑问与联想,当悬念达到最高点时,读者翻页(除了最后一个陷阱环节,其他所有环节留白的绘画页面都是安排在画面右侧,需要翻页才能看到后面发生了什么),画面重新返回到正常的花草场景,展示小熊的绘制图形和危机解决的结果。这一空一满、一起一伏,其实是种巧妙的心理引导过程,引导着读者跟随安东尼的节奏完全进入故事之中。
画面细节、颜色搭配、取景、分镜,这么多精心设计的环节让《捉小熊》这本35年前的绘本至今看来也颇具魅力,优秀的画面组织让孩子们即使不看文字也能完整的地理解其中情节,进入这只奇妙小白熊的世界去探寻乐趣。这世界没有特定编写的完整剧情、没有过度的修饰和渲染,没有强加的含义与教育性,却把一种机敏而温暖的美感带入画风之中,激发出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表现出它独特的过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