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广告与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2016-07-12韩君莹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韩君莹 (云南艺术学院 650000)
公益广告与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韩君莹(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公益广告作为社会现代化文明的标志发展到今天,其传播信息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商品信息或服务信息,其形式内容也日渐丰富,后现代的公益广告作为社会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无时不刻都在扮演着社会的主人,时刻保持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呼吁受众群体传播践行其所表达的主题。本论文就在试图从公益广告的概念,其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它的表现形式,去研究公益广告与后现代社会的互动融合的关系,尽可能以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和思维模式更好地完成传递公益广告主题这一目的。
关键词:后现代;公益广告;互动;表现形式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这一经典的话语将广告推向了无尚崇敬的地位,同时阐述了广告这门新兴学科所昭示的活力和前景。作为现代重要的营销手段,广告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公益广告作为非商业性广告更是以无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斥着整个广告界的精神内涵。
一、公益广告的概述
公益广告就是通过传达某种观念来呼吁大众关注某一种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的外在形式,以合乎大众利益的基本准则来规范鞭策自己的言行,积极宣传响应当今热点或被忽视的社会事业或社会风尚,公益广告的发起者把自己的设计领悟通过媒体向大众传达有利于公众集体利益的观点和建议。
二、后现代社会中公益广告的地位和意义
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的人不仅面临工作、学习、竞争激烈的压力,还在尽一切努力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继而无暇顾及身边琐碎或者不重要的事,从而忽略了亲情,疏远了关怀,忘记了自然,背离了原则。那么此时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媒体,对正能量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整个广告活动和社会形态进行下去的思维意识、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活动直接引导启发、帮助广告策划与创意顺利进行直至完成,使公益广告与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时刻保持着与时俱进,日益进取,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黑格尔说过:“一切材料不管是从哪个民族或哪个时代来的,只能成为活的现实中的组成部分,能深入人心,能使我们感觉到和认识到真力时,才有艺术的真实性。这也充分地说明了黑格尔对于广告与后现代社会互动的时效性的肯定。融合了社会生活诸多元素的公益广告,通过后期技术的加工与处理,省略了长篇大论的文字语言的表述,仅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可以抓住眼球吸引目光,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迅速领悟,使受众无形中获得信息,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传播信息的目的。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公益广告中蕴藏着深厚的“广告哲学”这个词绝对不是故意卖弄,只是觉得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其中一部分其实并不是一门浅显的实用技术学,而应是一科始终在用哲学理念作指导、用哲学思维去运作的社会科学。后现代社会的今天研究公益广告与其互动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三、后现代社会中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
(一)受众审美接受论
1.产生共鸣
公益广告所面向的大众的文化层次各不相同,所以就有必要借助后现代社会流行元素和能够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线索来表达诠释广告主题,把通过设计灵感转化的思想主题融于日常的艺术形象之中,使大多数人都可以了解公益广告的创作意图,后现代社会环境对公益广告的主题变化有很大的影响,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比较普遍的话题外,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公益话题在当今社会发展也日益壮大,而且颇受大众媒体重视与青睐,过时过气的没有参与社会互动的公益话题在设计中起到的公益号召作用越来越小。所以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就成了后现代社会互动关系中的重中之重。
2.转移情感
创作者把自身对社会某一现象的切身感受转化为意象,并通过图形展开意与象的构建,情感理解想象互为联系,以真情实感来感染呼吁大众,使公益广告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并且将后现代社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以其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创意形式来表现,使社会大多数人的责任感更多地通过公益广告呈现出来,为社会传递温暖,造福人类,后现代的社会形态究其根本亦源于生活,以情志表现生活,贴近生活才能走进生活。
(二)人性思维在公益广告表现中的独创性
1.审美品位
艺术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劳动的产物,和普通生活的美相比,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公益广告作为一种艺术哲学,其对于审美的品位的追求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广告人的审美;二是受众的审美。任何一种公益广告如果想要得到受众的认可与喜爱,必须将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统一起来,使广告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成为一件真正的公益作品。但是,人类像认识自己一样,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与加工改造也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发展时期方才得以完成的。作为设计者来讲,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总是根据自己的心灵感受和审美智慧,对现实生活中的美进行概括、加工、提炼、升华,并融进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用来感染打动受众。作为受众来讲,审美则是一个欣赏活动,是对艺术家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进行心灵感应和认识的一个心理过程。所以对于受众的审美标准,我们不做苛刻的要求,只是以大多数人的审美为准则,做针对更多数人的有益于传播公益主题的设计。
2.创新思维
创新不管在哪个领域都是极其需要的也是极其宝贵的智慧财富。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虽然产生于20世纪初,但是其快速发展是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随即公益广告也成为一大热门,特别是从80年代开始,公益广告策划面临的受众、媒介和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在公益广告的策划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后现代社会中的流行因素和意识形态用后现代的技术手段加工处理,融合,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发展公益广告,以惠及全人类。
四、结论
就当下的视觉表现环境而言,在用自己独特的后现代语言表现平面作品的艺术家比比皆是,但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它的社会时效性和能动性不但要紧扣设计主题,将艺术的内在感染力表现出别具一格,还要时时表现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做到有事可说,有感可发,有人可看。后现代社会关系中的公益广告作品因为其自身的艺术价值的超凡感染力而备受关注,也因为它作为媒介传递信息及主旨而得到业内外人士的认可,充分展现了其在平面视觉领域的独到魅力。以其情感的表达,塑造了新的艺术形象,让受众在公益广告的传递中找到共鸣,用最真实最贴近生活的美达到艺术最高层次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许之敏.广告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三月第一版.
[2]唐立春.图形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
[3]江根源.广告策划.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
[4]何章强.平面设计与广告创意.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第二版.
[5]崔银河.广告哲学.重庆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
[6]李凌峰,钟燕.广告基础.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7]江明.创意图形.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韩君莹,现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一年级专业:设计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