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哈德·里希特对中国当代绘画的影响

2016-07-12西北民族大学730030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尹 喆 (西北民族大学 730030)



格哈德·里希特对中国当代绘画的影响

尹喆(西北民族大学730030)

摘要:里希特把自己看作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的继承人。他认为自己的天职就是绘画。他具有前瞻性的实践与绘画思想恢复了人们对二十世纪后期绘画的信心。格哈德·里希特的绘画方式在20世纪末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同样也鼓舞了一批青年画家。许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从他的创造中获得了巨大启发。本文本文从格哈德·里希特的艺术创作背景和他“照片绘画”的创作过程寻找格哈德·里希特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影响并从中寻找关于真实的里希特与中国当代受“里希特风格”影响的画家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格哈德·里希特;照片绘画;意识形态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是世界范围最重要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在其跨越50年的创作历程中。汇集成2750多幅作品的图集反映着艺术家坚实伟大的艺术生涯。他是继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之后的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画家。

里希特1932年出生于民主德国,1961年移居联邦德国。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求学时,遭遇了波普艺术,接触了绘画的新转向。在此之前他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原则。1963年他与朋友波尔克在杜塞尔多夫的家具店举办了著名的展览“波普生活: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展示”这次展览是他艺术生涯的一次转折,是他“照相绘画”时期的开始。1972年,第3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德国馆为里希特单独开展,这是对里希特杰出的绘画探索,尤其是在摄影和绘画方面的思想和实践的肯定。这次展览引起了国际艺术界对里希特的广泛关注。组画《1977年10月18日》是里希特在1988年完成并展出的,这组作品是里希特“照相绘画”的巅峰之作,这组绘画的主题是德国当时的左翼恐怖组织赤军旅头目的死亡。

里希特把自己看作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的继承人。他并不是要复兴古典绘画,也不是要站在前卫主义的队伍里忘记绘画的意义。他认为自己的天职就是绘画。他具有前瞻性的实践与绘画思想恢复了人们对二十世纪后期绘画的信心。格哈德·里希特的绘画方式在20世纪末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同样也鼓舞了一批青年画家。许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从他的创造中获得了巨大启发。但由于国内对于格哈德·里希特的研究资料有限,许多信息只来自于网络、纸质图像资源而非原作。国内对于里希特的了解与认识似乎只停留在他的“照片绘画”时期。直到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才来到中国,这让人们了解了真实的里希特,他不光是一位“照相绘画”画家,在他的艺术生涯里他的风格是千变万化的——波普艺术、欧普艺术、极简艺术、抽象艺术及观念艺术都曾是是里希特创作风格,至今他依然在探求更多的绘画的可能性。

中国的艺术家真正认识格格哈德·里希特的时期在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这正是整个世界跨越纪年,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中国而言,历史的沉淀与积压、经济的复苏、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80年代后期,中国艺术家的对抗意识开始转变成为对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思考。而在里希特绘画作品中体现绘画真实的主题,绘画背后的叙事,关于人性的反思的以及客观的诉说,关于内容背后的表达,社会性的引入,自我、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中国当代画家来说形成了一种方向性的指引。相似的经历,对社会的思考,对形式主义的怀疑与矛盾都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借鉴“里希特风格”的动机,“里希特风格”成为中国当代画家抒发自我,回忆历史,对社会矛盾中的人文关怀,反思意识形态与政治的“范本”。

然而,对于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意识形态的主题性书写仍然在今天的艺术之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对于年轻的一代艺术家而言,贯穿“85艺术运动”的艺术战斗力也慢慢消失殆尽,他们共同的困境与挑战在于:一方面他们试图回避和超越上一个艺术家的“政治图解”,力图寻找更具艺术自主性和个人美学特征的表达;另一方面,一旦取消了意识形态这个对立面,他们发现自己的脚下缺少一个真正的立足点。事实上格哈德·里希特是在用历史的轨迹消减意识形态的存在,这与我国的当代艺术家是截然相反的。里希特从不将自己归类任何风格,他认为任何主义及其风格都是艺术形态或者某种意识形态下的束缚。他的绘画创作有着自己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里希特的绘画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最具积极意义的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一种建立图像与绘画之间联系的指南,然而如今数字传媒时代的图像(虚拟影像、模拟现实)也迅速消减着传统照片图像的价值,“照片绘画”的时代也开始变得不那么特别,或者不在代表客观现实与观念,关于中国当代绘画的路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德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汉斯·贝尔廷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说:对于当下的路我们要么选择与周遭易逝的世界保持距离,回到自身的历史和神话之中,要么把大众文化的符号转变为抗议和创作转型的对象。对于当下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片绘画”和我们曾经的“那个年代”的特殊记忆也都刚刚过去(关于那些记忆还未能沉淀为代表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的精髓,而代表前卫又显得有些陈旧),我们不再需要只是用模糊的方式描绘一张某一时期发生在某地的旧照片去证明中国当代绘画的前瞻性,中国当代的“里希特风格”应该结束了。

参考文献:

[1]朱其主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德)格茨·阿德里亚尼主编.格哈德·里希特作品1963-2007[M].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博物馆,2008.

[3](德)奥塔德·维斯艾德.迈克尔·菲利普著.范迪安主编,格哈德·里希特:时代的图像[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4]吕澎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第三版[M].新星出版社,2013.

[5](德)汉斯·贝尔廷著.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刍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及危害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