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与“返回”的精神之殇
——从生态批评的视域解读《喧哗与骚动》

2016-07-12贾少英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3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生态批评

贾少英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30000)



“走出”与“返回”的精神之殇
——从生态批评的视域解读《喧哗与骚动》

贾少英(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30000)

摘要: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喧哗与骚动》,揭示文本所呈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失衡状态,挖掘作家福克纳的生态人文主义情怀,以及他在“走出”与“返回”的两难选择中经历的精神之殇和精神探索。

关键词:生态批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走出”;“返回”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经典文本,本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其观审,挖掘文本潜隐着的三个层面的生态世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所呈现出来严重失衡状态,并借此反思现代生态问题。

一、故乡“幻影”与自然生态的失衡

福克纳对故乡情有独钟,他曾说南方“是美国唯一还具有真正的地方性的区域……那里仍然还有一种共同的对世界的态度,一种共同的生活观,一种共同的价值观”1。然而,美国南北战争给南方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南方经济优势随着北方工业的崛起而消失;农业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侵袭。福克纳作为生于南北战争之后的南方人,又是南方名门望族的后裔,这种感受更是刻骨铭心。

《喧哗与骚动》聚焦于美国南方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生镇,文中通过大片的农田牧场被典卖,庄园土地被征为商业用地,高尔夫球场的建立等细节表现南方传统领地的不断缩小,南方人被逼入狭仄的生存空间,“摆在南方人面前的是工商业及机械化、标准化的生活模式。他们对这种生活既感陌生又充满敌意……福克纳的小说深入地描写了这一过程,对这种痛苦他自身也有体验并且感觉强烈。”2“故乡”的幻影在福克纳的心中愈加黯淡。优雅、恬静的生活没有了,只剩下喧哗与骚动。在工业技术时代,现代化的烙印在南方传统社会里无处不在。文本反复提到班吉喜爱的那片牧场,即康普生家族最后一块土地,典卖后成了高尔夫球场。这或许象征着作为万物生命之源的大地在现代化进程面前被恣意利用的惨状。福克纳似乎在警示人类:当最后一块土地被我们所挤占时,人类将何以自处?同时,“高尔夫球场”在这里似乎是个指涉现代性症候的隐喻,它带来了无穷的生态灾难,它不仅破坏自然植被,影响农业发展,而且高尔夫疯狂的商业化炒作,使得等级、身份、腐败等问题凸显。自然优美的南方庄园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向泯灭,留下满目的疮痍,这是一片自然的坟墓,悲怆地为人类唱着生命衰竭的挽歌。

二、社会生态危机的凸显

《喧哗与骚动》中揭露出南方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男权意志膨胀等社会问题,社会生态危机红灯告急,令人堪忧。

一是种族歧视下扭曲恶化的人际关系。文本多次提到种族歧视问题,白人口中常说“不中用的黑鬼”“讨厌的黑老婆子”“黑人穷鬼”等,杰生甚至直言“这个国家应该多雇佣白人劳工。让这些没用的黑鬼挨上两年饿,他们就会明白自己是何等无用的松包。”3文本还通过侧面描写揭示了种族歧视下扭曲的人际关系。昆丁自杀前幻觉中出现了与黑人罗斯库司的一段对话,“‘您不是在给一个黑老头儿开玩笑吧,是吗?’‘你知道我不是在开玩笑,难道有哪个南方人作弄过你吗?’‘您说得不错。南方人是上等人,可是没法儿和他们在一块过日子。”4罗斯库司毕恭毕敬地说“南方人是上等人”,他在自我设置的上等人/下等人的区分世界里,自甘屈辱地降低身份,流露出种族自卑感。尽管蓄奴制早已废除,但它对黑人精神戕害是根深蒂固的。这段幻觉对话实质上是福克纳对种族主义的敏锐洞察和人文关怀的折射,他认为种族歧视实质上已经宣告了社会生态的严重失衡。

二是男权意志过度膨胀,追求解放的女性受到莫大阻碍和伤害。文本中凯蒂便是女性与男权意志激烈斗争中的牺牲品。福克纳说占据他创作空间的“是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5作者把美好情感、善良天性投注给了凯蒂。她一直以“小母亲”的身份呵护痴呆弟弟班吉,出嫁前夜还哀求昆丁照顾好班吉和父亲;她为了能看上女儿一眼,甘心忍受弟弟杰生的侮辱和敲诈,在雨夜紧追载着女儿的马车。然而善良的她却因失贞而遭受着来自他人的无尽的折磨,男权社会为女性所设置的贞操观给她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这枷锁犹如利器,最终将她劈杀。

哥哥昆丁是男权主义的代表,他苛刻地将男性道德贞操观强加于凯蒂身上,甚至极端到将康普生家的荣誉与妹妹的贞操画等号。弟弟杰生对她更是鄙视和辱骂,“贱”“妓女”“娼妇”常不离口;甚至肆意羞辱她的私生女小昆丁,利用小昆丁钳制凯蒂,使她一辈子也回不了家。母亲康普生太太愚守男权社会的道德标准,冷漠无情地将凯蒂拒之千里,甚至不允许家里人提起她。亲情如此,爱情又怎样?因为失贞,凯蒂在随后的几次婚姻中先后被离弃、离婚。在男性意志支配的社会里,凯蒂没有亲人的关心,没有爱人的疼爱,她彻底被抛弃了,婚前噩梦中那个频繁对她“狞笑的东西”隐喻性地指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极端戕害。

三、精神生态的严重失衡

《喧哗与骚动》中康普生家三个儿子不同程度上生理与心理的失常是现代社会人类精神痼疾的浓缩,逼真地表现了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状况。

(一)班吉的傻

33岁的白痴班吉只有3岁婴孩的智力,但他却自然纯真。他总是用自然事物去描述感觉,他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能从凯蒂身上闻到“树的香味”,但当凯蒂用香水时,他大哭不止,因为他“一点也闻不到树的香味”,在这里,“香水”是充满现代性意味的工业产品,“香水”与“树的香味”是对立的;父亲逝世的那天,他“能闻到死的气味”。这些正是人类直觉的呈现,是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人类直觉的召唤。他重视亲情,一直记得姐姐的关爱,凯蒂离家后,他在没有关爱的生活中常抱着姐姐的一只旧拖鞋,有一次他的手被火苗烫伤,他大哭不止,当迪尔西递给他那只拖鞋时他止住了哭声。这似乎是在告诉人类要努力抓住正在消失的美好感情。福克纳设置班吉这个角色表明生理上的病态遮蔽不了精神上的无瑕,然而,在工业技术时代,精神信仰被逼在了狭仄的角落。作者将班吉定格为生理上的白痴状态,表达了完美精神信仰在现代社会存活的不易。

(二)昆丁的痛

昆丁的精神病症是现代人精神痼疾的典型体现,突出表现了现代人“精神的真空化”和“行为的无能化”6。昆丁沉溺于生活的空虚绝望之中,并受其父信仰丧失、悲观主义的影响,精神状态严重失衡。作者借助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自杀对昆丁虚无的生命进行了悲凉解说。昆丁认为,时间总是在越来越有气无力地行进,他的生命也是这般,他犹如信仰丧失的人在精神荒原上孤独游荡。他死死捍卫旧家族的荣耀,愚蠢地将家族荣耀与妹妹的贞操画等号,凸显了现代人精神无可寄托而胡乱投宿的荒谬状态。在时间面前,昆丁逃避、恐惧,他曾砸碎象征时间的表,他感到生活的无聊与绝望,感慨一肚子都是几年来郁积的苦水。他身心处于高度焦躁与紧张状态,精神的病症带来生命的脆弱,最后他选择自杀。

(三)杰生的险

贪婪与算计的杰生是现代工具理性时代人性异化的典型代表,他表现出现代人“心灵的拜物化”7。他的精神生态处于严重污染状态。一是漠视亲情,为了攫取金钱,他敲诈勒索亲姐姐,挟持小昆丁,逼迫姐姐有家不能归;他把班吉视为累赘,母亲过世后,他无情地将班吉送走;他埋怨父亲,提及凯蒂时常出言不逊,对母亲言语上尖酸刻薄。二是算计爱情,他用金钱衡量爱情,烧毁情人的书信,怕惹麻烦从不给情人写信,这种个人中心主义的爱情观注定了他与爱情无缘。三是丧失信仰,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亵渎宗教,抛弃基督教教义,自私自利,最终成为物质的奴隶。文本借助杰生这个典型形象表现出强大的物欲洪流淹没了人性、信仰、温情,争夺、奸诈、伤害滋生,人类精神荒芜的大地上毁灭着自我。

四、“走出”与“返回”的探索之路

面对生态世界的严重失衡,我们应该反思生态危机凸显的原因。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的发现”的时代,个人价值突出,人成为万物的尺度。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及现代进步思潮的推动,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体系最终确立。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这一价值体系会发现问题重重。人类为了解放自我而不惜牺牲自然,一味地“走出”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莽撞的前进酿成了现代文明的偏颇。因此,人类需要寻求救赎之道。《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既揭露了生态失衡的状况,也探索了两条“返回”原点,使人类摆脱困境的拯救之路。

一是关于人性的拯救。作者借助保姆迪尔西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性复活的寄托。迪尔西勇敢、大胆、温存、诚实,她是作为拯救者形象出现的。文本中,迪尔西关爱着康普生家的每一个孩子,她用真诚与宽容呵护着缺失母爱的他们。她在班吉33岁生日时,自掏腰包为他买生日蛋糕,为缺少关爱的班吉带来温暖;即使康普生太太常用充满误解、尖酸刻薄的话语攻击她,她也表现出过人的包容和善良。从迪尔西身上可以看到拯救自然人性的希望。在寻求拯救的道路上,要回归这种和谐的人性,就要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作出调整,要张扬人类的脉脉温情。二是关于信仰的拯救。“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8福克纳在文本中试图借助基督教文化为人类重拾信仰。自私自利的康普生太太对上帝的信仰是不虔诚的,床脚的《圣经》被迪尔西拾起,却又一再地掉落。个人主义者杰生是典型的拜金主义者,他没有任何精神信仰,只对算计与实利感兴趣。然而迪尔西对宗教是虔诚,她的信仰代表了精神荒原中的一片绿水青天。文本借助人物信仰的对比,表达了精神复活的焦虑与期盼。

总之,困境中的人类唯有返回生命的本真状态,调整主流价值观念,重拾丧失了的信仰,人类才能得到拯救,世界才能呈现生存的大和谐。这为我们面对现代社会中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注释:

1.5.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56,255.

2.潘小松.福克纳:美国南方文学巨匠[M].长春出版社,1995:259.

3.4.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07,111.

6.7.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152-153,157.

8.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03):48-55.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生态批评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