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天文科普观测方法探析
2016-07-12杨培强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天文台
杨培强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天文台)
基于“互联网+”的天文科普观测方法探析
杨培强
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天文台)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应如何把互联网与传统的天文科普观测结合起来。本文介绍了一次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日全食天文科普观测实例,该观测主要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和网络图文直播的完成的。以本次天象的网络直播为基础,总结了进行天象网络直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关键词:天文科普;日全食;互联网+
1.背景及介绍
随着2015年两会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各行各业跟互联网结合后,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1]。
目前,天文科普的整体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天文学是目前唯一没有被列入中小学正式课程的一门基础科学,与之相对的是调查显示大中小学生对天文感兴趣的比例超过其他学科[2]。如何利用有限的天文设备及科普资源,让更多更广泛的受众从中获益,一直困扰着广大天文科普工作者。
由此看来,互联网+传统天文科普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日全食的网络直播
在众多天象中,日全食是市民关注度高、视觉效果强的天象之一。2016年3月9日发生的一次日全食,全食带从印度洋东北部开始,经过印度尼西亚、西太平洋部分岛屿,在太平洋东北部结束。我国东南大部分地区可见日偏食,地理位置越往南,观测条件越理想,可见日偏食的时间越长,食分也越大。
为了让更多更广泛的市民看到此次日食,我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了全程直播。直播分为网络视频直播和网络图文直播两种形式进行,二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次日全食网络视频直播,活动页面当天总访问次数为606797次。访问峰值为3月9日8:00,有106796人整同时访问页面,由于访问量远超逾期,引发预置流量耗尽,引起了短暂的视频直播中断。补充流量后,视频直播很快恢复。
移动端新闻平台Zaker的图文直播,全程共发布图文报道14篇,当天浏览日食实况图片及文字的网民超过10万人,留言互动的市民超过200人。
3.天象直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互联网上进行天象直播,参与收看和收益的人数是开展一次实地的天文观测所无法比拟的。与传统的组织市民实地观测天象相比,网络直播天象也会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如何做好一次天象直播,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3.1天象的选取
进行天象的网络直播,首先要考虑天象事件的选取问题。用来做网络直播的天象至少要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市民关注度高,观测视觉效果好。第二,直播过程中,天象有明显的变化。第三,天象目标明显,容易看到。适合进行天象直播的天象主要有日食、月食、金星凌日、水星凌日、中秋月升等。
3.2直播点的选取
确定了要进行网络直播的天象,接下来就要考虑直播点的选取问题。第一,要选取可见看到天象的地点。第二,要考虑交通成本,网络环境等因素。第三,选择晴天率较高的地点作为直播点。联合多家天文科普单位,选取地域上相对分散的几个直播点进行天象的联合直播,可以有效的避免突发恶劣天气导致天象无法观测的问题。例如,本次日全食的直播,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天文台)与上海天文台联合,选取了中国深圳(日偏食)、中国三亚(日偏食)、印尼塔纳格罗戈(日全食)三个直播点进行联合直播。
3.3前期氛围营造
进行一次天象的网络直播,要提前营浓厚的科普氛围,引起更多市民的关注。具体来讲,通过自有的官方网站或三方媒体的官方账号广泛发布本次天象的相关信息,例如本次日食观测活动前,就进行了多渠道立体化日全食观测氛围营造。
年初时,我们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全年的重大天象,着重介绍了3月9日的日全食天象,并表示将为市民们进行全程网络直播。2月23日对深圳各大媒体发布日食活动的宣传通稿。2月24日深圳特区报、新闻网、交通频率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此次日食天象。2月25日,微信公众号“深圳天文”推送了“3月9日,一起看日食”的图文报道,详细介绍了本次日全食天象,告知了市民该如何观测本次日食。3月6至18日,以本次日食为契机,在深圳市民中心开展“太阳的奥秘”主题天文科普展,涵盖了本次日食的多方面内容。3月7日,协同深圳特区报对本次日全食天象进行了专版报道,详细想市民科普了本次日食情况和观看方式。
3.4直播平台的搭建
一个稳定且有影响力的直播平台,是天象网络直播的有力保证。事实上对于国内大部分的天文科普单位来讲,为了进行一次天象网络直播,而专门搭建一个直播平台是不太容易的。即便是搭建了专门的平台,也很难在短期内推广出去,为直播聚集足够的人气。
因此与社会上既有的网络直播平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最短的时间内,制作一个本次天象的直播平台入口,并利用现有直播平台的知名度,迅速聚集参与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本次日全食网络视频直播选取了腾讯QQ物联作为平台合作方,网络图文直播选取深圳晚报旗下的Zaker作为合作方,均取得良好效果。
3.5成立直播工作小组
开展一次天象的网络直播往往需要多个单位协同工作。一般包括联合直播发起单位、平台支持单位、社会媒体等,多个单位集体见面沟通的机会较少。应当尽早成立直播工作小组,建立即时通讯软件下的群组,实现快捷高效的沟通,方面每个参与人员了解直播工作的进展和自己的分工,专人专责。成立直播工作小组可以快速反应解决直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本次日全食网络视频直播,人数超过预期引发的预制流量耗尽问题。
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天文科普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如何利用目前有限的天文科普资源,为更广大的市民提供天文科普服务,走互联网结合之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下移动端的网民越来越多,做好移动互联网与现有天文科普资源的整合。开展好新形势下的天文科普工作,需要更多天文科普单位的加入,也需要更多天文科普工作者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官建文.“互联网+”:重新构造的力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6:7-12
[2]刘菁.浅论青少年天文科普活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众科技,2012,05:143-146
作者简介:杨培强,男,汉族,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天文台),从事天文观测及天文科普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