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钱钟书《谈艺录》中李长吉诗论

2016-07-12钱甜甜华南师范大学510006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钱钟书

钱甜甜 (华南师范大学 510006)



浅谈钱钟书《谈艺录》中李长吉诗论

钱甜甜(华南师范大学510006)

摘要:钱钟书是李贺诗歌批评、接受史上的大家。在《谈艺录》中,钱钟书以其渊博的学识,打通中外古今,对李贺诗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李贺诗歌批评史的研究和评论,都分析得相当精炼、准确。本文意欲以《谈艺录》(补订本)李贺诗歌论为中心,探究钱钟书笔下的李贺诗歌以及他在李贺研究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钱钟书;《谈艺录》;李长吉诗

《谈艺录》(补订本)是钱钟书先生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专门赏析著作。在这本书中重点谈论李贺的有九则,总计四万多字,引用了大量的中文典籍与外文典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评析了82首李贺的诗歌,相当于评价了李贺诗歌中的35%。虽然是传统诗话和文言形式,但所承载的却是打通学术界限、融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崭新学术视角。《谈艺录》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对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的总论,其诗用字规律,批评历代诗话对李贺诗歌的评价等。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钱钟书评论李贺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一、评李贺诗风及立意特点

关于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贺诗歌风格的说法,历朝历代皆各不相同。钱钟书在广泛研究和汲取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对李贺诗风做出总体的概括。他在《谈艺录》第七则中这样说道:

“长吉穿凿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故李宾之《怀麓堂诗话》谓其‘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虽以黎二樵之竺好,乔鹤侪《萝蘑亭札记》卷四至斥昌谷‘短订成文,其篇题宜着议论者,即无一句可采,才当在温岐之下。温犹能以意驭文藻,昌谷不能’”。1

这段话告诉我们:李贺作诗,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他不爱在谋篇命意上下功夫,而是将重点放在修辞设色上。正如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里所说那样,像建造房子,只注重在斗拱短柱上雕刻绘画,而不在意栋梁的构造。

在李贺诗歌的命意谋篇方面,前人有过不少评议。在钱钟书看来,李贺诗歌在立意谋篇上的忽视不仅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更突显出他在遣词造句、修辞设色方面的独具匠心。前人对李贺诗歌“少理”的问题众说纷纭,但都不如钱钟书说得透彻、有理。钱钟书在《谈艺录》第一〇四则中说道:“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咏叹。”2李贺的诗歌,尽管有不少感叹时光易逝,吊古伤怀的,但却极少有及时行乐之辞。正如钱钟书在这一则所说的:“长吉独纯从天运著眼,亦其出世法、远人情之一端也。”3

言而总之,钱钟书以为长吉体诗歌的在对语词的选用、提炼上可圈可点。李贺凭借着敏捷的观察力和非凡的感染力,写出了新颖而不荒诞、离奇而又晓畅的诗歌,产生出“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的效果。无论是诗歌的语言还是手法上,他都要标新立异一番,因此形成“陌生化”的个性特征。

二、论李贺诗歌之修辞设色

上文说到钱钟书认为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性是“修辞设色”。这点钱钟书阐发得相当透彻。

首先钱钟书指出李贺擅长曲喻、借代。周振甫的《中国修辞学史》中认为钱钟书是“曲喻”这一词的开创者。王礼锡曾名之“间接虚拟”,钱钟书后来的“曲喻”就是从这发展而来的。他在《谈艺录》一〇则中谈及:

“比喻之法,尚有曲折。夫两物相似,故以此喻彼;然彼此相似,祗在一端,非为全体。苟全体相似,则物数虽二,物类则一;既属同根,无须比拟。长吉乃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4紧接着这一则中钱钟书用了一大段论述,揭示了李贺在用比喻的时候,以本体和喻体的某一点相似处作比,从而又推及到不相似方面。《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将云比作水流,两者相似之处就在于皆可流动,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相同,但这两种事物旦进入李贺的笔下,云如流水般能够移动,二者又都能发出声音。钱钟书还提出在《秦王饮酒》中的“羲和敲日玻璃声”,把天上的太阳比喻成玻璃,因为二者都明亮有光泽,但是一到李贺笔下,玻璃打击发声,太阳如玻璃,也自然带上了这一特征。

他在《谈艺录》第一一则说道:“长吉好用‘啼’‘泣’等字。以咏草木者,则有如《箜篌引》之‘芙蓉泣露香兰笑’……咏虫鸟如《秋来》之‘衰灯络纬啼寒素’,《弟子歌》之‘凉风雁啼天在水’,《李夫人》之‘孤鸾惊啼秋思发’,《屏风曲》之‘城上乌啼楚女眠’,《追赋画江潭苑》之‘狒狒啼深竹’,《寄十四兄》之‘莎老沙鸡泣’,《房中思》之‘卧听沙鸡泣’,徒成滥调,无甚高妙。”5

李贺为何偏向运用这些带有悲伤意味的字眼呢?究其原因,这恐怕是与李贺的身世有关。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道:“殆亦仆本恨人,此中岁月,都以眼泪洗面耶。”6其大概意思就是说,可能是因为李贺身世苦寒,焦思苦吟,天天以泪洗面的缘故吧。但如果只有情感层面的证据,就略显不足。钱钟书也并未就此罢手,他进一步从诗人所追求的诗歌美方面去探索原因。由此得出结论:李贺在诗句中好用悲伤字眼,主要是为了求得内心与外物的情感契合。钱钟书在《谈艺录·附说九》中使用了大量文字阐述这一点。

他又说道:“夫山似师尹,水比逝者,物与人之间,有待牵合,境界止于比拟。若乐山乐水,则物中见我,内既通连,无俟外人之捉置一处。”7并且引用《子华子·执篇中》所说的“观流水者,与水俱流,其目运而心逝者欤”等加以说明。在钱钟书看来,李贺频频使用“寒”“啼”“泣”等词,主要是有情感和审美追求两方面的原因,极度抑郁感伤的情愫和追求物我融合的审美体验,使得李贺诗歌中大量使用悲情色彩浓烈的词语。

文学评论应该“打通”中西文化,在两者之间去寻找人类共有的“诗心”和“文心”。钱钟书的这种研究文学方式无疑是科学可取的,他将这种文学评论方式成功了运用到评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问题上。李贺好用“硬”词,具体表现在其诗歌中运用的很多动词和形容词都具有硬性。如《忆昌谷山居》:“扫断马蹄痕”,“断”字也带有硬性;《唐儿歌》之“一双瞳人剪秋水”,其中“剪”字也明显带有硬性。为了寻找人类共有的“诗心”“文心”,钱钟书将唐人李贺的诗歌与西方戈蒂埃的诗文、赫贝儿的歌词、爱伦坡的文章、波德莱尔的诗歌作对比,从而得出他们都偏向将大自然中的金石硬性物作比喻的结论。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谈论李贺诗歌时,无论是考证史实,还是赏析诗歌,都能发散思维、出神入化。这些论述有对李贺诗风的提炼,还有对李贺艺术追求的理解等,采用了多种批评方法,或用美学观点、辩证法,或用中西文化“打通”的方法。《谈艺录》是李贺研究的一座丰碑。他以开阔敏锐的观照学识和灵慧通博的才情学识给李贺研究开拓出新的领域。后来的研究者或多或少都会涉及钱钟书的研究内容。诚然,钱钟书之言语并不能代表权威,可以批驳却不能避开它,这也正是钱钟书的《谈艺录》一书在李贺诗歌研究批评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注释:

1.钱钟书著.谈艺录[M](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46.

2.钱钟书著.谈艺录[M](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58.

3.钱钟书著.谈艺录[M](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59.

4.钱钟书著.谈艺录[M](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51.

5.钱钟书著.谈艺录[M](补订本).中华书局,1894:52.

6.钱钟书著.谈艺录[M](补订本).中华书局,1894:52.

7.钱钟书著.谈艺录[M](补订本).中华书局,1894:54.

参考文献:

[1]王礼锡.李长吉评传[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

[2]钱钟书.谈艺录[M].中华书局,1984.

[3]程千帆.诗辞代词缘起说,古诗考索[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马茂元选注.唐诗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M].商务印书馆,2004.

[6]张剑.20世纪李贺研究述论[J].文学遗产,2002(06).

[7]周尚义.钱钟书论李贺诗歌述略[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8]李刚.诗歌语言的陌生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

[9]李俊.钱锺书《谈艺录》李贺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8.

[10]卓丽芳.钱钟书论李贺[D].漳州师范学院,2012.

[11]王永.李贺诗歌的审美特征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钱甜甜,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系古代文学专业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近代文学方向文学。

猜你喜欢

钱钟书
微言大义
钱钟书养生趣谈
最短的情书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一次“遗忘”
钱钟书用《围城》还人情
吴宓:宽容大度力荐钱钟书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欠一杯不醉
钱钟书摔镜验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