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忧患意识

2016-07-12冉恬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名作欣赏 2016年9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文人古诗

⊙冉恬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成都 610064]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忧患意识

⊙冉恬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成都610064]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管是朴素而出彩的五言架构,还是其中所透露出的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索,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本文着重从重视生命的价值、体现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的存在三个方面分析其中生命忧患意识的呈现。

生命价值文人意识生命忧患意识

收入萧统《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体现了当时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虽然不是作于一时一地,但为我们艺术地展示了一个动荡时代的人的心灵,喊出了个体的觉醒之声,这便是《古诗十九首》的独特之处。每个人都有生命,却不一定有生命意识,只有那些积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热情探寻并肯定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至于深思宇宙人生,才算是具备了人的生命要素。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所以人的生命忧患意识并不是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彼此渗透,它体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当中,是对于生命的尊重、眷念以及对于生命短暂、祸福无常的一种忧思。这种忧思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体现为游子对于家乡的思恋、思妇对于游子的相思、文人士子对于生命易逝的感叹、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以及那些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一、两性·相思:重视生命的价值

不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便不会产生对于生命的忧患。《古诗十九首》产生于动荡飘摇的汉代季世,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失去了旧有的约束,各种异端思想开始活跃,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礼”的观念制约着一切人的行为和思想,即使是人的正常感情也受制于“礼”的约束,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所以到了汉末,儒学失势之后,人的自我觉醒便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实现生命价值的尖锐对立,使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士们不得不抛开传统观念的制约,他们要把长期积淀在自己心中的压抑发泄出来。正如著名学者马茂元先生所说:“现实生活的刺激,使得诗人突破了因袭已久的传统的社会意识,而把隐藏在内心深处平日认为不可告人的东西毫不顾忌地裸陈出来。”①

在《古诗十九首》之前的诗歌当中,无论是描写女性还是女性自己所写的作品,都把女子当作男子的附属品,尚未认识到自身独一无二的价值,即使是在《诗经》产生的那个男女比较自由的时代,情况仍然如此。在《卫风·氓》当中便叙写了一段女子被男子无情抛弃的辛酸历程。在《古诗十九首》中,这种泯灭自我生命存在和抛弃自我的诗篇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更加爱护自己的生命,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把生命的存在作为第一位,如《古诗十九首》开篇第一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思念的爱人远在天边,不仅“相去万余里”,而且“相去日已远”,在极度的思念中思妇展开了联想:“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同时又害怕自己所爱的人在外有了其他心爱的女子,希望他不要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即使思念你使“我”老去,“我”也不会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加餐饭”,等待着爱人的归来。在保持自己的青春美貌和生命之间,思妇选择了后者。

在《古诗十九首》中这种直接抒发情人别离,独处异地的相思和煎熬的诗歌就有九首,除了《行行重行行》,还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这些诗歌都抒发了相思之情,其中对于生命价值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古诗十九首》对于生命价值的重视还表现在对于两性问题的大胆表露,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青青河畔草》即是其中的典型: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美丽的女子独立楼头,曾经是“倡家女”,而今又变为“荡子妇”,喜欢繁华热闹的她如今总是孤身一人,丈夫久不归来,挑起了她对于孤独寂寞的敏感神经,所以在这春花烂漫的季节中,耐不住寂寞的她梳妆打扮好,来到楼上眺望……于是乎,这“空床独守”的日子仿佛也过不下去了。在此诗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是极其强烈而又明晰的,没有丝毫的遮掩,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把这种毫无顾忌的渲陈看作是“淫词之尤”,并说:“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②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不仅是对于传统封建礼教的反叛,更加表现了渴望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强烈愿望。

二、功名·享乐·知音:体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易逝,人生苦短,这种对于生死、祸福无常的忧思使《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都在苦苦寻找解脱的办法而又不得,正是这种生命忧患意识使他们为了得到心灵暂时的安慰,不得不把这种忧思寄托于其他事物之上。而对于个体生命意识的寻回加之对于内心真实情感的大胆表达,这一切都是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巨大冲击。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处于下层的文人士子们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求功名的愿望,虽然这些愿望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很难得到实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诗歌中将其大胆地表露出来。如《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轲长苦辛。

在欢乐的宴会上,大家弹琴唱歌,多么美妙的场景!进行享乐的宴会,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可是谁也不愿意明白地说出来,所以诗人大声呼喊:“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轲长苦辛。”捷足先登,占据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诗人追求功名的心迹表露无遗。

但是,这种建功立业的愿望越是强烈,现实给予他们的就越残酷,所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仿佛变成一个口号,仅仅是在诗人们的诗歌当中回旋。于是,在这群下层文士的心中,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追根溯源,这种寂寞感和孤独感无非就是士人们所感到的一种内心价值难以实现的心理情绪。扬名无处、立功无果、失魂落魄的士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那便是走人生享乐之路,所谓“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这种及时行乐的做法,仿佛与对自我生命的珍视是处于相反状态的,所以这种做法更加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他们想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物质上的欲望。这种生命忧患意识的体现,其实也是对于自我生命意义的重视。

功名难求,过度享乐伤身,这种对于生命的忧患意识似乎已经无法排遣,而知音的难觅加之怀才不遇更加增添了他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实现生命的价值仿佛已不可能。《古诗十九首》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地把个体对于生命的忧患意识的体现推向极致。如《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失意彷徨的人,突然听见凄凉的歌声从高楼上传来,那悲凉的声调深深地感动了听歌者。在这凄婉的歌声中,听歌者感受到了唱歌者悲惨的遭遇,他不禁会问,歌者是谁?莫非是杞梁妻那样的忧伤女子?可是,最值得忧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歌中的伤感,知音难觅才是她感伤叹息的真正原因!

三、死亡:珍惜生命的存在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古诗十九首》中所体现的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是前所未有的,而对于死亡的恐惧也就是害怕死亡、向往生存,所以这一点亦不可置否地体现了《古诗十九首》的生命忧患意识。

在《古诗十九首》之前,虽有不少诗歌描写过死亡,但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是重集体而轻个人,所以在以前描写死亡的那些篇章中,潜移默化地带进了这种思想,其中描写的死亡不但不令我们害怕,反而使我们感到崇高与悲壮,这种思想的渗入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无疑有好处,但另一方面使人的人性受到了巨大压抑。到了汉末,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日益瓦解,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古诗十九首》当中对于死亡可怕的描写就是一个证明。不过,《古诗十九首》的这些描写不是以整首诗的形式出现的,而是渗透在很多诗歌当中。比如《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诗人登上了城东门,环顾四周,看到萧萧的白杨树、松柏肃杀地站在道路两旁……如此荒凉的场景,不禁令诗人想起了在这地下还有“陈死人”,他们在无尽的长夜之中长眠,永远也不会醒来。读到这些诗句,会立马使人感受到死亡的恐怖,也因此对短暂的人生更加珍惜。又如《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死去的人已成为过去,将来之人日渐亲近。出门所见都是一片坟场,令人毛骨悚然。白杨树在道路的两旁站立着,仿佛在为死去的人哭泣。人生如寄,岁月消逝得如此迅速,常在旅途的游子要及早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最令人悲哀的不是活着的人会很快忘却死去的人,而是连死人的坟墓也不让它久留。

这实在是一件令活人和死人都十分痛苦的事。《古诗十九首》中这些极力渲染死亡的恐怖和死后凄凉无比的诗篇,正是汉末文人生命忧患意识最有力的体现。

无论是重视生命的价值还是体现生命的价值,最后到珍惜生命的存在,个体生命成了当时文人士子们最关心的东西,正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中的忧患意识才在他们的诗歌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总之,《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开始走向成熟,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中对于人的发现,人性的觉醒。事实上,生命意识作为人类的基本意识在远古的时候就存在,但是人们这种懵懂的生命的意识使他们以对抗死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所以古代的帝王基本都有对于长生不老的向往。而《古诗十九首》的进步之处在于它正视死亡,不相信神仙,不相信仙药,因此那种对于生命的忧患感也表现得特别突出。也正是因为这样,《古诗十九首》的诗篇才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才会在世世代代的人们心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②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64页。

作者:冉恬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文人古诗
邱雁芳 石间文人气
“拟古诗”之我见
文人吃蛙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邵洵美:文人中的性情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