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反讽艺术新论
2016-07-12安忆涵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安忆涵[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48]
《儒林外史》的反讽艺术新论
⊙安忆涵[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048]
《儒林外史》的反讽艺术颇具匠心。吴敬梓将娶亲主题和丧事主题以及月亮意象迭用;让除夕与悲凉情节、特定日期与同一情节、春夏之季与死人情节相互渗透;用虚假的梦预兆后启的真实,为名士们的形象设定真与假的双重属性,由此对科举制度展开了辛辣的嘲讽与深刻的批判。
《儒林外史》 吴敬梓反讽
据胡适《吴敬梓年谱》载,吴敬梓生于康熙四十年,卒于乾隆十九年,在五十四年的短暂生命历程中历经了世情冷暖,尤其对科举制度较前人有了更痛彻清醒的体悟。闲斋老人对《儒林外史》的题名解释为:“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①小说展现的是科举制度下,热衷科考的士子们在传统文人品格与残酷社会现实激烈碰撞下的变态和扭曲。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尤多,认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②“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③国外学者如亨利W·韦尔斯认为:“《儒林外史》表面上是写实主义文学的不二之圭臬,而本质实富诗意。”④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论述其反讽艺术,即主题与意象的迭用、季节与情节的互渗、真与假的错综。
一、主题与意象的迭用
“迭用”一词借鉴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特意重复各种篇幅不同的叙事单元,使之在正文的总体结构骨架内具有一种紧密连贯之感。”⑤《儒林外史》对迭用原则的运用从两个层面展开:主题迭用与意象迭用。
在主题上,作者总是把小说的相同主题安置在不同人物身上,通过主题的迭用使这些人物形成有意味的对比,加深对笔下人物的反讽深度。首先是娶亲主题,《儒林外史》中涉及到娶亲的章回很多,在全书五十六回的篇幅中,娶亲占了十回之多。本文从中选取严二相公、蘧公孙二例加以分析。严贡生儿子成亲时只有两个吹手,因为请一班叫吹手是不少于八钱银子的,而严贡生不仅只给二钱四分,竟然“还扣了他二分戥头”,“巢县正堂”等牌子是借来的,回程的船费也是假借发病,借云片糕事赖掉的。严监生是吝啬的,但是在妻子王氏去世时能够大笔操办以示情深,而严贡生却在儿子娶亲的大事上寒酸如此,作者讽刺的是以严贡生为代表的一类人的无赖冷漠。蘧公孙的亲事是在娄府的帮衬下操办的:“娄府一门官衔灯笼就有八十多对,添上蘧太守家灯笼,足摆了三四条街,还摆不了。”⑥鲁宅内不仅细乐敲打,更摆了六桌的酒席。卧闲草堂本的回评中将其总结为:“乃觉一处锦铺绣列,一处酸气逼人。”⑦对于蘧公孙的娶亲,作者也没有将其简单地描写为热闹的喜事,而是加入了掉老鼠、摔盘子这样的细节,使此主题多了分怪诞神秘,借此来讽刺那些居于热闹背后而隐隐存在的危机四伏。
另外还有丧事主题。封建社会中,“孝”一直是“礼”的核心,从《仪礼·丧服》到《礼记》都有对于服丧的要求。雍正皇帝更是明确提出:“三年之丧犹不能终,则百行皆无其本矣。”⑧第四回写范进和张静斋打秋风,提到自己:“先母见背,遵制丁忧。”⑨拒绝使用银镶杯箸而换成白色竹筷。这一情节的描写乍看下让人觉得范进是真孝子,但作者却笔锋一转,紧接写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⑩,作者借此撕下那些小处讲“礼”而大处全然不遵礼的士人的虚伪面具。其后第七回作者写了另一人物荀玫的丁忧,在这一回中讽刺的是丑恶的群像。按制度讲,荀玫在接到丧讯之时便要回籍守制,而王惠却出主意要把此事隐瞒下来,在考选之后再议。周进和范进两位老先生对此竟也认为可以“酌量”。儒林的士子们为了科举及第可以抛却封建宗法要求的礼,不仅年轻人如此,“老师们”竟也与他们沆瀣一气,作者在这里对被科考扭曲的士人的讽刺力透纸背。将两场丧事对比,范进的服丧是不尽礼,荀玫的服丧是为了前途而不想尽礼。吴敬梓在丧事主题中,对笔下人物的反讽逐步加深,为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封建儒生已经丢掉最基本的礼制。
在意象的迭用上,吴敬梓对月亮意象的迭用极多。粗略统计,全书对月亮意象具体描绘的地方高达九处,作者在不同情境下对月亮的描写有着不同的含蕴。名士虚名举行莺湖宴会时,文本连续的三个段落提到两次“月”。当一群所谓的名士豪杰在莺湖上吟诗、击剑、说笑、品茶时,是“映着月色湖光,照耀如同白日”⑪。而在人头会上,作者对月描写转为“月色初上,照着阶下革囊里血淋淋的人头”⑫,借此讥讽像二娄一样似清而浊的假名士风貌,他们看似品行如前“月”般耀如白日,实际却如“血淋淋的人头”一样的虚伪。另外一类月亮意象是用以烘托情节的紧张感达到反讽。小说第三十八回写郭孝子深山遇虎:“却喜山凹里推出一轮月亮来……乘月色走……月色分外光明”⑬,第四十三回写汤镇台活捉冯君瑞时“月色微明,照着一个大空院子”⑭,在这两次对月亮意象的运用中,是通过此意象来预兆后面即将到来的危险。月亮意象化身为危机的符号:郭孝子连续躲过老虎和独角兽的袭击,作者有意体现“孝”的神秘价值,反讽前面看似尽孝而实则不孝的士子;汤镇台捉到冯君瑞本是大功一件,而得到的结果是降三级,讽刺的是朝廷的赏罚不分、黑暗窳败。
二、季节与情节的互渗
吴敬梓总是将《儒林外史》中的一些情节安排在特定的季节之中,以此达到反讽的目的。这里的“季节”含义较宽泛,不仅指春夏秋冬之季,还包含节日与某些日期。作者把特定季节作为情节发生的背景,使季节与情节互渗,让这一情节渗透着这种季节特有的或悲或喜,以此增强作品的反讽力度。
首先,除夕这一节日总是与丧事情节互渗相连。小说第五回与第二十一回都安排了除夕这一本该热闹的节日,但作者却有意让这一节日笼罩一层悲凉的氛围。第五回写的是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逝世后的除夕,作者没有写除夕的热闹场面,而是写“严监生掉下泪来……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⑮,除夕过后紧接的事件就是严监生病重谢世。第二十一回中对于除夕的描写与前者是惊人的相似:牛老去世后的这个除夕,渲染的一直是卜老爹的泪:“不由得一阵心酸,流出许多眼泪来。”⑯与第五回除夕过后的死人情节相同,二十一回的除夕过后的事件就是卜老爹去世。《儒林外史》中的除夕总是与死人的情节渗透,打破了传统固有观念中除夕节所属的欢庆格调。吴敬梓总对除夕抱着一种不可言说的落寞悲哀情感,如他在《除夕词》中,写自己“落魄诸生十二年”⑰。除去用除夕与丧事形成反差来增强哀情之外,除夕还被设置为转折的关键。因此,除夕代表着人物关系和人物品性的急转而下。第五回除夕过后即发生了严贡生强占赵氏房产的一幕,赵氏在除夕之前的虚情假意也终于在稍后沦为一场空;第二十一回除夕过后,牛浦假与舅丈人卜信大吵一架露出龌龊嘴脸。吴敬梓意在讽刺那些表面上美好光鲜而实则虚伪肮脏的灵魂,批判士人们为钱为名而抛弃礼义廉耻的行为。除夕因而变成了有意味的节日,与悲凉情节相渗并成为人物、事件由好变坏的开端。
其次,相同的情节被安排在某一特定日期以形成对比讽刺。小说第二十六回和二十七回连续两回写了鲍廷玺的两次娶亲,不论是入赘还是娶媳,两次亲事的日期都定于十月初三这一天,这是吴敬梓的有意为之。作者在第一个亲事上没有对王家女儿进行描绘,却通过侧面笔法,写王氏死后,鲍文卿父子二人的恸哭,鲍文卿还因此患了痰火症而丧命的情节点出了王氏的贤良温婉。第二个亲事是用了半个章回的笔墨来描写的,作者通过一系列情节如王太太知道有婆婆后的心里不满、进门后在厨房收拾鱼时的肆意敷衍、在媒人脸上抹屎尿的疯狂行为等与鲍廷玺前妻王氏形成了对比。古代女子需要遵守的“三从四德”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但是在王太太这里,所有的礼仪都成为虚设。吴敬梓把讽刺的笔触延伸到那些不守德行的妇女身上。
最后,或暖或热的春夏之季总是与死人情节互渗。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反讽是与死人相关联的人事。作者把这些人物的死设置在或春或夏这样万物生长的温暖季节,表达出吴敬梓对这些人物的同情,也似乎是意图用季节的温暖来冲淡情节的悲凉。第三回中,范母了解到中举之后的诸多好处时大笑而死,而此时“是十月中旬,天气尚暖”⑱。顾炎武在《生员论》中论述过科举高中后的好处:“一得为此,则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齿于衣冠,得于礼见官长。”⑲范母显然不知道儿子中举之后会带来的诸多益处,以至于了解后而一笑呜呼了。范母的死是值得同情的,受到科举毒害的不只是熬到白首的范进,更是像范母这样的一群人物,作者在这里深刻地讽刺了科举对士人家庭的戕害之深。作品第二十回写牛布衣客死于芜湖关时是“天气尚热”。对于牛布衣,作者虽然在“名士大宴莺湖”等情节对他不无讽刺,但他与甘露僧的深厚感情确实让人为之动容,而且据相关资料考证,《儒林外史》中的牛布衣人物原型即是吴敬梓好友朱草衣(朱卉)。作者将牛布衣的死安排在暖热之季,表达的是对其赞赏的态度。
三、真与假的错综
《儒林外史》中的真与假相互错综,作者把小说中人物梦中的假与现实的真联系起来,让梦里的虚妄预兆起后事的真实,书中的真假名士们也让人分辨不清。吴敬梓在这种真与假的错综中展开对科举制度及小说人物的反讽。
小说第二回写了两人三梦:新进了学的梅玖和童生的周进谈起中学的梦,说梦见自己在高山上被太阳压中头,所以才中第;王举人与周进谈起自己中举时是在贡院里梦到五个青脸人在自己的头上点了一下;王举人梦到看见会试榜单有“荀玫”的名字。前两个对科举高中的原因阐释的梦是虚假的,但是结果预兆却是真实的。作者有意把科举的中与不中与虚假的梦联系起来,让他们为科举所付出的努力辛酸比不上虚假的梦兆。所以作者在后一回写了周进撞号板的凄惨一幕。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讽刺是辛辣的,他针对制度本身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这种制度根本无力选拔真正有才识的人,无法为士人提供步入上层社会的公正阶梯。王举人看会试榜的梦在第七回有应兆,荀玫殿在二甲而王惠殿在三甲,二人果然同中会试。这个情节来自王《秋灯丛话》:“某闻之,甚为惊异,询其家贫甚,乃携归,亲为课读,弱冠联登甲第。”⑳《儒林外史》对此情节稍加改动,王惠在第二回讲述自己这个梦时全然不信,但作者不仅让此梦成真,还让荀玫的成绩高于王惠,作者在这里反讽像王惠一样中举之后自负高傲之人。第五十三回写聘娘的梦,她正要当上梦寐以求的官太太的时候被一个黄脸秃头尼姑拦住了。这一梦竟在五十四回成了真:聘娘出家为尼,拜了尼姑本慧为师,而本慧也确如梦里一样的黄脸、秃头。做官太太的美梦最终破灭并遁入空门,这是她的无奈辛酸。在真与假的错综中,作者让人们对科举制度的毒瘤有了严肃而深刻的思索。
《儒林外史》塑造了很多名士形象,这些真名士成为真与假的综合体。小说中首推的真名士就是虞育德,吴敬梓在幽榜中给了他第一甲第一名的肯定。对于虞育德,最有意义的事件是主祭泰伯祠。泰伯是杜少卿等人心中“礼”的代表,虞育德成为这次祭祀的主持者充分表现了真名士形象。如果说杜少卿是吴敬梓的原型人物,那么虞育德就是作者的心理补偿式人物。但是对于这个人物形象,作者让他在真中也流露出假的一面。吴组缃认为虞育德“实在是一个为社会风气反激出来的迂而无当的滥好人”㉑。虞育德的假在于他看似不重功名利禄,却做了国子监的博士,后又任部郎或州县。另一个在假中透真的名士是杨执中。周围人对杨执中的评价是“老阿呆”。他只知看书不懂管账,被压监后获二娄帮助得以出狱,经过戏剧性的巧合与误会后与二娄见面并参加了莺湖宴会。小说对二娄拜访杨执中的情节描写与《三国演义》中刘备访诸葛亮的情节极其相似,吴敬梓有意利用相似情节达到反讽的效果。在“三复”情节安排上,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访与二娄对杨执中的求访都是经历了三次,但后者显然滑稽可笑:第一次拜访时杨执中不在,看门老妪没有请二娄进门,第二次的拜访又不明原因地被老妪冷脸相待,直到第三次才在邹吉甫帮助下与杨执中相见。同样是“三复”的拜访情节,作者用戏剧性的笔墨讽刺了杨执中这位假名士的“呆”。可是,作者又写了他宁愿无钱买米也不愿卖掉自己心爱的手炉,文中有一段映衬杨执中形象的环境描写:“一庭月色,照满书窗,梅花一枝枝如画在上面相似。”作者在他的假名士之中又为其增加了一丝真性情。真与假的错综使反讽变得客观,而非“写好人完全是好,写坏人完全是坏”㉒。
四、结语
吴敬梓的一生只写了《儒林外史》一部小说,而这部将近四十万字的小说成为他最具有价值的作品。作者把相同的主题与意象迭用,如对娶亲主题和丧事主题、月亮意象的迭用,由此达成对比加深反讽效果。在同一季节里安排上相似的情节,二者在互渗之中达到讽刺目的。小说中的真与假相互错综,梦的虚假往往昭示着后启情节的真实,小说中的名士们也成为真与假的综合体。《儒林外史》充分显示了吴敬梓高超的反讽艺术,启发着人们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深切思考。
①⑦ (清)吴敬梓:《卧闲草堂评本儒林外史》,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1页,第78页。
②③⑰⑳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6页,第480页,第168页,第10页。
④㉑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28页,第27页。
⑤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⑥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⑱(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6页,第57页,第57页,第254页,第163页,第165页,第472页,第535页,第72页,第270页。
⑧ (清)文孚:《钦定六部处分则例》,图书集成印书局,第13卷。
⑲李荣新:《明清文学思潮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页。
㉒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8页。
作者:安忆涵,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小说。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