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然事件》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16-07-12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名作欣赏 2016年9期
关键词:伦理学希尔杰克

⊙黄 宁[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00]

《偶然事件》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黄宁[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广东湛江524000]

《偶然事件》是当代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杰克和布伦达这对普通美国夫妻一周的分离生活。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蕴含在该书中的伦理关系,并通过各种伦理现象探讨希尔兹的伦理观念和伦理责任。

卡罗尔·希尔兹 《偶然事件》 文学伦理学批评

一、引言

卡罗尔·希尔兹(CarolShields,1935—2003)是当代加拿大文坛一位极负盛名的女性作家,一生著作颇丰,有八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诗歌、传记和文学评论等,荣获过多项文学大奖,包括美国普利策小说奖、香橙奖、布克奖和加拿大的总督小说奖。希尔兹笔触细腻,擅长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善于以女性的敏感捕捉生活细节,刻画个中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此外,希尔兹的小说风格独特,文字淡定从容,波澜不惊,善于运用轻松平常的语气,缓缓讲述一个个平凡人物的喜怒哀乐,启发人们的思考,探讨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困境。

《偶然事件》是希尔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于1980年在加拿大出版发行,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小说结构巧妙,构思别具匠心:将封底也设计为封面,能从两头读起,英语称之为dos-à-dos,即“背靠背的书”。小说讲述了杰克和布伦达这对普通美国夫妻一周的分离生活。杰克是一个小有成就的中年历史学家,性格内向清高,敏感多虑,处世落落寡合,故事开始之际,他正在绞尽脑汁设法完成一部有关印第安人商贸史的著作,正在下笔踌躇之际,开朗能干的妻子布伦达独自一人远赴费城参加拼花艺术家大会,一生中第一次离开丈夫和儿女。平日主持家务的妻子走后,家中变得一团糟,接踵而来的意外使杰克焦头烂额,不知所措。而那边布伦达在费城却过得有声有色,所制作的拼花被获得好评和奖励,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同行,还邂逅了一位浪漫多情的冶金学家巴里。所幸最后布伦达从激情中清醒过来,回到了在芝加哥守候的丈夫的温暖怀抱,重新开始昔日的天伦之乐。小说以杰克和布伦达的相互思念和重新审视自我为主线,穿插进一周之内双方的各种日常生活细节。与希尔兹的前两部小说《小礼仪》和《盒子花园》相比,《偶然事件》的分拍汇合结构更具创新性,“突破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限制”(陈榕,2003:38)。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

希尔兹擅长描写平凡人的喜怒哀乐,通过他们的平常生活刻画出深刻丰富的人性,探讨他们放大了的感动和烦恼,揭示出现代人的困惑和迷惘,使人沉思回味其中所蕴含的各种人生真谛和道德教诲,这一点非常宝贵。《偶然事件》和《小礼仪》以及《盒子花园》的成功使希尔兹蜚声国际文坛,成为加拿大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国内外众多热爱希尔兹作品的学者们从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叙事艺术等视角对她的小说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但还没有从文学伦理学这个视角对希尔兹小说进行解读的研究成果。

聂珍钊教授在他提出的新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中曾经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不仅在于说明文学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特点或是作家创作文学的伦理学问题,而更在于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等关系的种种问题。”(聂珍钊,2004:20)李定清教授进一步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主要是从四种关系上来展开的。在人与社会关系上,以求真为切入点,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以求美为切入点,张扬了自然和谐的人伦理想;在人与他人关系上,以求善为切入点,真实地呈现善恶之间人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与伦理意义;在人与自我关系上,以求圣为切入点,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人由凡入圣的道德伦理欲求。”(李定清2006:44)为了更准确地诠释希尔兹作品中的道德教诲功能,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角度对《偶然事件》进行解读,研究小说中人物与自然、人物与社会、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并由此探讨希尔兹的伦理观点和伦理倾向。

三、《偶然事件》中的伦理学解读

《偶然事件》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芝加哥为故事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逐渐进入繁荣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最典型的是美国妇女的就业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增高,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成为生存必需,接受教育、拥有高学历的女性日益增多。特别是5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变化,社会劳动力不足,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走向社会成为主要劳动力。随着美国妇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她们对自我身份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较之以往有了更高的要求。《偶然事件》中布伦达的母亲埃尔莎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里一名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的积极女性。她是昔时在美国常常遭受歧视的波兰人后裔,一生从未真正结过婚,为了养家糊口,她不能像其他母亲那样呆在家里专职干家务,而必须出去工作。她勤劳质朴,开朗乐观。她不仅在商店卖男人短袜和内裤,还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她自制全家人的衣服,也靠帮别人缝制衣物让布伦达无忧无虑地完成了学业。布伦达是这部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她出身低微,年幼家境贫困,和母亲相依为命,在芝加哥一处动荡混乱、治安极差的地方长大,但她聪明过人,通晓事理,继承了母亲爽朗向上的精神,热爱生活,能发现不同的生活乐趣,结交了许多亲密的朋友。孩子渐渐长大之后,自己有了更多的空闲,她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制作拼花被,而且乐在其中,不但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作品还得到行家好评与奖励。此外,对布伦达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她的好邻居哈普·刘易斯的描写,也从侧面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女性的独立自主。哈普·刘易斯为人质朴,身材笨重魁梧,是一名热心的邻居。她不仅擅长烹饪美食,编织毛衣,还会装修房子,打得一手出色的桥牌,喜爱名家名著,管理着一支女童子军中队。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多处提到当时大环境下的女性新角色,如重要的报纸会刊登为促进经济繁荣做了杰出成就的女性相片,“因为时代在变”;杂志里谈到了卓有成就、热爱生活的妇女:有律师、乐团指挥家、战地记者等等;还有拼花被艺术家玛丽·奥利里博士,拥有诸多高等文凭,深谙拼花艺术以及历史学家哈丽雅特·波斯特,她在研究印第安人方面绝不逊色于男主人公杰克,虽然后者从事历史研究已经二十多年。

《偶然事件》以多处细致的时代场景描写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社会特征:女性对自己进行着不懈的追求,女性的新角色正在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和鼓励,经济独立使女性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女性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加自信,活跃在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女性越来越多。小说中通过真实再现女性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社会现实,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做了重要背景铺垫和说明,也使女主人公布伦达特立独行,有主见有想法又富有生活激情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明。

小说中还有很多地方对自然环境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或详细具体,或寥寥几笔,但都给人印象深刻,让人读完仿佛看到了杰克和布伦达一家父慈子孝、夫和妻柔的天伦之乐;同时也更加由衷地赞赏和佩服布伦达:她不但是独立自信,有经济成就的社会新女性,还是以家庭为重,疼爱丈夫、关心子女的善良传统女性。

在《偶然事件》中,希尔兹通过人物与社会、人物与自然、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冲突,展示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内容,表达了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在伦理道德面临现代化的挑战而陷于深刻危机的现代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更是人们应该大力颂扬的。发生在杰克和布伦达一家身上的动人故事告诉读者,父母和子女应该平等互爱,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经常调节关系才能保持家庭的健康发展。用普通人物的生活探讨人生的丰富哲理,追寻人生终极意义,提供宝贵的精神指引,这正是希尔兹作品的魅力所在。正如《多伦多星报》(Toronto Star)把这部小说评论为“一颗完美的小钻石”,《蒙特利尔公报》(The Montreal Gazette)也给予高度赞扬:“卡罗尔·希尔兹的写作充满敏锐性和洞察力。”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和评价希尔兹的作品,能让我们更深刻和全面地体验到她秉持的传统伦理观念和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教诲功能。

[1]陈榕.平凡者的奇迹——简评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2003(6):34-40.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5):16-24.

[3]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6(1):44,48-49.

[4][加拿大]卡罗尔·希尔兹.偶然事件[M].孙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作者:黄宁,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系2015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GD15WZ14);201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GDJG20142568)

猜你喜欢

伦理学希尔杰克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杰克和吉尔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变成什么好
爱心树(上)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捉月亮的网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被冤枉的小杰克
罗兰·希尔与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