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魏晋美学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2016-07-12温超阳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名作欣赏 2016年17期
关键词:玄学经学魏晋

⊙温超阳[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浅谈魏晋美学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温超阳[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纷争,战乱频繁,新旧思想不断碰撞,人们为了寻求内心的平和,形成了清淡出尘、超然洒脱的美学认知,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当时的文学思想和宗教思想中。

关键词:魏晋风度文学审美宗教

一、魏晋南北朝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至589年隋灭陈长达369年。与奴隶制度下的分封不同,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制度统治阶层首次迎来的大崩坏。在这崩坏又重组的过程中,一个新时代的产物——门阀开始站在了新的统治阶层的舞台上。

门阀制度是封建大地主在察举、征辟等举拔人才制度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产物。东汉末期,士族豪强发展壮大,曹丕称帝后实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强了统治地位。西晋时期,司马氏为推行政权,巩固统治,对士族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门阀制度由此形成。东晋建立后,士族与皇权共治,门阀制度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鼎盛。由此,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形态随之变异,新的美学思想开始迸发。

二、魏晋文学思想与美学认知

美的观念作为一种感知形态上的产物,它的传播必定与文学密不可分。事实上,时隔1500年以后,现代人仍能够察觉、欣赏、体验魏晋时代的整体美学观,正是借助了流传千年而不朽的文章。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便是最直观的说明,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展示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观,我们可以透过文章、诗歌来了解他们当时的心境。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即使上层贵族,也时常被卷入政治,名士也是朝不保夕。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这些当时第一流的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都是因门阀间的相互倾轧,统治阶级上层的残酷斗争而遭到杀戮,再加之疾病横行,人的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间。因此,文人的思想都超越了生死的表象,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一种是对于整个时代的哀叹,此类作品以王粲的《七哀诗》为代表:“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另一种则是看淡生死,并且在精神上超然洒脱,代表人物是阮籍与嵇康。但阮籍和嵇康二人又有所不同,阮籍是以狂放的姿态去蔑视这个时代,蔑视生死,在诗中尽量不带个人色彩;嵇康则注重抒写生死、离别等情怀,现实中又以超世的态度来看待生死,无忧无惧。于是,在千百年后,后人还畅想他在刑场上不缓不急,安坐如素地弹《广陵散》,那情景穿越时空,有一种悲壮安静的美感,直达心灵,这就是真实的魏晋风度的体现。

魏晋的思想发生大变化是在衣冠南渡之后,门阀士族偏安一隅,在较稳定舒适的环境里,“有自给自足不必求人的庄园经济,有世代沿袭不会变更的地位、政治特权,门阀士族们的心思、眼界、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学转向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从对外在生死的关注转移到对道理、对本身的探究上,一种新的学说——玄学产生并盛行。

玄学作为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是集中了两个学派思想的部分精华,尤其是在审美方面。对于后世而言,魏晋风度并不只是让人艳羡的外在形象,它还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审美观念,是一个时代在发展过程中,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却又不拘泥于那个时代的美学认知。玄学讲清谈,与两汉时期盛行的经学不同,玄学在思想方面,要比经学开阔许多。经学主要侧重于实际社会的研究,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实行,是经学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事件。在此之前,经学还包含着其他学说的思想,在此之后,经学只是单纯地作为儒家学派的学说存在了。对于统治阶级而言,这是有利的,但对于人的思想解放却有着束缚作用。鉴于此,也就不难理解李泽厚先生在编《美学三书·魏晋风度》时把人的解放作为第一节了。被压抑了西汉、东汉约四百年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在魏晋时期重新为人所知,带来了“思辨理性的纯哲学、抒情感性的纯文艺”。值得庆幸的是,玄学没有完全排斥经学学说,它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扩展。孔子主张“仁”,在传世之初就有着包容性、现实性。就后来占据中华思想的主流而言,道家和儒家二者缺一不可。

玄学在赏析人与事时,讲究“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世说新语》便是其集中体现,如:“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不讲究直接描写,而是以物喻人,以形写神,注重情感的体会,追求“气韵”和“风神”,体现了时代精神——魏晋风度。这种追求,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创作方面,还体现在艺术方面。“所谓文学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玄学思想,融入了整个时代的主流文学与主流艺术创作中。魏晋时期,线条艺术进一步发展变革,严正整肃的汉隶转变为飘逸飞扬、具有魏晋风度气息的行、草、楷,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不同于两汉时期石碑上的严肃风貌,而给人以神清气爽的感觉。

三、魏晋宗教思想与审美观念

宗教信仰是一种情感的迷狂,现实的苦难越重,信仰宗教的人越多。魏晋南北朝便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战乱频繁,这个时候,有着忍受苦难思想的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于统治阶级而言,它的思想有利于减弱下层百姓的反抗;于下层百姓而言,它既是对现实的无奈逃避,也是求得内心所愿的途径,把希望寄托到来世总比被现实的残酷打倒好得多。佛教发展之快,令人咋舌,以至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最终招致打压,如北周武帝灭佛。

虽然宗教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蒙骗性,但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就审美而言,佛家的“超脱”不同于道家的“逍遥”“无所待”,在解脱方面,佛家是以“坐禅”静思的方式来求得内心的永恒平静的;而道家,尤其庄子思想,讲究以动来求得身心的真正逍遥。在《逍遥游》中,作者试图借助鲲鹏的遨游姿态描绘逍遥的意境,庄子的这种思想,在魏晋时期开始和儒学结合,李泽厚认为道家和庄子提出了“人的自然化”的命题,它与“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强调的“自然的人化”恰好既对立又补充。在魏晋时期,儒、道、佛开始有了融合的趋势,这并不是指宗教的统一与消灭,而是儒、道、佛三方面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与相互发展。

早期的佛教思想是对现实悲惨世界的真实反映,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讲究佛之大,以佛的极大来衬托人的极其渺小,以恐怖引人来信仰。但是,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我们能够看见,在佛教越来越强调人的作用下,怒目而视的金刚渐渐减少,慈眉善目的菩萨增多。最初,佛教的雕像是不以改善人的处境、实现人的愿望而存在的,但是,慢慢地,佛教雕像承担起了实现人愿望的功能。佛的雕像也不再强调大,而是渐渐变小,最终成为现实中人的身体模本。

佛家讲究“静”,这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宗教思想,不以本身的绝对性和准确性为主导,具有包容性。虽然道教与佛教存在着对立,但是在政治上都不得不依附于皇权,依附皇权却不能把持皇权,即使是梁武帝这么笃信佛教的人,也只是把佛教作为国教,而不让其参与政事。说到底,宗教也只是统治者实现统治和求长生的工具罢了。朱光潜先生深受欧美美学影响,在其早期的文章中,对宗教持肯定的态度,他是把宗教作为人道德上的必要约束来看待的。时代在进步,美学思想观念当然也要进步,宗教只是审美的推动器,绝对不是必要条件。

魏晋时期著名的僧人不少,如支道林、慧远等,他们与当时门阀阶层的联系较为密切,魏晋风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与佛教联系密切的士子大部分都接受“禅趣”,在闲暇之时,离开尘世的喧嚣,寻求心灵的片刻安静及自我突破,而一入世俗,依旧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角色。佛教真正的思想是建立在“佛理”上的,这一点几乎没有士子关注。尽管如此,佛教在思想上的“形而上学”还是给文人们带来了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上的发展。

魏晋时代是一个大变动时代,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思想、美学观念,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对这一时期美学观的研究成为美学研究中的重要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袁行霈.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温超阳,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玄学经学魏晋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Contents and Abstracts
魏晋时期的“绘本”——《女史箴图》
平衡
经学与当代中国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