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与“往圣绝学”

2016-07-12廖可斌刘民红

名作欣赏 2016年17期
关键词:动心释迦牟尼红楼梦

⊙廖可斌 刘民红



《红楼梦》与“往圣绝学”

⊙廖可斌刘民红

摘要:张载等宋明理学家受禅宗启发对儒家学说进行重新解读,发现其中深藏着一门秘学,即往圣绝学。所谓往圣绝学,就是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内容,追求精神自由和灵魂安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以小说的形式生动而形象地演绎了往圣绝学,传承了往圣绝学,引导世人实践往圣绝学。

关键词:《红楼梦》往圣绝学宋明理学理学家禅宗佛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①宋代理学家张载发下宏愿要为往圣继绝学。自从张载发愿为往圣继绝学之后,许多仁人志士毕生致力于传承往圣绝学,清代曹雪芹便是其中的一个。那么,往圣绝学是什么?《红楼梦》与往圣绝学又有什么关系?这得从禅宗说起。

禅宗不是中国化的佛教,它是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中原本就存在的一个宗派。禅宗的宗旨是追求精神自由和灵魂安宁。这个宗旨是佛教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直接展示。禅宗传入中国后,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精神自由和灵魂安宁的宗旨始终没变。虽然禅师们的教授方法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诸如机锋、棒喝、体势之类的教授方法只起启发作用,无实质性内涵。六祖惠能没有改革禅宗,他所做的只是弘扬佛教的精神,扩大禅宗的影响,引导东土众生踏上探索精神自由、灵魂安宁的漫漫旅程。②牟宗三先生生前说:“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是不同,但不同的不是像日本人所说的有中国佛教,还有印度佛教。有什么两个佛教?只有一个佛教,不同的不是对列的不同,是发展的不同,是前后发展的不同,而且中国人的发展很合乎佛教的本义,把佛的精神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发挥得恰当。”③牟宗三先生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佛教。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由于不是印度的正宗(印度还是信婆罗门教),受印度本土风俗习惯的限制,并没有发展得很好。佛教是到中国之后才发展得很好的,它的精神是到中国之后才被发扬光大的。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基督教的发展也是如此。耶稣是犹太人,但犹太人就不相信基督教,是罗马世界的圣保罗把基督教从犹太那个历史社会限制中拖出来,使之世界化。基督教是依靠欧美人的弘扬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牟宗三先生又说:“佛教传到中国来,不同是前后发展的不同,是一个佛教一根而发。它可以从开始的阶段发展推进一步,达到圆满的境界,并没有违背佛教的精神。”④作为传承佛教精神的禅宗在印度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统共才传了二十八祖。自从菩提达摩东来,禅宗传入中国后,犹如久旱逢甘雨,一下子蓬勃发展起来,千枝万叶,蔚为壮观。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惠能,惠能之后宗派林立,名僧递出,徒众不计其数,法嗣一直延续到近代,且远播日本。可以说,佛教精神的博大精深是靠中国人的功劳才充分显示出来的,是中国人把佛教推向了世界,这足够证明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巨大的接力作用,同时也表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具有融入世界的必然性,也有主宰世界的可能性。

程颐曰:“只是一个不动心。释氏平生只学这个事,将这个做一件大事。”⑤朱熹道:“释氏先知死,只是学一个不动心。”⑥心不动,就能永远享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安宁,即心安。所谓成佛,并不是件神秘怪异的事情,就是获得心安。释迦牟尼虽然设立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但对如何获得心安,他没有告诉世人,故后人说,释迦悭,无物与人。⑦释迦牟尼为何不说呢?除了无须说和没法说外,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说。在佛经里面,释迦牟尼把自己说得神乎其神:从无量劫来,为兔王,为水牛王,为善慧仙人,如是造世历劫,今生降临净饭王家为悉达多太子,也是造历幻缘,以后还要继续历劫下去。对于他的这一神化了的生命历程以及诸种神异说法,很多人听了之后心存怀疑。例如迦叶就发问了:“如佛言曰,我已久度烦恼大海。若佛已度烦恼海者,何缘复共耶输陀罗生罗罗?以是因缘,当知如来未度烦恼诸结大海。唯愿如来说其因缘。”⑨意思是既然您说您是由神仙转世过来的,就应该没有凡人的七情六欲,那您怎么又娶耶输陀罗为妻?又生儿子罗罗?您不是也有情欲嘛,行房中事。您怎么解释这件事情呢?对凡人来说,结婚生子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但释迦牟尼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是凡人,于是他继续编故事,说道:“是菩萨摩诃萨所可示现如是无量神通变化,一切众生无能测量,汝今云何能知如来习近淫欲生罗罗?……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亦不毕竟取于涅。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迦叶,以是缘故,汝不应言罗罗者是佛之子。何以故?我于往昔无量劫中已离欲有。是故如来名曰常住无有变易。”⑩不但自己没有淫欲,而且此肉身也不是父母淫欲和合而生,既无妻也无子,一切都是法身随顺入世。佛祖这么说,谁也不知道真假,无法对证。然而,从唯物主义角度看,这种说法肯定是假的。释迦牟尼不肯说真实,是怕众生效法他的人生道路。

众所周知,释迦牟尼未出家之前的生活是极其奢华的。据佛典记载,净饭王为了阻止他出家,想用物欲享受束缚住他的心,于是为他娶了邻国公主、表妹耶输陀罗,还为他建造了豪华壮丽的寒、暑、温三时宫殿,让他在其中尽情享乐。一句话,释迦牟尼的享乐生活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后来释迦牟尼无情地抛弃娇妻美妾、荣华富贵、帝王爵位,毅然出家,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史书里说他见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现象,深感人生痛苦,于是剃度出家,寻访名师,修持学道,以求解脱人生的痛苦。佛经里则言他是顺世说法。例如《大般涅经》就这样说:“于阎浮提而复示现为王太子。众生皆见我为太子于五欲中欢娱受乐,然我已于无量劫中舍离如是五欲之乐,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如是相。”⑪连史家肯定的说法都否定掉了,自己本来就是神灵,今生所作所为都是命中注定好了的。这么一说,世人就没法效法了,人怎可效法神,惟有顺从神的教导。

《红楼梦》里有首“好了歌”,歌词写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⑫这首歌概括了世人的普遍心理,对荣华富贵,只有趋之若鹜,鲜有唯恐避之不及的,即使认识到“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示儿》)的道理,也难以割断名缰利锁。释迦牟尼到底是怎么做到抛弃荣华的?后世有许多人认为,佛祖之所以能够割断名缰利锁,是因为他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对这种富贵生活产生了厌倦,厌倦之后轻而易举就舍弃了。这种理解是不是正确,也无从得知。倘若从释迦牟尼真实生活谈起,他的确经历了一段繁华富贵的享乐生活,或许真的是厌倦了那种奢侈生活。因而,有些学道之人便欲效法佛祖的行为,放纵欲望。昭觉克勤禅师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五灯会元》载,昭觉克勤禅师也想效法释迦牟尼,过过富贵风流生活,结果却险些在欲望沟里丧了小命。五祖弘忍对他说:“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成佛是大丈夫事业,“夫学般若菩萨,须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⑬

古往今来,世人只有享尽荣华富贵想长生不老的,很少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因此,释迦牟尼根本不敢提及他的真实生活,更不敢告诉人们他出家的真正原因。后世的禅师也不许僧徒效法佛祖的生活,道:“你不见达摩西来少室山下,面壁九年。二祖至于立雪断臂,可谓受尽艰辛。然而达摩不曾措了一词,二祖不曾问着一句……山僧每着至说古圣做处,便觉无地容身,惭愧后人软弱,又况百味珍馐递相供养。道我四事具足,方可发心。只恐做手脚不迄,便此隔生隔世去也。”⑭释迦牟尼能在声色享乐中出淤泥而不染;《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却在声色享乐中送了性命,被埋在了淤泥里。若无佛祖的大智慧与大定力,山珍海味、子女玉帛,只怕成了催命的牛头马面。

如何做到不动心呢?虽然释迦牟尼什么都没有说,宋明理学家们却意外地从本土的儒家文化中找到了答案。《孟子·公孙丑》上篇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事,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非徒无益,而又害之。’”⑮

《孟子》这本书明确提到不动心这个问题,并对如何做到不动心进行了探讨。据书里文字记载,孟子四十岁就已经做到了不动心,他依靠培养胸中集义而形成的浩然之气使之心不动。孟子是学孔子的,他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⑯

《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事迹,没有直言孔子的行为指向就是追求不动心。陆九渊说:“《论语》中多有无头柄的说法,如‘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之类,不知所及,所守者何事;如‘学而时习之’,不知时习者何事。”⑰孔子所学所教者何事?“夫子之道,至孟子而一光……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⑱孟子传承孔子之教,把孔门秘学公布于众。宋明理学家们正是通过孟子发现孔门秘学的奥旨就是探讨不动心。朱熹说:“孔子曰:‘父一也,而取二名!’此是宛转取名之弊。学问只要心里见得分明,便从上面做去。如‘杀身成仁’,不是自家计较要成仁方死,只是见得此事生为不安,死为安,便自杀身。旁人见得,便说能成仁。此旁人之言,非我之心要如此。所谓‘经德不回,非以干禄;哭死而哀,非为生也。’若有一毫为人之心,便不是了。南轩云:‘为己之学,无所为而然。’是也。”⑲杀身成仁,照一般人理解,这是为他不是为己,体现了杀身者献身于仁的崇高精神,但朱熹却认为杀身者是为自己,为了心安才如此做的。在宋明理学家们的语境里,孔子生平的所作所为就是安心,追求灵魂的和平。

“心如何见得?接物时只要求个是。应得是,便是心得其正;应得不是,便是心失其正,所以要穷理。且如人唱喏,须至诚还他喏。人问何处来,须据实说某处来。即此便是应物之心,如何更要见此心?……夫子所以不大段说心,只说实事,便自无病。至孟子始说‘求放心’,然大概只要人不驰骛于外耳,其弊便有这般底出来,以此见圣人言语不可及。”⑳

孔子很少说心,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追求心安理得。“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尽人物之性,然后耳顺;与天地参,无意、必、固、我,然后范围天地之化,从心而不矩,老而安死,然后不梦周公。”㉑孔子一生求知践行只为安心,安然顺应天地运行规律,坦然接受贵贱寿夭命运。

“(孟子)他本只是答公孙丑‘不动心’,缠来缠去,说出许多‘养气’‘知言’‘集义’,其实只是个‘不动心’。人若能不动心,何事不可为?然其所谓‘不动心’,不在他求,只在自家知言集义,则此气自然发生于中。不是只行一两事合义,便谓可以掩袭于外而得之也。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看来这道理,须是刚硬,立得住脚,方能有所成。只观看孔子晚年方得个曾子,曾子得子思,子思得孟子,此诸圣贤都是如此刚果决烈,方能传得这个道理。若慈善柔弱底,终不济事……如今人多将颜子做个柔善底人看。殊不知颜子乃是大勇,反是他刚果得来细密,不发露。如个有大气力底人,都不使出,只是无人抵得他……”㉒

宋明理学家们认为,孟子如此,颜回、曾子、子思都是如此,他们宗法孔子,传承孔门之学,修身养性都以不动心为旨归,努力探索让心不动的方法。

程颐说:“孔子没,曾子之道日益光大。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孔子之道经曾子、子思、孟子三人努力光华日显,孟子后失传无闻,后世学者不复得以窥其堂奥。“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学者穿凿妄作,不知入德。先生杰然自立于千载之后,芟榛秽,开示本原,圣人之庭户晓然可入,学士大夫始知所向。”㉓孟子死后,旁门杂说盛行,孔门秘学湮没无闻。直到程颢等宋明理学家出现,这种局面才得到扭转,他们踵武圣人之迹,昌明圣人之学,力振孔子之道。程颐说:“德盛者,物不能扰而形不能病。形不能病,以物不能扰也。故善学者,临死生而色不变,疾痛惨切而心不动,由养之有素也,非一朝一夕之力也。”㉔儒学的主要内容是盛德,但盛德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心不动,即通过盛德获得心灵的安宁。王阳明一语概括道:“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㉕儒家学说的精髓就是心学。宋人王说得更为直接,他说:“予闻孔圣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闻释迦在灵山拈花,迦叶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付嘱摩诃迦叶。’二者用处不同,义则一也。由此观之,一贯之理,以心传心,千万载间,绵绵不绝。”㉖

儒学和佛学旨意相同。而跟佛经不同的是,儒家典籍直接记载了孔孟等儒家圣贤修身养性过程中的言行事迹和心得体会。宋明理学家们通过仔细阅读,爬梳剔抉,总结归纳出儒家圣贤修身养性的一些方法。“心之躁者,不热而烦,不寒而栗,无所恶而怒,无所悦而喜,无所取而起。君子莫大于正其气,欲正其气,莫若正其志。其志既正,则虽热不烦,虽寒不栗,无所怒,无所喜,无所取,去就犹是,生死犹是,夫是之谓不动心。”㉗此是不动心的精神状态及如何做到不动心。“不动心有二:有造道而不动者,有以义制心而不动者。此义也,此不义也,义吾所当取,不义吾所当舍,此以义制心者也……勇者所以敌彼者也,苟为造道而心不动焉,则所以敌物者,不赖勇而裕如矣。”此是不动心的类型及内涵。“孔子畏匡人,文王囚里,死生在前了,圣人元不动心,处之恬然。只看此,便是要见得道理分明,自然无此患。所以圣人教人致知、格物,考究一个道理。自此以上,诚意、正心皆相连上去也。”㉘此是让心不动的细则: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如此等等,这便是宋明理学家们所定义的“往圣绝学”,即“圣贤相传之心法”㉙。如果说禅宗是佛教精神的集中体现,往圣绝学则是儒教精神的具体演绎。往圣绝学的主旨跟禅宗的宗旨完全一致,即都以修心为主要内容,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安宁。

整部《红楼梦》就是写了一个让心不动的故事。青埂顽石本是不动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经过女娲一番锻炼,动了,“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但它注定还是要恢复到不动的状态,“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当空空道人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时,“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顽石已经复原为本来的不动状态,依旧是那块大石头。顽石下凡后变成了贾宝玉腔子里那颗骚动不安的心——“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小说最后写贾宝玉跟随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绝尘而去,顽石回归青埂峰,表明那颗曾经躁动不安的心获得安宁,恢复到不动状态。

《红楼梦》开篇写道:“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作者曹雪芹,除了《红楼梦》,并未留下多少其他的著述文字,他借“通灵”之说委婉表述自己的那番梦幻经历。《红楼梦》通篇写的是通灵宝玉由心动到心不动的过程,据此可知,曹雪芹的那段梦幻经历就是其心趋向不动的经历。曹雪芹为什么写作《红楼梦》?他在小说里说是欲将“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实际上曹雪芹是借小说传承往圣绝学,指示方向,介绍心法,引导世人走出烦恼和痛苦泥沼,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安宁。

古往今来,谁也无法逃避生、老、病、死,这是人类不得不直面的共同课题,人生因此显得不完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苦难与遗憾,烦恼和痛苦像小虫子一样时时啮咬着人们的心,恰如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对青埂顽石所说的:“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红楼梦》里写了那么多人,谁的人生是完美的?谁的人生没有烦恼和痛苦?探春说:“我们这样人家,外头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小姐何等快乐,殊不知我们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利害。”那如何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如何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安宁?古人在思考,今人也在思考。东土禅宗二祖慧可(神光)立雪断臂成为达摩弟子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请达摩为他安心,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㉚当代作家贾平凹在《废都》里借周敏写的一首诗道出了自己内心相同的苦闷:“我走遍东西,寻访了所有的人。我寻遍了每一个地方,可是到处不能安顿我的灵魂。”㉛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通过艰苦探索,终于找到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方法,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灵魂安宁,点亮了一盏灯,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人类可以通过努力超脱苦海。释迦牟尼虽然没告诉世人修心的具体方法,但他指示了正确方向:路在人的心里。儒家祖师孔子也在探索,最后跟释迦牟尼殊途同归,都发现路在人的心里。孔子虽然没有从理论上阐明如何做到不动心,但在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却渗透了自己修心的许多经验。

朱熹说:“‘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他合下也有许多义理,自家合下也有许多义理,他做得,自家也做得。”㉜圣贤也是人,他们做的事,寻常人也能做到,只是寻常人阅历浅,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做,所以要读圣贤书,因为圣贤的书就是教导人怎么去做的。“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子上与人看。”㉝圣贤著书原不是玩文字游戏,更不是为把读者套牢在文字迷宫里,而是他们经历得比常人多,写在书上给人看,教人怎么去做。曹雪芹显然继承了古代圣贤著书的良好传统,依据自己的经历敷衍出《红楼梦》这部小说,介绍经验,教导在烦恼苦海中上下沉浮的人们如何登岸自救。

心不动,不是老和尚端坐。佛眼禅师说:“佛法是个省力易会法门,人自辛苦。古人见了不奈何,向人道:‘你试一念静思看。’好言语。后人不明古人意,了去那里闭眉合眼,捺伏身心,堆堆地坐了等悟。好痴,好痴。”㉞心不动,是不受干扰,来去自由,无拘无束,同时能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曹雪芹在困境中写作《红楼梦》,表明修持不动心,不等于什么事情都不做,相反是干大事业。释迦牟尼不是通过端坐在寺庙里敲木鱼成佛的,他是在现实生活中历经千难万险才获得心灵的安宁;成佛后,他也不是整天窝在寺庙里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设教说法,普度众生,由此创立了千古不朽的伟业,为后世人文主义者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

孔孟周游列国,拯时救世,收徒讲学,传递光明火种。庄子也不是什么事情没做,他写出了《庄子》一书中的许多篇章,开创道家流派,建立了丰功伟绩。宋代理学家二程、朱熹、张载等人钻研典籍,著书立说,创立理学,对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些修持不动心的先贤们不但做事,而且是做大事,披荆斩棘,探索未来,为人类走向光明寻找出路,诚如《红楼梦》中的甄宝玉所言:“后来见过那些大人先生,尽都是显亲扬名的人;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也不致负了父亲师长养育教诲之恩……”而无数沉溺于孽海深情中的人整天竞相奔走,又都干些什么呢?小说《西游记》里有首诗说得好:“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第一回)这首诗歌高度概括了名利场中人的追求。对名利关心之人即使有本领有才华,但由于掌控不了腔子里的那颗如猿猴般难以驯服的心,往往做出害人害己的事情。例如贾雨村,算是个英豪人物,小说从甄家丫鬟娇杏角度对他作了这样一番描绘:“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得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贾雨村的确有抱负,中秋夜“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他也很有才华,与甄士隐饮酒赏月,口号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他也很勤奋进取,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就考中进士,升为知府。然而贾雨村又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初次做官,因有贪酷之弊,被朝廷革职,最后又因犯了婪索的案件,被递籍为民,最终腔子里的那颗名利之心害了自己。

小说开头写贾雨村想上京赶考,但没有盘缠路费。甄士隐赠送他银两,他才得以上京赶考,后来路遇出家为道的甄士隐在庙中遭遇火灾,他不但不前去解救,连回去看一眼也不肯。贾政受妹夫林如海之托,为贾雨村谋了一个金陵应天府的职位,贾雨村不但不感恩图报,还暗中使坏,致使贾府被抄——“他本沾过两府的好处,怕人说他回护一家,他便狠狠的踢了一脚。所以两府里才到底抄了。”贾雨村再次做官,审判薛蟠打死人一案,他本想报效朝廷,为老百姓主持正义,说:“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虑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可经门子一劝说——“老爷说的何尝不是,但只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他随即徇情枉法,胡乱断了此案,致使杀人犯薛蟠逍遥法外。

贾雨村是有抱负之士,渴望建功立业,但由于名利之心暗中作祟,导致一生碌碌无为,功业无成,而且由于名利之心不死,他的抱负走向了反动,不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而是为虎作伥,替统治者剥削老百姓。如贾雨村为讨好贾赦,坑害石呆子,连贾琏都看不过去,说道:“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平儿对他更是恨之入骨,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建功立业之人,若不修心立德,所谓的功业到头来不过是做帮闲、帮凶而已。

古人有三立:立行、立德、立言。立行需要心不动,心不动,不为外物所扰,才能意志坚定,执着自己的理想追求。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途中面临威逼利诱,但他始终不动摇,明知仁政主张推行不了,仍然不放弃,真正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立德,不是有意行善。“不得已,当为而为之,虽杀人皆义也;有心为之,虽善皆意也。正己而物正,大人也;正己而正物,犹不免有意之累也。有意为善,利之也,假之也;无意为善,性之也,由之也。有意为善,且为未尽,况有意于未善耶!仲尼绝四,自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㉟薛宝钗虽有停机之德,但她这个德就是有意为之那种,她正己也正贾宝玉,时常规劝贾宝玉走正路,考取功名。薛宝钗为德不是以德为目的,她是利用德,假借德,以实现其他目的。“我想你我既为夫妇,你便是我终身的倚靠,却不在情欲之私。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群,无关无系为赤子之心。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你既理屈词穷,我劝你从此把心收一收,好好的用用功。但能博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通过薛宝钗辩驳贾宝玉的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她劝贾宝玉改邪归正,无非就是盼望贾宝玉考中做官。贾宝玉一旦考中功名就可以保住她宝二奶奶及贾府的荣华富贵,让他们继续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贾宝玉毫不留情地指出薛宝钗的虚伪,说:“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又说:“尧舜不强巢许,武周不强夷齐。”“不强”是为正己而物正,“到那太初一步地位”是为穷理尽性,这才是真正的为德。贾宝玉不仅揭穿了世人有意为善的伪善,也否定了忠臣义士不得已的假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窝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通,即时拼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不得已的忠和孝也不是真德。张载说:“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故曰:‘易简之善配至德。’”㊱得天下之理是谓穷理,穷理则可尽性;尽性则位立天德。“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㊲性天德,命天理,则无意、必、固、我。林黛玉说:“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缠碍。”我是烦恼生成的根源。“天理一贯,则无意、必、固、我之凿。意、必、固、我,一物存焉,非诚也;四者尽去,则直养而无害矣。”㊳绝此四者,存天理,成至德。成德必须修心,使心不牵制于意、必、固、我,不被外物所动。薛宝钗之所以不能诚心向德,是因为其心拘泥在名利等外物上。

《红楼梦》中只有贾宝玉领悟到往圣德行的真正内涵,说道:“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如今才晓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说了,不曾提醒一个。”人不能跳出地球,不能逃离人群,即使躲到深山老林里,也依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谓“跳出这般尘网”,也就是跳出意、必、固、我的网络,使心无所羁绊,不为外物所动,是谓成德。

立言和立德密不可分。“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能使天下悦且通,则天下必归焉”㊴,“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㊵。修心至德,则达乎天理;存天理灭人欲,则物我一体,万物皆备于我,故我能通天下之志,合众人之心。众人心中皆存天理,“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乱着他”㊶。“儒教自开辟以来,二帝三王述天理,顺人心,治世教民,厚典庸礼之道,后世圣贤遂著书立言,以示后世。”㊷言天理,顺人心,合众人之心,故能感动人心。感动众人之心,则天下悦我之言。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瑕疵,岂复须人为。”(《文章》)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文学的本质》一文中也说:“文学不是某个人的独占的东西,也不是创作者的,而是神明的声音。”㊸陆游和泰戈尔都认为好文章是思索不得的,好似神明的声音,被诗人心灵巧妙捕获。《红楼梦》里写香菱作诗,反复思量出的两首诗都不好,倒是梦中得到的一首被众人赞赏不已。曹雪芹借香菱作诗的例子表达了同样的道理,即好文章不是思维所能思考到的,即如张载说言:“《易》谓‘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㊹洞悉神灵的秘密,聆听神明的声音,靠的不是智力而是德行。那如何盛德才能捕捉到神明的声音?张载又说:“妄去然后得所止,得所止然后得所养而进于大矣。无所感而起,妄也;感而通,诚也;计度而知,昏也;不思而得,素也。”㊺摒弃杂念,去妄达诚,便可不思而得。曹雪芹在小说中也提到了诚的重要性,他借贾宝玉之口说道:“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诚心’二字为主。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即来享的。”心诚为何能感格?张载说:“义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圣,动静合一存乎神,阴阳合一存乎道,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㊻又说:“至诚,天性也;不息,天命也。人能至诚则性尽而神可穷矣,不息则命行而化可知矣。”㊼至诚,则理穷性尽,合乎天道,通乎神明,故能知鬼神秘密,得造化神功。“无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圣位天德不可致知谓神。故神也者,圣而不可知……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尔。”㊽曹雪芹格外重视道德修养,小说第十九回写袭人规诫贾宝玉道:“……而且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立言必须先立德,无德之言荼毒人心,行而不远;有德之言感动人心,万代传诵。《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是因为它讲的是天理,合人心,所谓“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故能悦人心。《红楼梦》之所以难以研究,是因为它是曹雪芹通过盛德而聆听到的神明的声音,思维无法思量得到,也无法用思维分析得了,故唯有德盛者能解其中味。

综上所述,张载等宋明理学家受禅宗启发对儒家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发现其中深藏着一门秘学,即往圣绝学。所谓往圣绝学,就是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内容,追求精神自由和灵魂安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以小说的形式生动而形象地演绎往圣绝学,传承往圣绝学,引导世人实践往圣绝学。

①㉑㉟㊱㊲㊳㊴㊵㊹㊺㊻㊼㊽(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96页,第40页,第28页,第32页,第22页,第28页,第23页,第34页,第17页,第28页,第20页,第63页,第17页。

②禅宗不是中国化的佛教,而是佛教中一直就存在着的一个宗派。达摩东来,禅宗传入中国,六祖惠能并没有改革禅宗,他跟迦叶和达摩一样,所作所为只是指示方向,引导更多的人踏上探索精神自由、灵魂安宁的漫漫旅程。详细内容可参见成长春教授和他的学生刘民红联名发表的两篇论文《论佛教的真假两个世界》,《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12月第11卷增刊,第113—116页;《禅宗:追求精神自由与灵魂安宁的一贯之道》,《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9月第5期,第35—39页。笔者赞同这一全新的观点,并引用牟宗三先生的观点作辅证。

③④牟宗三、卢雪昆录音整理:《四因说演讲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第109页。

⑤㉓㉔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第387页,第378页。

⑥⑲⑳㉒㉘㉙㉜㉝㊷(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全八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24页,第93页,第2936页,第1244页,第2849页,第2870页,第2889页,第161页,第2993页。

⑦⑬⑭㉖㉚(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全三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6页,第394页,第884—885页,第2页,第44页。

⑧释迦牟尼没有告诉世人他成佛的秘密,一是因为无须说,二是因为没法说。无须说是指释迦牟尼的生活和人生道路无法重复,即使生活环境相同,人生结局也可能迥异,他的经验对别人并不适用,无须说自己成佛的经历。没法说是指释迦牟尼的人生道路属于探索者道路,既是探索,就意味着没目标,没方向,没轨道,摸索着向前走,在迷茫、困惑、痛苦中不停挣扎,不停寻找出路,不经意间醍醐灌顶,一下子通了,找到了出路。这是个自然的过程、无为的过程。详细内容可参见成长春教授和他的学生刘民红联名发表的两篇论文《论佛教的真假两个世界》,《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12月第11卷增刊,第113—116页;《禅宗:追求精神自由与灵魂安宁的一贯之道》,《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9月第5期,第35—39页。笔者赞同以上的观点,他人已经论述详备,这里无须赘述。

⑫文中有关《红楼梦》的引文均出自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受篇幅字数限制,余下引文不再标明出处、回数、页数)

⑮⑯金良年撰:《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8页,第59页。

⑰⑱㉕(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5页,第397—398页,第537页。

㉗㊶(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1页,第42页。

㉛贾平凹:《废都》,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283页。

㊸倪培耕等译:《泰戈尔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作者:廖可斌,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刘民红,文学硕士,编辑。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动心释迦牟尼红楼梦
九千七等
“心动”与“动心”
“心动”与“动心”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人生只在呼吸之间
相见欢
别样解读《红楼梦》
面对辱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