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神生命的旅程——中国古典砖石雕刻艺术的美学内涵释读
2016-07-12汪艳荣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437000
⊙汪艳荣[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7000]
一种精神生命的旅程——中国古典砖石雕刻艺术的美学内涵释读
⊙汪艳荣[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437000]
摘要:在传统文化笼罩下的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日渐进入中国人叙事生活中的“砖石雕刻艺术”表现出更加民族化的角色期望和时代召唤。作为主体性的工艺美术品类成为中国人心中向外人叙事和讲述个体超越物质世界的策略与诉求,它逐渐上升为一种民族内在的主体性话语,将得天独厚的砖石雕刻历史影像镌刻在砖与石这两种现实的文化承载体上,向世人诉说着砖石雕刻艺术的材料美、构成美、题材美,从而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文气息特性。
关键词:中国砖石雕刻艺术美学文化神韵内涵
一、引言
建筑是砖石雕刻的物质与精神价值的载体,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文化辐射源,将古人提出的“气韵生动”“得意忘象”“境外之境”等富有强大哲学精神思想的概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空间中,一方面,建筑砖石雕刻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精神思想性,它通过不同类型的题材运用雕刻手法深深地镂刻在世俗生活里;另一方面,它所呈现的社会人生百态的叙述模式多元化地塑造了情感复杂的古代中国。我国古代建筑砖石雕刻文化由于受到古代传统哲学体系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雕刻和题材手法上都显现出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民族个性特征和审美意蕴,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古典建筑中的砖石雕刻源于中国哲学和美学旨意并崇尚意境、神韵以及对生命的超验性把握,把自然的特性融入到砖石雕刻中,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美学特色。在砖与石这两种材料的生存世界里,工匠充分利用建筑的艺术塑造语言(形象、颜色、质地、比例与尺度、空间构建等)来体现古代中国建筑雕刻文化和稚拙画本的涵容量,从而使得整体形象和精神在视觉上能够达到意境美的效果。
二、生命开始之旅:中国古典砖石雕刻艺术的溯源
中国哲学与传统砖石雕刻艺术有着很深的溯源,哲学作为我们人类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它的影子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们大家的思想。中国传统砖石雕刻艺术将民俗、生态、祭祀、风水等在建筑生活中出现的语境也复呈在被寄予工匠文化心理和生理命运的空间里,从原始社会的洞穴到明清时期的皇城建筑装饰上都无时不体现着中国古人在努力开掘自己生命世界中的某种精神体悟。中国人将建筑和自然环境提高到社会政治和国家治乱的高度来认识,人们并且相信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春夏秋冬都是人格化的神而赐予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文子·上礼》中记载:“老子曰:衰世之主……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积壤而丘处,掘地而井饮,浚川而为池,筑城而为固,拘兽以为畜,则阴阳缪戾,四时失序,雷霆毁折,雹霜为害,万物焦夭。”无论宇宙观还是哲学观,中国古人更加将这种哲学意念化作为对于自身的辉煌,用砖石雕刻艺术作为永恒的纪念和提醒。如位于安徽省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坊,整个刺史坊饰雕刻花盘,蕴含着主人公对过去的眷顾和对前程的乐观心态,在坊下面有两只被栩栩如生地雕刻着倒立狮形依柱石,有云纹、植物纹饰、回纹等装饰题材。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是中国古代砖石导雕刻艺术的最重视的哲学观念,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有心理视角、语言形式、审美个性的叙事权限。它囊括了象征、数字、祭祀、造型、形制、礼制等较为朴素的古代哲学观。“天圆地方”表述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也是就是将天地作为中国人精神观价值体系中的表征符号来使用。在古代中国,对于天和地的民族性崇拜是起源于原始社会先人对于神秘自然中不可理解的现象存在某种敬畏和感恩,他们认为,自然世界是决定一切生活物质条件和精神境界的主宰,他们的这种敬畏和感激之情是古代中国民俗祭祀礼仪中一个重要的情感积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它凝聚了古代工匠个体的精神世界。如北京北海琼华岛“仙人承露”的石雕,整个石雕承放在一个方形的平台之上,中间有一个柱子,上面雕刻着了游云于天地之间的龙。在龙的四周有很多云纹作为装饰,整个纹饰栩栩如生,在柱子上面圆雕站立一位双手托盘、高举过头的道家仙人。
三、中国古典砖石雕刻的文化与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砖石装饰艺术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显示出对现实生活的具体认可和审美体验,它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哲学论理以及长期积淀凝练而成的民族心理、民风民俗,及由此而形成的审美取向、审美经验、审美形态”①。
(一)探寻民俗生活下的宗教审美性
在我国古代,宗教已经成为统治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的一种利器,然后也带给砖石雕刻以新的想象审美性。在佛教传入古代中国之前,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东汉明帝期间佛教传入中国,宗教通过塑造一系列受苦受难的形象并运用“受苦受难图景”模式来营造人们对于复杂现实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崭新的雕刻视角的生成,希望得到神灵化的诸神庇佑。在中国砖石雕刻艺术中,宗教将“一神”作为现实生活边缘化的生活物镜的道德情感理想,它既不会停留在这种主观表达的浅层,又不会将宇宙观念下的对生命体悟的意义抛弃,而是用中国人自己的雕刻方式注入到现实的物质载体中。如山西临县农村建筑上墙墀头,详细地雕刻着一个麒麟送子图,上面用莲花式样装饰,在墙的周围有一些莲花与火焰纹。当然,古时候的中国将宗教形象赋予一定的某种象征功能,去倾听人世间世俗生活欲念下的灵魂呼叫,去彰显古代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
(二)砖石雕刻艺术的题材的丰富性
作为一个独特形式的艺术类型,中国砖石雕刻艺术的民俗经验、主体生长以及形象的选择都熔铸了工匠们的独特个性和心理色彩,在中国古典的不同社会时期的文化氛围中,不同的地域文化与历史的影响,从题材与内容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表现手段和视觉震撼效果。中国古典砖石雕刻广泛采用大量的象征的表现技法,不断地出现在建筑本题中,使被雕刻的建筑得以体现封建传统文化与等级制度的实际效用。
在古代中国的砖石雕刻艺术的复合成像结构中,题材的运用是工匠开掘自己的艺术世界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也是中国砖石雕刻艺术具有情感和生命形式的最主要的凸显体。在古代中国,雕刻题材有动物纹饰(龙、凤、麒麟、蝙蝠、鹿、狮等)、植物纹饰(梅、兰、竹、菊、莲花、海棠等)、几何纹样、器物纹饰(蕉叶、元宝、灵芝、珠等)、吉祥图案、佛八宝(法论、法螺、华盖、金鱼、盘长等)。这些题材大多采用象征型艺术手法,借用某种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来比喻主人的某种精神和道德世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渴望幸福、美满、吉祥、富贵的生活愿望,世俗化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契合了大多数阶层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挚爱和对未来憧憬的内在精神需求而渐趋预定俗成”②。如湖南长沙麓山寺山门的阿育王塔狮子柱头装饰,整体以面朝八方并背对背的四只狮子为主要表现主体,这个造型是以宗教装饰为主要表达视觉要义,在佛教中狮子是一种高贵尊严的“灵兽”的符号象征体,汉章帝时期,狮子由安息国和月氏国传入中国,在以后的历朝历代的砖石雕像中,都把狮子这种造型作为威严和吉祥的动物去表现。
(三)走向民俗生活的审美性
民俗文化是来自民间并又流传民间,充满着乡土气息并且流露出一种既没有表达权力要求又没有那么深的文化修养和气质,民俗文化用自己直白的语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去表达显现的、稚拙的美好事物。民俗文化是相对于官文化存在的,它“突破了制度规范习俗约定、地域界限的特定的装饰语义的表达,反映了民族传统的深层文化积淀”③。
民俗文化是中国砖石雕刻艺术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来源,把传统世界中的宗法、等级、家族、崇拜等词汇融入到了这种艺术再现过程中,使得工匠可以运用不同的题材和形象去表现对祖先和家族崇拜的画面,这种表现具有一种教育功能,其主要的价值取向是立足于展现个体和彰显家族的人文精神逻辑过程,“这不但是建筑装饰艺术物化形式的反映,而且也是社会群体的精神意念与理想教化的真实写照,充分凸显了传统人文精神的哲学意境,使中国古典建筑砖石雕刻艺术有着无穷的审美文化内涵”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砖石雕刻艺术是建构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展现中国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审美趣味和处世哲学的一面镜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仅以砖与石这两种载体呈现给我们美丽的人文中国,也是我们找寻艺术生命和精神世界存在的重要资源,对它的研究与认识可以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历史,更好地来继承传统的建筑雕刻中的审美特色,为理解建筑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提供了强大的艺术平台。
①②齐学君、王宝东:《中国传统建筑梁、柱装饰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第164页。
③李永轮:《解析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案的内涵——以山西韩城党家村为例》,《艺术与设计》2008年第8期,第88-90页。
④刘程:《论中国古典建筑砖石雕刻的审美文化内涵》,《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第132-136页。
参考文献:
[1]柳肃.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楼庆西.中国古代建筑砖石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汪艳荣,硕士,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美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