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赏析
2016-07-12蔡迎霜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蔡迎霜[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97]
接受美学视域下《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赏析
⊙蔡迎霜[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摘要:接受美学理论关注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在文本鉴赏中的作用及接受者的需求因素,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在文化、语言风格及人物形象塑造层面对《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关注原作中的“空白”和“未定性”,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
关键词:接受美学《傲慢与偏见》文学翻译
一、引言
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它使用的是文学语言,力求在语言风格和意义层面追求最大程度的忠实、传达原作的神韵,从而使目标语读者获得美的感受。《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文学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吸引着无数“简迷”们前来“寻宝”的同时,其作品的译介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许钧在《重复·超越——名著复译现象剖析》一文中认为,“如果初译可以拓展一部文学作品流传的空间的话,那么复译可以延伸一部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在一定的标准下对经典文学作品复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有助于为后续译者提供借鉴,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转变了传统的翻译观,为文学翻译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文章选取《傲慢与偏见》张经浩译本及孙致礼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译例,从接受美学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究其美学价值,揭示接受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是西方美学中最新崛起的美学流派,由姚斯和伊泽尔为首的五位文学评论家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大学创始。他们反对将文学作品作为唯一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文学理论”,关注读者在文本意义最终实现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再只是关注于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是读者中心论范式的一种理论观点。由此可见,接受美学还十分重视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教育,认为培养读者的知解力和想象力尤为重要,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了,才能促使作者创造出更好的文学文本。
在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点”(blanks)、“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等。文本在创作完成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未定性”和“空白点”,即文本具有不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感觉和知觉经验填补这种“空白点”,从而使文学作品最终实现。“期待视野”的概念最早由姚斯提出,指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文学翻译中,为了使译者和读者的“视域融合”,译者需要对原作的语言风格、文化意象等方面进行再处理,一方面努力做到对原文的忠实,一方面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视角。
以下笔者将从文本的“未定性”及读者的期待视野角度赏析《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
三、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为例
《傲慢与偏见》作为简·奥斯丁的力作,在国内的译介一直为研究热点,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孙致礼和张经浩的译本。本文试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两译者在语言风格、文化方面的翻译策略,对比分析译文的美学效果及读者接受程度的迥异。
1.对原作“空白点”的填充
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对原作中的“空白点”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其目的是让译文为译入语文化中的读者所接受,感受原作的精神及行文中的微妙之处。例(1):
Sir William and Lady Lucas are determined to go, merely on that account, for in general, you know, they visitno newcomers.Indeed you mustgo,for itwillbe impossible for US to visithim ifyou do not.
孙致礼译:威廉爵士夫妇打定主意要去,还不就是为了这个缘故,因为你知道,他们通常是不去拜访新搬来的邻居的。你真应该去一次,要不然,我们母女就没法去见他了。(注:按英国当时的习俗,拜访新迁来的邻居,先得由家中男主人登门拜访后,女眷才可以去走访。)
张经浩译:你是知道的,新搬来的人一般的他们都不登门。说正经话,你非去不可,你不去我们母女没法上他的门。
小镇搬来了一位有钱的新邻居,班内特夫人急切地催促丈夫去拜访,并声称他不去母女们都去不成。此处涉及一个社会礼节的问题,在当时的英国,只有在家中的男主人拜访过新邻居后,女眷才有权去走访,这对原文作者和读者而言属于共享信息,无需做太多解释。对目标语读者而言,此类信息属于文化的“空白点”,尽管他们努力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对等,却无法理解文本的意义。鉴于此,译者有义务填补这种“空白点”和“未定性”,使译文为目标读者所接受。比较而言,孙致礼采取加注的方法对这一社会礼节进行补充说明,赋予译文以同样的交际效果。而张经浩并未解释,给读者造成了困惑。例(2):
Mr. Bennet, in equal silence, was enjoying the scene.
孙致礼译:贝内特先生同样沉默不语,站在那里看热闹。
张经浩译:贝内特先生同样默默无言,冷眼旁观着。
上面说的是,贝内特先生一家去尼日斐花园参加舞会。舞会结束后,柯林斯和贝内特太太轮番出洋相,不受待见。作为一家之主的贝内特先生,非但不觉得羞耻,反而也在津津有味地“enjoying the scene”。这里充分显示了奥斯丁的讽刺幽默在人物刻画上的高深造诣。贝内特先生玩世不恭,鄙视自己的妻子并时常陷于自我陶醉之中。面对家人出丑,他竟跟众人一样,沉默不言,一心看热闹。孙致礼注重了其性格背景,“看热闹”准确凸显了原作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张经浩译本中“冷眼旁观”更多的是表现贝内特先生的冷漠、无所谓的态度,不符合人物原本的性格,未能很好地填补文本理解上的空白。两个译本之间差异的产生是基于接受理论中“不同的译者运用各自的想象力赋予未定文本不同含义,同时以不同内容填补意义空白”。
2.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照
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概念或者意向,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风格和内容的欣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例(3):
Notyet,however,in spite ofherdisappointmentin her husband, did Mrs. Bennet give up the point. She talked to Elizabeth again and again; coaxed and threatened herby turns.She endeavored to secure Jane in her interest; but Jane, with all possible mildness, declined interfering.
孙致礼译:贝内特太太尽管在丈夫那里碰了壁,但是并没有善罢甘休。她一次又一次跟伊丽莎白唠叨,忽而哄骗,忽而威胁。她想尽办法拉简帮腔,可是简不肯多嘴,极其委婉地推辞了。
张经浩译:贝内特太太尽管对丈夫已经失望,却还不打退堂鼓。她在伊丽莎白那里费劲了口舌,又哄又威胁,软硬兼施。她想拉简给她帮忙,可惜事事顺从的简这次却不愿过问。
这里说的是,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母亲心有不甘,千方百计地劝说她,希望她能重新考虑。在语言层面上,两译本都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实现了意义的对等。小说一开篇就介绍了贝内特夫人是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正是带着这种“期待”去寻找言语交际中对的笑点。因此在动词的翻译上,孙致礼通过“唠叨、哄骗、威胁、帮腔”等形象化的动态形象翻译,体现了原文强烈的喜剧风格,满足了读者对人物的“期待”。张经浩所译人物的语气比较平淡,人物形象的再现上不够形象,在审美体验上稍逊一筹。
四、结语
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对《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进行了赏析。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译者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原作中的“空白点”和“未定性”的处理方式也存在异同。同时,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带着特定的“期待视野”进入文本,这就要求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水平,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和译文很好地融合,实现译文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张经浩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3]许钧.重复·超越·名著复译现象剖析[J].中国翻译,1994(3).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6]张锦兰.接受美学与复译[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作者:蔡迎霜,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