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瓶梅》主题研究综述

2016-07-12赵佳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名作欣赏 2016年3期
关键词:西门庆金瓶梅主旨

⊙赵佳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金瓶梅》主题研究综述

⊙赵佳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本文以80年代以来《金瓶梅》主题相关研究著作及论文为基础,从内容指向、文本内容、作者意图、文本及作者思想这四个角度探讨其“曲尽人间丑态”“指斥时事”“寄意于时俗”的思想,梳理其中重要的主题观点及思想研究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主题指斥时事思想研究

被称为中国“第一奇书”的《金瓶梅》自16世纪末问世以来大家对它主题的评价就已经截然不同,褒者如袁宏道称它“云霞满纸,胜于梅生《七发》多矣”,谢肇谓之“稗官之上乘,炉锤之妙手”;贬者如沈德浮谓之“诲淫”“坏人心术”“丧心败德”。80年代以后,《金瓶梅》的主旨出现了多种说法,各种观点有交叉重复现象,划分标准主要参照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之《明代文学研究》。关于《金瓶梅》的主题,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一、从内容指向上探讨:“指斥时事”

1.影射说此说认为《金瓶梅》有政治上的寓意或影射,是一部假托宋朝、实写明事的长篇小说,书中是真实可信的现实生活中活动着的活生生的人物,以此影射某种历史史实。此观点与古之“指斥时事”“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有所刺”等相吻合。

最早倡此说者是台湾的魏子云,他在《〈金瓶梅〉的问世与演变》一文中提出《金瓶梅》有政治上的隐喻,“是一部讽喻明神宗宠幸郑贵妃而贪财好货又淫欲无度的小说,深喻谏诤之意”。其他如黄霖《〈金瓶梅词话〉的政治性》、武月梅《谈〈金瓶梅〉的思想意义》《〈金瓶梅词话〉的主旨及其表达的特殊方式》都持此观点。

《金瓶梅》借宋喻明的政治性意义有其合理性,但将其具体指为某一位皇帝之事,其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如黄强《从王东洲墓志铭看〈金瓶梅〉反映的正德朝史实》通过分析、考证、归纳,得出《金瓶梅》反映的是明武宗正德朝的结论,是对明武宗朱厚照的影射。但其历史确凿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影射说持反驳意见,如:郑培凯的《酒色财气与〈金瓶梅词话〉的开头——兼论金瓶梅的“索引派”》认为:开头所引刘邦、项羽故事作为入话,以及正文前的酒色财气《四贪词》都反映了作者继承通俗文学的传统,借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劝谕世人不要重蹈书中人物覆辙。开头并无隐秘奥义,无政治影射意图,更不是针对万历皇帝所写的讽喻政论。

2.暴露说持此说者认为《金瓶梅》一书通过对官僚、商人等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势力的腐败。支冲、黄霖、张锦池等学者都持此观点,所见相关文章约有九篇。其中,较系统地阐述“暴露说”的是黄霖的《我国暴露文学的杰构〈金瓶梅〉》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我国的文学史上,《金瓶梅词话》的最大特色就是“暴露”:暴露的广度涉及朝廷、奴婢、士林、市井、政治、经济、人心、道德,“骂尽诸色”;并且把聚光灯对准了皇帝,以同情的笔触表现被统治、被压迫人民的苦难与反抗,敢于面对现实中尖锐的政治问题,体现了暴露的深度。

当然,也有学者对暴露说持反对意见,认为此说不足以概括《金瓶梅》的全部思想价值。原因是在对古代作家作品的评价中,把一部作品说成是“对封建统治腐朽与罪恶的暴露”只是一个最低的认可条件,和这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不符。如周永祥《〈金瓶梅〉创作主旨探》认为,“暴露说”固然正确地说明了作品在客观上显示的社会认识价值,然而却忽视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方面的内容。

二、从文本内容上探讨:“曲尽人间丑态”

1.新兴商人悲剧说80年代以后,出现了西门庆是“16世纪中叶我国封建社会末世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新兴商人”“早期资本者的雏形”等观点。此说存在较多争论,针对西门庆是新型商人的观点,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他是封建商人。

卢兴基在《论〈金瓶梅〉——16世纪一个商人的悲剧》一文中最早提出此说,认为《金瓶梅》表现了一个新兴商人的悲剧。西门庆“是16世纪中叶我国封建末世、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新兴商人”,认为西门庆是“一个雄心兼有兽性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在我国的封建末世出现的人物典型,具有巨大的历史破坏性。如果中国的历史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向正常运转,他们就将是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掘墓人”。卢兴基在文中明确地提出作品的主题不在于暴露封建黑暗,而在于通过这个新兴商人及其家庭的兴衰,他的广泛的社会网络和私生活,以及他如何暴发致富,又是如何纵欲身亡的历史,表现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动。

此外,朱俊亭《论〈金瓶梅〉悲剧的社会意义》、曹炳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封建商人的典型——〈金瓶梅〉西门庆形象新论》等也探讨了西门庆作为新型商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杨清莲《金瓶梅:一个特权商人的恶性膨胀史——与新兴商人悲剧说商榷》、罗德荣《〈金瓶梅〉——封建末世的写实长卷》等的观点与新型商人悲剧说形成论争趋势,认为西门庆不是新兴商人,而是特权商人,与历代奸臣、贪官污吏类似,只会阻碍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

2.为市民写照说此观点认为《金瓶梅》通过对新型市民阶层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倡此说者主要有张进德的《〈金瓶梅〉借径〈水浒传〉的文化渊源》,此文认为作者借径于《水浒传》,是因为《金瓶梅》要表现市民社会,就必须为自己的故事选定恰当的人物来做主角。

3.社会风俗史说此说着眼于晚明社会的思潮、文化,认为《金瓶梅》从政治、经济、世态人情等多方面展现了晚明社会风俗,是一部伟大的世情书,具有历史、文化、民俗意义。持此观点者主要有于承武、李时人、刘孝严等人,相关文章约有八篇。

4.人性欲望主题张兵在1988年11月于扬州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他认为《金瓶梅》是一部集中表现人生欲望的书,《金瓶梅词话序》即是小说表现人生欲望的一篇宣言书。

赞成此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看到了《金瓶梅》对人,以及人性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是《金瓶梅》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金瓶梅》展现了人性的觉醒、扭曲,这是其主调。其他主题都可以置于此主题之下,持此观点的学者如肖扬碚《人类自我反观的一面镜子——〈金瓶梅〉文学主题的开拓性价值》认为《金瓶梅》以其真实而细致的笔触、直面人生的勇气,多层次、多角度地透视出了人类的本性、人性的弱点以及由这种弱点而产生的人性异化的种种状况。

三、从作者意图探讨:“寄意于时俗”

1.劝械说此说认为《金瓶梅》的主旨是劝善惩恶,警示世人以不要贪恋酒色财气之欲,论者多从开篇四贪词及西门庆发迹变泰、纵欲身亡的人生入手,指出其教化性、警世性。

涉及此观点的文章较多,如周永祥的《〈金瓶梅〉〈金瓶梅〉创作主旨探》认为“《金》是以儒家的伦理教化为内容,以佛教关于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的观念描写市井生活,以达到劝诫世人的目的。劝诫是该书的主旨”。郑培凯《酒色财气与〈金瓶梅词话〉开头——兼评金瓶梅研究的“索引派”》、魏崇新《〈金瓶梅〉的宗教意识与深层结构》等文章都明确指出《金》的劝诫、警世之旨。

2.愤世脱俗说刘辉在《金瓶梅研究十年》中指出“在我看来,《金瓶梅》的创作主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愤世嫉俗。作品通过西门庆一生的发迹变泰、兴衰荣枯,揭示了处于封建主义制度末世的明代社会的真实内幕,上自权臣、酷吏,下至蔑片、地痞,形形诸色,无恶不作。作者直面现实人生,有暴露,有抨击,然而他的态度又是清醒和冷峻的。《金瓶梅》形象真实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趋势,这正是其不可磨灭的思想价值所在。”

四、从文本及作者思想方面探讨

主题矛盾说此观点指出《金》的内容表现与作者思想主旨形成二元对立,一方面作者用现实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对财色的贪婪;另一方面作者在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下,使《金》又带有规诫、说教的性质。如刘绍智《〈金瓶梅〉作者的心态》、陈维昭《酒色财气与安身立命——〈金瓶梅〉的文化情结》、王彪《无所指归的文化悲凉——论〈金瓶梅〉的思想矛盾及主题的终极指向》等文章,指出《金瓶梅》中表现出对恶的认知和对恶的反拨的对立、理性评价和形象体系的对立,需求与价值之间的两难,世俗价值观念与宗法传统道德观念的特殊浑融,以“理”制“欲”与扬“欲”抗“理”两种倾向的矛盾,作者一方面批判作品中人物的贪欲;另一方面又对情色描写极详尽之能事,这使得作品思想解放与思想守旧并存、暴露现实与逃避现实相结合。

除上述主题说外,近年来《金瓶梅》主题出现更加多元化的结论,如:死亡主题、忧患意识等。

纵观近年来涉及《金瓶梅》主题研究的论文,论者从人性欲望主题方面探究得较多,其他各主题说分布较均匀。诸种主题说之间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叉、互为支撑。从论文看,出现不同主题说的原因是研究者着眼点不同,正如贺根民在《〈金瓶梅〉评点题旨论》一文中指出:“市井风貌是小说题旨的外在表现,劝惩之旨突出小说文本的功能效应,泄愤说则为文本最为内在的体制指向。”

参考文献:

[1]卢兴基.论金瓶梅——16世纪一个商人的悲剧[J].中国社会科学,1987(3).

[2]陈西川.描写世情尽为情伪——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内容[J].作家,2012(4).

作者:赵佳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西门庆金瓶梅主旨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主旨演讲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西门庆亦曾萌萌哒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办手抄报
西门庆的“邂逅”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