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山大红袍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

2016-07-11温善文

市场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未来发展发展现状互联网

【摘要】武夷山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武夷山茶叶产业主要销售商品。文章从生产情况、产业模式、经营状况、市场需求等方面,研究武夷山大红袍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武夷山大红袍产业的经营障碍,从企业、茶农、政府等关系,在成本、质量以及政府推广方面,研究大红袍产业的未来发展,着重强调其“互联网+”线上线下齐发展模式的推广。

【关键词】武夷山大红袍;发展现状;经营障碍;未来发展;互联网+

福建武夷山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母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第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因此被誉为“茶中之王”闻名海内外。

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以及政府的支持,推动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的投资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销售经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茶产业本身独特的工艺,带来的成本问题,以及产品过度包装问题。近年“互联网+”是未来企业的潮流,电子商务已经在各个产业发展起来,武夷山大红袍行业却在初期遇到较大的障碍,发展缓慢。近年,特别是2016年初,武夷山政府提出“线下、线上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大红袍产业“互联网+”的时代即将到来。

一、武夷山大红袍产业现状

(一)武夷山大红袍生产情况

福建武夷山的名茶大红袍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名茶之一,大红袍的种植对环境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土壤、空气湿度等要求,因此,优质大红袍的种植只能在武夷山地区。

大红袍茶叶的初级加工十分复杂,主要分为采摘、初制和精制,茶叶制作的工具就种类繁多,其中,初制主要有晾、做青、揉捻、烘干等过程,精制主要有分拣、复拣、风选、烘干等过程。如今茶农们仍传承古老的手工制茶技艺,虽然现代化机器已经引入,这些茶农们依然愿意使用手工制茶,使用机器的大多在拥有大批生产能力的产茶企业中,茶农使用只是少部分,但于人工需求依然较大,自动化程度较低。相反,对于武夷山的产茶企业众多,这些产茶企业已经拥有自动化的生产线,有自己的产茶基地,机械化程度高,一条线生产,效率高,但是这样的茶叶生产的品质难免低于传统手工制作。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年产量非常稀少,这一般作为贡品,而市场中生产的大红袍都是由母树嫁接得到的子树生长的,代数越低则品质越好,价格越高,武夷山优质大红袍的年产量不高,这也是其珍贵的原因之一。但是总产量,相对早期茶叶,武夷山茶叶推广良久,产茶已经成为一种富民的手段,武夷山茶农数量激增,茶产业链已经完善,大红袍茶叶的数量正在增加,因此在生产环节,武夷山大红袍基本不存在无茶供应的情况。

(二)武夷山大红袍产业模式

笔者初期对武夷山大红袍茶叶产业链的猜想是“茶农—产茶企业—消费者”,同时当地政府起着政策助推作用。

实际出现“一饰多角”的情形,对于茶农本身,许多茶农同时也是完成所有的工序,拥有自己的商铺,自己销售,接触消费者,并不是所有茶农都是只涉及原茶的生产,有部分茶农和企业挂钩,为其提供未加工产品。对于产茶企业,他们用自主全套经营的能力,从种植、生产加工,最后自己销售,产茶企业同时招募加盟代理商。为了增加产量,产茶企业同时收购茶农们的原茶、成茶等。因此销售商中有茶农、企业、加盟代理商,都与消费者直接接触。

当地政府在整个产业链中做重要的辅助推动作用。首先,武夷山对武夷山大红袍经营者给予政策的优惠,如政府在茶叶销售税收中提供一定的抵扣,这减轻各经营者的税收负担,减少了成本,很好地为他们创造了运作空间。其次,政府在宣传方面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将大红袍作为武夷山市的一大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加大了武夷山大红袍的知名度,并通过和旅游业的结合,将茶文化融入旅游业,如:“茶博园”的建成,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武夷山茶叶基本避免了“茶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

(三)武夷山大红袍经营情况

通过实地的考察,武夷山市注册茶企业4800多家,其中个体工商户3000多家,通过QS认证企业440家。武夷山销售茶的商铺奇多,商铺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制茶企业的代理商,二是拥有茶园的茶农自己开设,或者一些独立的个体户。店家基本没有上门顾客,零售的销售量是有限的,少有销售商能只靠零售经营下去,因店面所处的地段和推销要求太高,带来成本过高。只做零售的个体一般经营规模较小,经营范围较为狭窄,且需要依托武夷山当地的旅游业以获得顾客,这样经营难度比较大。而做批发的销售量较大,但从事批发也需要较为稳定的客户量,不然易造成大量库存。绝大多数的销售商的主营销售业务都是批发销售。

茶叶批发仅靠福建省内的需求量并不够,其主要客户来自外省,如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地,甚至在香港的出口量也相当大。对于茶企业,公司销售方式如出一辙,更多的是招代理商销售,他们的销售量大得多。由于各方面原因。政府对茶叶的收购剧减,也许是由于政府节俭政策,缩减政府开支,政府更多是寄予政策的优惠,不仅如此,政府已经打造了武夷山大红袍文化,推动大红袍文化和旅游业结合,给当地商家带去机遇。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武夷山大红袍行业也在早期就试图开展互联网业务,但是,遇到极强的阻碍,发展缓慢,销量并未达到预期,只占主营业务的一小部分。由于全国“互联网+”的大趋势,电子商务渐渐增加,但是相较其他行业的火热,其业务增长却相对缓慢。

(四)武夷山大红袍潜在市场需求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大部分中国人都有饮茶的习惯,茶叶的需求量非常大,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的品味提高,对名茶茶叶的需求量增加。而武夷山大红袍更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更有“茶中之王”的美誉,

通过对武夷山当地的消费者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针对消费茶叶的目的的调查,70%消费者选择为了自饮,40%消费者表示自己买大红袍茶叶用来作为礼品赠与他人,两成的人买茶仅为了作为礼品。武夷山大红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备受饮茶者的喜爱,用来作为礼品非常合适。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倡导节俭之风,政府对茶叶的采购下降,另一方面,“送礼之风”被打击,因此这也对武夷山大红袍市场产生较大冲击。

但是,当地政府结合旅游业大力推广大红袍茶叶文化,同时,通过养生健康方面找到突破口,整个市场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另外,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茶产业列为我国重点产业之一,政府加大了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减轻茶经营者的成本,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在健康与文化两大主线的引导下,武夷山大红袍茶叶项目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武夷山大红袍经营障碍及未来发展

(一)武夷山大红袍经营问题

1.武夷山大红袍成本过高,导致价格增加。

针对茶叶经营困难的调查,61.2%的经营者认为茶叶的生产成本高,导致销售价格相对较高,进而增加了销售的困难,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红袍茶叶成品需要经过种植、采摘、加工、包装等过程,为保证品质,采摘过程十分重要,需采用人工采摘,因此采摘茶叶需要大量的人员采茶,同时不完全的生产线还需要部分员工,劳动力的工资逐渐上涨,使拥有茶园的公司、个体的产茶成本激增。

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发强烈,企业为增强竞争力,在各方面改进以吸引消费者,如:茶叶的包装。精美的包裝费用占销售成本很大的比重。许多销售者给予消费者价格优惠,借此吸引消费者,同时,这些举措伴随着企业宣传费用的增加。

2.销售渠道限制及电子商务受阻。

同时45%的商家认为销售渠道有限是另一障碍,该结果导致的是销售量的局限。该行业在早期就开始从事互联网业务,但是受到较大的阻碍,没有打开销路。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崛起,大红袍销售者早期便涉及到电子商务方向,可是效果并不好,销售量并没有达到预期。因此在整个茶产业,很多销售者都有自己的电子商务部分,但是没有完全打开销路,所有销售者的销售情况中电子商务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茶叶的商品特性,茶叶是一种需要顾客体验的商品,特别是对名茶的品质保证要求相对较高,同时,中高质量的大红袍茶叶售价高,数量少,消费者若购买茶叶,商家的诚信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开始网上销售变得极为困难。直至今日,武夷山大红袍的销售依旧以线下为主。

(二)武夷山大红袍未来发展对策

1.精简劳动力并更新设备。

劳动力成本是企业很大一部分开支,随着平均工资的上涨,也导致成本进一步的上涨。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机器设备日益发达,在大红袍加工过程中,可进行技术革新,更换老旧设备。同时,精简劳动力,用机动化设备代替人工,减少长期的成本,增加了生产效率。

2.重品质轻包装。

商家在销售大红袍茶叶时,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借此提高价格。68%的受访消费者认为价格虚高,51%消费者认为存在过度包装问题,过度的包装对用于自饮的消费者产生了不必要的浪费。大红袍是中国名茶,消费者对其质量要求远高于对包装精美的要求。过于追求包装,借包装提高价格,消费者对此较为反感,质量上乘的大红袍茶叶可吸引大量消费者。

针对主要用于自饮的消费者,可简化包装,降低销售价格;针对主要用于赠送用途的消费者,对茶叶可适度包装,却不应奢华;任何用途的消费者都对茶叶的品质有严格的要求,经营者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对质量的追求,以质量压过成本高的短板,有助于持续的发展。茶叶有好的销售量主要依靠其好的质量和合理公正的价格。对于整个茶叶市场而言,这也是维护健康发展公平竞争的要素。

3.武夷山大红袍“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

今年年初,武夷山召开最大规模的茶产业发展大会,提出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武夷山将用好线下、线上两个营销平台。从之前单纯的线下实体终端,转向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大力推广“互联网+”的模式。政府鼓励网上卖茶,相比于线下,茶叶的线上销售存在着资金需求量要求不高、经营方式灵活等独有的优势。

武夷山政府将大力扶持“5·13”茶城网、环球茶拍、“茶帮通”等电子商务营销企业做大做强,建立茶叶电子交易平台,为广大产茶企拓宽销售渠道提供服务。武夷山大红袍产业借此东风破解当前市场疲软,拓宽销售渠道,扩大茶叶市场消费。

参考文献

[1]姜含春.茶叶产业化问题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1998,(3).

[2]徐有权.发挥科技社团作用推动茶叶产业发展[J].学会,2008.

[3]杨江帆,管曦.茶叶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翁玉宝.推进我国茶业产业化对策研究[J].茶业通报,1999,(4).

[5]顾轩强.实施名牌战略 建设高效茶业[J].茶业通报,1999,(1).

[6]葛家颖.提高茶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04.

[7]冯云.名山茶产业市场竞争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8]李道和.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

作者简介:温善文(1995-),男,福建三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精算与风险管理。

猜你喜欢

未来发展发展现状互联网
工业集中与废弃物排放的关系
论微电影广告的营销传播及发展策略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