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创新浅探*
——以浙江大学紫领志愿服务团队三墩实践为例
2016-07-11浙江大学紫领人才计划课题组
浙江大学“紫领人才计划”课题组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创新浅探*
——以浙江大学紫领志愿服务团队三墩实践为例
浙江大学“紫领人才计划”课题组
提 要: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其实施和完善不仅体现了国家依法治国的精神,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的标志。在总结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背景的基础上,以浙江大学紫领志愿服务团队在杭州市三墩镇的实践为例,对高校志愿者社区矫正服务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社区矫正志愿者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社区矫正 高校志愿者 创新模式
课题组成员:陈思潮、陈少青、孙菁华、宋成程、李戈辉、陈炜(杭州 310058)。
社区矫正制度最初诞生于英美法系国家,是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20世纪50 年代,随着罪犯再社会化思潮的兴起,以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学派提出要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社区矫正思想开始逐渐被普及,在各国行刑中得到实践①何小刚:《社区矫正的价值及其建设途径》,《光明日报》2009年4月28日。,并最终形成国际性的惯例。联合国制定的一系列刑事司法规则中明确提倡要尽可能使用非监禁措施,将监禁作为最后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使用。②郭建安、郑霞泽等:《略论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法治论丛》, 2003年第3期。及至20世纪下半叶,社区矫正已成为发达国家应用最广泛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已经成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
一、国外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
国外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从早期的个人介入形式到稳定的组织模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模式类型。在美国,公民参与罪犯矫正工作已成为一项社会传统,是市民社会自治精神和公益观念的体现,每年大约有30万至50万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国外的志愿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提供社区矫正服务工作,另一类是提供社区矫正的管理辅助工作。第一类主要有社会融入服务、社会生存服务等两种服务方式。第二类主要有协助假释官调查以及办公室面谈、地区办公室协助工作等两种服务方式。
伊万·希尔等人对志愿者的主要工作范围、任务和角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①Ivan, H.Schier, Judith, L.Berry, et, al.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for the use of volunteer in correctional programs, Washington, DC: Law Enforcement Assistance Administration, 1972.对此,我们同样可以将他们对志愿者行为的定义按以上两类进行分类(见表1)。
表1 国外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活动分类
二、我国社区矫正志愿服务背景
社区矫正的本质就是在非监禁的前提下对犯罪人进行再教育、再修复、再社会化,因此,社区矫正是降低再犯罪率的有效对策之一。
我国现有的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较为零散,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各地间存在较大发展差异,大都集中于发达的省会城市。例如成都市开展的社区矫正志愿者协会与司法行政机关签订合同的模式,②李琳、王兴华:《四川省社区矫正志愿者资源调度平台的构建》,《法治与社会》, 2008年第12期。广州市将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分为三类进行招募与管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律师志愿者队伍、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③周九英:《广州市社区矫正工作模式探讨——以志愿者队伍建设为视角》,《法治论坛》,2010年第9期。
我国的社区矫正志愿者一般存在以下问题:对社区矫正及志愿者定位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缺乏对社区矫正专业技能的培养;参与时间不固定,很难满足社区矫正机构的需求;人员流动性大,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保障。因此志愿服务模式总体上体现出被动参与的特点,主要依赖当地司法所指导运行,志愿者只是在司法所的指导、安排下参加活动。志愿者作为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体现。
三、高校志愿者社区矫正服务模式探索
为了更好地保障这一志愿服务模式稳定运行,推动工作开展,紫领志愿服务团队还采取了以下几项举措:广泛宣传;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经费筹集;加强内部管理。
高校志愿者主要由本科、硕士、博士在校大学生组成,是我国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的重要力量之一,主要有以下特有优势:具有多元化的专业知识背景,掌握新媒体平台传播技巧和手段;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组织化程度较高,有较为充足的志愿服务时间保障;有较强的奉献精神。但高校志愿者同时也存在以下两个薄弱之处:因毕业、升学等导致人员稳定性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计划性和正常开展;受年龄和阅历所限,缺少社会经验,思维相对单纯,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浙江大学紫领人才俱乐部是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非盈利性学生社团组。于2013年选择社区矫正作为志愿服务项目组建了专项志愿服务团队,在杭州市三墩镇进行了高校志愿者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索。
三墩镇位于杭城西北部,辖区内常住人口8万余人,外来人口达10多万人。作为西湖区的人口大镇,三墩镇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数也一直位于全区前两位,分布在30多个村和社区,平均每年保持在40人左右。
通过实践,紫领志愿服务团队认为,建立可持续、可复制的高校志愿者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真正发挥高校志愿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独特的作用,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紫领志愿服务团队关于高校志愿者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索思路,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志愿者社区矫正服务模式探索思路
紫领志愿服务团队对三墩司法所管理的43名矫正对象的刑罚执行类型、年龄、入刑前职业和真实需求做了统计与分析,如表2所示。
管制和缓刑犯因犯罪类型较为轻微、社会危害性较低,故而较适合由高校志愿者直接提供志愿服务,他们所犯罪名大致包括非法经营罪,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以及情节轻微的故意伤害罪、盗窃罪和聚众斗殴罪等。其中犯诈骗罪、职务犯罪和各类暴力犯罪的矫正对象,以及因患重病或怀孕等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一般不考虑纳入高校志愿者直接提供志愿服务的范围。
表2 杭州市三墩镇社区矫正对象特征
矫正对象的年龄同样是高校志愿者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高校学生普遍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在面对相同年龄层的矫正对象时,更容易了解对方心理,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但对于45岁以上的矫正对象,高校志愿者由于生活阅历上的限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隔阂,在与其互动时很难得到回应,往往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次,无法形成有效交流。因此,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应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除了参与司法所统一组织的教育活动外,一般考虑以45岁以下的矫正对象作为直接提供志愿服务的对象。
在调研过程中,紫领志愿服务团队发现,矫正对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存技能、情感慰藉和生存条件三个方面。在对三墩镇矫正对象情况及其需求和高校志愿者自身特点进行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紫领志愿服务团队结合社区矫正工作要求,提出了新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矫正紫领志愿服务模式
在上述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中,结合高校志愿者的优势和矫正对象的需求,志愿服务工作核心被凝练成三个主题: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法律常识普及。具体的志愿服务形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
在线上,紫领志愿服务团队创建了微信平台、教育平台和交流平台。微信平台主要指微信公众号“归来吧”的运营,选取有利于矫正对象身心的法律、心理、生活、职业发展等相关各个方面的内容,传递正能量,引导矫正对象积极思考,帮助矫正对象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教育平台即三墩司法所与志愿服务团队联合开发的法律常识学习平台。该平台具有矫正对象实名登录、课程学习、考核记录等多项功能,矫正对象每月8小时在线学习时间完成情况明确纳入矫正期考核。交流平台主要指志愿者与矫正对象依托“归来吧”形成的线上交流小组。志愿者以聊天形式观察了解矫正对象的心理状况、日常生活情况,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在线下,紫领志愿服务团队组织开展的专业讲座和娱乐活动统一纳入司法所面向全体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活动安排。专业讲座主要指志愿者针对所有矫正对象进行公开培训或讲演。这一讲座每一季度举办一次,紫领志愿服务团队将其命名为“四季歌”。讲座的备选主题事先交由矫正对象进行选择,紫领志愿服务团队根据问卷结果,就矫正对象感兴趣的主题和形式进行讲座设计。娱乐活动主要指志愿者与矫正对象共同参与,增进双方了解的一些游戏。辅助司法所进行管理主要指在司法所指导下,紫领志愿服务团队参与矫正人员的统计和甄别、开展调研、活动策划和相关决策研究等。直接辅导主要指志愿者与矫正对象面对面的交流。受年龄、阅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所限,直接辅导一般以多对一方式进行,严格禁止志愿者与矫正对象私下单独接触。这一点非常重要。
与其他现有的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紫领志愿服务模式实现了志愿者和社区矫正对象之间更好的匹配。紫领志愿服务团队根据刑罚执行类型和矫正对象年龄、个性、真实需求等特征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了划分,识别出志愿者所能胜任并适宜由其直接提供志愿服务的矫正对象群体。同时紫领志愿服务团队对各成员根据可工作时间、性别、个性、能力专长等特征进行划分,进而开展更具个性化特征的志愿服务工作。最终,结合团队成员的流动变化和矫正对象到期解矫及新增入矫的变化,适时对工作力量和工作对象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社区矫正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开展。
小 结
尽管经过两年的实践,紫领志愿服务团队就可持续、可复制的高校志愿者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模式进行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志愿服务的规模和影响有限。紫领志愿服务团队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限于成员数量,主要的活动目前仍集中在三墩镇,志愿服务模式预期的被其他高校的同类型志愿者组织所复制和推广尚有待进一步努力。
二是服务效果仍需长期追踪。社区矫正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对志愿服务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看当下矫正对象和社区矫正机构执法人员的反馈,还应该看矫正对象解除矫正后融入社会的程度和状况。因此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来判断志愿服务模式的有效性,进而检验服务模式的科学性。
三是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高校志愿者主要成员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一方面存在学业和个人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客观上无法实行严格的纪律约束,在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落实中仍有一定的随意性,进而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它的实施和完善不仅体现了国家依法治国的精神,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的标志。社区矫正展现了对矫正对象的人文关怀,具有社会性,它需要社会上的志愿者们积极地关注和帮助这样的特殊群体回归社会。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对此,探索一个具有较强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的模式至关重要。可持续性主要指,志愿者团队与矫正机构建立良好互动的关系,志愿者团队的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成为当地社区矫正工作中既不可缺少又无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志愿者团队自身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内部形成合理的分工,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保证团队的自我提升和传承延续。可复制性主要指,模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构成因素简单,管理相对便利,运行结果有效,可以在具备类似条件的其他地方实现较大范围的推广。紫领志愿服务团队的探索,意义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徐友龙
*本文系浙江大学“紫领人才”专项志愿服务团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