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综合考察*
2016-03-25师吉金张兴奎
师吉金 张兴奎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综合考察*
师吉金张兴奎
提 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对两大理论成果进行综合考察,既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可以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又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可以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综合考察,包括四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选择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综合考察
作者师吉金,男,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法学博士(锦州 121013);张兴奎,男,中共辽宁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沈阳 11000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都形成了各自的体系,这是党的文献的明确规定,也是理论界的共识。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又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两大理论成果进行综合考察,既有学术意义,又有政治意义。从学术意义上说,学术界对两大理论成果综合考察的问题还缺乏充分认识,有学者认为两大理论成果形成于不同的时代,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所涵盖的内容也不仅一致,综合考察有困难。如果解决了两大理论成果综合考察的问题,则有利于我们从学理上深化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政治意义上说,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增加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深入地领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指导作用。
笔者以为,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行综合考察。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这一点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经验,也是综合考察两大理论成果最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对此,中国共产党早有认识。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明确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在20世纪40年代,理论家、哲学家艾思奇说:“在中国应用马克思主义,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坚决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上,用马克思、恩格斯所奠定了的、辩证法唯物论的和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来具体地客观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关系,来决定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民族革命斗争中的具体任务及战略策略。”②《艾思奇全书》(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4页。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③《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邓小平也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259页。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以上反复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理论的论述,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两大理论成果最突出的特点和最大的一致性。
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出,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⑦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这些论述说明,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5页。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八十五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八十五年。”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20页。这说明,无论是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还是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无论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还是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角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都是最重要的经验。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成果,还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时,第一条讲的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时,第一条讲的也是思想路线。
这些都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在两大理论成果中的重要地位。综合考察两大理论成果,必须首先关注这一问题。
二、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运行机制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有各自的具体内容和不同的体系。但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却是两大理论成果中都具有的,并且在两大理论成果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键内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运行机制理论。在社会运行机制理论中,生产力是基础,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一般说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三个系统:即生产力的自身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系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系统。生产力的自身系统,即变革和更新生产力的实体性因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系统,即用暴力革命或改革的方法,改变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系统,即用暴力或改革的方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在党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主要放在后两个系统上,主要体现在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同时兼顾发展生产力。从理论上说,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对生产力的重要性进行了科学的阐述。1944年3月,毛泽东就说过:“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力量不取消,生产力就不能解放,经济就不能发展。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而我们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③《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09、109页。“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④《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09、109页。这就把革命和解放生产力的关系问题说清楚了。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又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有以夺取政权为中心解放生产力的壮举,而且有发展根据地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探索。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体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创造。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57年,中国共产党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重心主要体现在前两个系统上,即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科技教育等,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也得到了变革。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想,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57年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上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三个系统都出现了问题。邓小平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虽然这样,但是我们全面考察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仍然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发展生产力体现在三个系统并重,既重视生产力系统,注意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实体要素中的作用,又注意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还注意调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关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思想理论,解决了这些问题,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思想路线和社会运行机制理论是两个主要的理论。这两个理论可以把两大理论成果贯通起来,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三、历史的关键时刻迎接挑战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迎接挑战、选择正确的道路,是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条件,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产生发展的条件。
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几次重要机遇,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功。
第一次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挑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不顾国民革命已经失败的事实,不顾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机遇,机械地执行共产国际决议和照搬苏联经验,坚持城市中心论。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失败的道路。选择这条道路,就不会产生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另一条是深入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经过痛苦的教训,选择了后一条,取得了土地革命前期的胜利,毛泽东思想得以形成。
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全民族抗战的机遇和挑战,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坚持“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或由于国民党在国民革命后期屠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而拒绝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依靠单兵独马,去同强大的敌人打硬仗”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页。。第二条是建立统一战线但放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坚持“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第三条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国民党建立第二次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中国共产党抓住了机遇,选择了后一条正确的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思想得以成熟。
第三次是抗日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挑战,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中国纳入资本主义阵营,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条是继续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彻底胜利而奋斗,进而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全面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毛泽东思想得以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同样抓住了几次重要机遇,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功。
第一次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在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向何处去的挑战,有四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继续延续“文化大革命”的发展道路;第二条是退回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到“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前的道路上去;第三条是因为否定“文化大革命”进而否定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走资本主义道路;第四条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这四条路,前两条是老路,第三条是邪路,只有第四条是正路、新路。中国共产党抓住了这个机遇,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是走上了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
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际上苏东剧变、国内政治风波的挑战,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像苏联、东欧一样,社会主义垮台、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二条是退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道路;第三条是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条是邪路、第二条是老路,只有第三条是新路。第一条道路和第二条道路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更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新路,坚持继续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成熟并发展了。
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邓小平去世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挑战,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放弃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退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路上去;第二条是走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条是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选择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②关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到邓小平去世这一时期内的道路选择问题,龚育之先生曾进行过阐述。可参见《十五大精神和党史研究》,《龚育之论中共党史》(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本文参考了龚育之的观点,但和龚育之先生的观点又有不同之处。
第四次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交锋的挑战,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放弃改革开放、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另一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再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这是对这一时期道路选择的科学概括。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选择错误的道路,就没有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就没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四、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都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最高层次。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国家命运,实现人民解放,不断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其目标,从根本上说来,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②《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页。中国梦的这个层面,是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动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也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两大理论成果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内容举措。
两大理论成果都追求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③《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页。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是“五位一体”的目标。
两大理论成果都族中人民的主体地位。两大理论成果都把依靠人民群众、造福人民群众、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作为重要内容。1922年《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的11项准则,就体现了人民利益。党的二大提出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体现了人民利益。党的七大的党章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以后的历届党代会党章都明确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毛泽东提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三个有利于”中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中国梦”中的人民梦都体现了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价值取向。
对上述几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责任编辑:凌 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949-1956) ”(14BDJ01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