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全球化与未来世界

2016-03-25欧阳向英

观察与思考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全球化

欧阳向英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全球化与未来世界

欧阳向英

提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世界扩张的体现,同时也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单个国家的行政疆界,寻求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的结果。在现阶段,全球化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全球。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与资本主义存在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合作是为了发展自己,逐步取得斗争中的有利地位。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存在的基本矛盾,现阶段的全球化蕴含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危机。社会主义致力于建设更平等、更自由、更发达的社会,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先进方向,社会主义全球化是世界的未来。

关键词:全球化 另一种全球化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世界格局

作者欧阳向英,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北京100732)。

虽然“全球化”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但作为经济全球化核心内涵的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和“全球性”,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特别是在他们的《共产党宣言》中已有相当广泛、深刻的论述。列宁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新条件下这种“世界性”或“全球性”的表现和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与资本主义存在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世界经济这种“建立统一的、由各国无产阶级按总计划调整的完整的世界经济的趋势”,虽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形成的,但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则必然会继续发展而臻于完善”。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2-163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合作是一个战略问题,目的是发展自己,提高生产力水平。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存在的基本矛盾,现阶段的全球化蕴含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危机。社会主义致力于建设更平等、更自由、更发达的社会,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先进方向,社会主义全球化是世界的未来。

一、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全球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资本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市场和资本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帝国主义对世界市场的瓜分和势力范围的争夺,不仅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使处在世界市场网络中的各国都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中,而且必然使各种国际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激化,引起国际间的冲突和战争。随着资本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各国人民也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是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不管是直接扩大这个范围,还是在这个范围内把更多的地点创造为生产地点。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7页。全球化就是流通范围和生产范围扩大到极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全球。盛极必衰,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的经济危机必然爆发,同时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一种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扩大。最终,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人类社会从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产阶级推动的,这不是因为资产阶级有什么“自由精神”,而是因为资本的本性就具有世界性,力求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货币在克服全球化障碍中起了重要作用。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作为个体化的交换价值,货币使财富具有普遍性,并把交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扩张,这符合资本对外扩张的必然逻辑。

资本聚集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大工业,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并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这种封闭状态被消灭得越彻底,历史就越成为世界历史。随着资本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就连单个人也一样,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日益扩大的异己力量、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但是只有单个人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人们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获得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的能力。资本使人异化,资本活动的范围愈大则人异化得愈严重,这对人本身的自由发展是不利的,对资本的积累却有利,因为异化了的人更符合资本贪婪扩张的本性,这种人格分裂终将为人性回归打下伏笔。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中看到了人类的未来方向,即人类个体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277页。当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能真正到来。

全球化并不是各阶级、各民族、各国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形成的,而是由世界个别国家、个别利益集团主导,充斥着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性和资本的野蛮本性,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通过殖民统治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277页。。布哈林指出,尽管看上去世界经济各个部分的联系密切起来了,现代世界经济的特征却是结构上的无政府状态。④参见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蒯兆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从世界范围看,世界性的社会经济基础与特定的阶级结构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无法消除。一方面,全世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尖锐对立,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也是财富集中在全世界资产阶级手中及全世界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世界资产阶级本身也分裂为不同利益集团,它们之间为在世界范围内瓜分剩余价值而竞争。这是世界经济体系结构呈现“无政府状态”的根源。由于国际经济利益分配存在矛盾,国际化消除了民族经济在地理上的隔离状态,却不能使各民族国家和谐共处。也就是说,经济国际化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利益的国际化,国际商品交换关系的扩大同各交换集团关系的密切没有关系。资本主义再生产扩大的结构,表现为国民经济领域完全消除了自由竞争,在国际上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但由利益不同导致的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原来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扩展到全球,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宗主国与依附国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依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加深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均衡发展。

世界市场发展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开拓和不断发展的世界市场,既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相互联系、依赖、融合与合作提供了舞台,也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环境,又为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相互厮杀提供了舞台,还为世界性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舞台。 国际上所发生的各种喜剧、悲剧或闹剧,都离不开这个舞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扩展到全球,并推向更高的阶段,“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地暴露出来”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247页。,“世界市场危机必须看作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247页。。

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动摇着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马克思认为,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进一步加剧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化,这是爆发社会主义运动的秘密所在,是政治变革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0-9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59页。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经济危机必将引发普遍的政治——社会危机,只不过资本主义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发挥出来以前,是不会灭亡的。每一次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主动或者被动的制度调整都是对基本矛盾的暂时缓和,但无法克服基本矛盾本身,因为克服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合作是战略问题

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拓,把世界所有国家都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帝国主义时代,全球性资本输出进一步加强。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非经济的上层建筑,即金融资本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加强了夺取殖民地的趋向,同时也为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统一世界经济体系的趋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不会被消灭,反而会得到发展和完善。由于缺乏合理平等的秩序,在资本主义国际化和全球化中的各种联系和合作,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国家交往与合作,是一个战略问题。

1917年10月,在《论修改党纲》中,列宁就指出,国际性的形成比金融资本时代早得多。④参见《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7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拓,把世界所有国家都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经济乃至政治领域的全球化符合资本主义特性。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少数金融寡头不仅统治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内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并且不断向外扩张,在与其他国家的金融资本争夺和勾结中,形成国际金融寡头,成为一种存在于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力量。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非经济的上层建筑,即金融资本的政策和意识形态,瓜分了整个地球,将许多落后的国家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转。当社会主义还不足够强大时,建立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趋势不仅不会被消灭,反而会得到发展和完善。为了实现迅速发展生产力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即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等,来加速自己的发展。此后,社会主义各国领袖基本沿袭了这一思路并在实践中深化了相关思考。斯大林指出,由于缺乏合理平等的秩序,在资本主义国际化和全球化中的各种联系和合作,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国际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前提、精神前提,而且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基础。虽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斗争的本质是谁战胜谁的问题,但在谁也消灭不了谁的时候,只能在斗争中求得并存,在和平共处中求得各自的发展。在这种和平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原则,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决不能成为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属品或辅助企业。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的基础就在于两种对立的体系可以并存。①《斯大林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46、109页。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相互进行贸易,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因而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对外政策。只要双方都有合作的愿望,合作对双方就都有好处。协定的限度是由两个相互竞赛和斗争体系对立性决定的。“……两种对立的体系即资本主义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存在,并不排斥签订这种协定的可能性。我认为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下签订这种协定是可能的而且是适宜的。输出和输入就是签订这种协定最适当的基础。”②《斯大林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46、109页。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的建设都是在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中进行的。在此情况下,毛泽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对外贸易,包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但反对带有附加条件的贸易。③参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5页。“事实上有卖肉带骨头的贸易,这是一种政治性的贸易。”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下),北京:内部印刷,1998年,第769页。在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商业关系上,要同一切国家进行自由平等贸易,尽量争取合作伙伴。“对一些国家也是这样,不管它多反动,只要愿意同我们做生意的,愿意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的,我们都争取,不论是小的还是大的资本主义国家。”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对外贸易和引进不能代替自主生产。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不依赖外援为原则,这是毛泽东在对外关系上的一贯主张。“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在学习别国好的东西时,毛泽东特别反对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中国的经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即使是好的经验,也不一定同别的国家的具体情况相适合。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合作的许多论述不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更具有很高的战略性,应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总原则。经济全球化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邓小平正确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思想,尤其是既要开放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证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明确提出,同西方国家加强交往和合作,是一个战略问题,②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必须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加强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同时强调要警惕一些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搞和平演变。

三、 社会主义全球化是世界的未来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预见到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所必然带来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的覆亡不可避免,19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中国经济转型,仍使资本主义是最终胜利者的“历史终结论”有了一定的市场。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重新审视全球化后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道路之争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是否是“零和博弈”?新兴市场如何在全球化中逐步确立自己的优势,而不仅仅沦为国际分工中低端价值链的一环?新的全球资本家阶级与新的全球工人阶级的斗争性是否能打破同一性?社会主义国家应在新的国际局势下作出回答。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的全球扩张,表面看资本在趋利本能下获得了更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利,相反在扩张的背后埋下了危机。自1825年在英国发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开始,每隔10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周期进一步缩短。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从政治、社会和生态各方面表现出不可持续性:西方国家以人权和民主为幌子,到处干涉别国内政,掀起骚乱,长期看必然引起更多国家的反感,从而影响到西方国家的政治正当性和稳定性;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使西方国家经济空心化日益严重,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发达国家资源消耗占比过大,不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不可持续日益严重。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货币危机和能源危机,表现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垄断变得疲弱无力。列宁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构的失效”问题的提出,对于现阶段理解世界经济危机仍具有重大意义。③参见《列宁文稿》(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57页。

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资本主义包围社会主义,不仅意味着资本主义要利用一切办法遏制社会主义,破坏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力,而且意味着总在等待时机进攻社会主义,颠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必须牢记这一点。苏东剧变就是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迅速赶上并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而现实状态是社会主义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科学技术也较为落后,不得不引进外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打交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制度并非中性,总是有利于霸权国家和世界资本主义阵营,而实行开放政策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和国际价值链的低端,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不得不遵循已有规则,处处受制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三万亿外汇储备,换来了国家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资金和技术,但过度消耗资源和劳力给经济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资产阶级的剥削。只有社会主义自身发展了,只有发展中国家集体强大了,才能逐步引导国际秩序向着更公平更正义的方向转变,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全球化才具有现实条件。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中国迅猛崛起震惊了整个世界,也使资本主义世界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模式的有效性问题。第三世界和新兴国家为中国的发展成就所鼓舞,普遍对中国模式予以关注,左翼力量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间应加强联系,制定有更长远战略意义的目标,“把世界组成一个统一的、消灭了不平等的整体”①[埃及] 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杨明柱、杨光、李宝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具体措施包括坚持发展国内市场、力求收入再分配的公平、努力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以确保大多数人获得教育和医疗,以及通过统筹发展不太有优势的地区来纠正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重组那些反对帝国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力量和政治力量,提出真正的更民主的世界组织形式,从而能够在消除不平等的基础上重塑经济关系,确立全球化社会主义的目标”②[埃及] 萨米尔·阿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管理》,丁开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9页。,表达了国际左翼的共同心声。

全球化在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范围迅速膨胀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扩展到全球并不断激化与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间产生新的不平等和新的两极分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边缘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地位,不得不依附于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依附又进一步造成了中心对外围的剥削与掠夺,迫使边缘国家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以来,全球资本主义霸权、全球经济规则霸权和西方主导的民主理念霸权迅猛而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世界,同时使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处于一个危险的 “内爆”境地。 危机导致全球垄断资本主义可能“内爆”,国家债务尤其是主权债务可能成为“燃料”,最终导致“内爆”的发生。③参见魏南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爆——萨米尔·阿明谈当代全球化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可持续性》,《红旗文稿》,2013年第11期。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来说是个陷阱,必须用未来社会主义全球化来代替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从国际政治的现实角度看,当前社会主义阵营式微,社会主义的全球化似乎更是空想。其实,全面盘点国际大势,分析当今世界动荡和地区冲突的原因,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阵营面临着非基督教文化和第三世界的集体挑战,尤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对此的冲击最为震撼。中国兼具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两种角色于一身,可以一手带动新兴国家群体发展,一手拉动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合作,以此为切入点贯彻我国新时期对外交往的义利观,为外交战略的全面调整开辟新思路。作为反霸权主义的国际合作新思潮,中俄共同倡导的“另一种全球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所认可。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到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基本路径可能是: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扩展到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的合作,再发展成新兴国家与第三世界的联合,争取利益分化的发达国家参与,最后实现国际秩序的变革和意识形态阵营的重建。显然,这是一个与中国崛起同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但绝非不可实现。对此,社会主义者要有长远眼光和坚定信心。

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全球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避免情绪化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