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埃贡·席勒及其作品的综述

2016-07-11吕丹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人间 2016年15期
关键词:席勒

吕丹(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关于埃贡·席勒及其作品的综述

吕丹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埃贡·席勒作为20世纪重要画家,研究其作品的文献虽然从广度和深度上对作品进行了一定的阐释,但更多的是从客观到主观并结合经验的推断。席勒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值得从视觉意识形态的角度入手作深入研究。这对席勒的整体作品乃至整个艺术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埃贡·席勒;视觉意识;图像的语义

纵观1964年的《现代艺术家大词典》,有一位艺术家未被收入其中,唯一出现他名字的是在克里姆特的词条中:“他”非常欣赏克里姆特。即便如此,历史总不会遗忘一个真正的大师,约在1970年代早期他又“横空出世”,他就是奥地利20世纪表现主义绘画巨匠,也是分离派的重要代表——埃贡·席勒

关于席勒的研究文献或资料并不多,或许是研究者过多地关注了与他同时代的克里姆特、柯科施卡等人以及18世纪与其同名的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以至于遗忘了这位像彗星一样曾经发出过耀眼光芒而又过早消逝的艺术家;又或许是当时的研究者还未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还来不及记录他的奇妙艺途,他就匆匆走完了28年的人生。

目前国内外对埃贡·席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个性、作画风格、作品这三个大方面展开。

首先关于个性,研究者主要从与席勒个性有关的的内心世界、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三方面进行研究。概括地说席勒的内心世界主要受到家庭影响即父亲过早离开人世,席勒与母亲关系不和等导致其激进、自我的倾向。席勒的生活在一战时期,死亡和病魔充斥着整个社会,每个人被恐惧所笼罩,导致席勒的精神被社会所牵引变得易怒、极端。其个人主要经历了丧父丧偶、入狱、参军、拜师、参展等,人生短暂但坎坷起伏,这一过程激起了他个性中黑暗面。

在这方面,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席勒个人做了全面深入的剖析,综合起来能对席勒的纵横有个较立体的还原,为后来者提供了有据可循的文献。

其次作画风格,从研究文献来看主要三方面有:风格的转变、情欲与生死的主题、席勒与其他艺术的比较。席勒早期主要受学院派、印象派和克里姆特的启迪,一开始完全模仿克里姆特。后期则受到日本占拜庭帝国艺术、后印象派、柯科施卡以及菲德勒、尼采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影响创作出追求抒发内心情感的不受学院派等固定模式禁锢的表现主义绘画。席勒作画主题也同其表现主义形式一致,意图挖掘出人们内心真实的欲望和想法,并赤裸裸地表现在画面上。

关于席勒与其他艺术的比较中,文献中有作者认为席勒的绘画受到哥特元素的影响,但纵观全文,只能看到席勒与哥特元素的某些相似之处,而各门艺术都是相通的,我认为不能因为他们相似就认为席勒受哥特元素的影响。例如日本和服受中国服饰的影响有据可循,但如果说席勒的作品《举起双臂的男人体背影》与雕塑大师贾科梅蒂《堕落的男子》有相似之处就能说明谁影响谁吗?只能说是一种视觉共约性。因此,我认为这样确定席勒受哥特元素影响的观点不够考究。

就其作品的研究来看席勒一生总共有超过3000幅作品,其中包括素描、油画、水粉、水彩和综合材料。研究者对其艺术作品的探究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线条、色彩、构图、签名等。文献中最多的也是对这一部分的阐释。研究者基本都从席勒的个性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画面的表现效果,比如研究线条的张力,色彩的运用等。

各文献分别从广度和深度上对作品进行了一定的阐释,但更多的是从客观到主观并结合经验的推断,而忽视了从画面本身出发的角度看问题,去寻找最初的冲动,从画面出发也就是尊重画家本人。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语言又不仅仅只是绘画语言,它同文字有一样的作用。中国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过来的,甲骨文其实就是运用线条勾勒出客观的事物或事实用于阐述,也可以说是某种视觉语言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视觉语言与相对于文字已经被定义为某种意义不同,它是具有的隐喻、象征、暗示的视觉语言,是从另一方面研究艺术史,研究图像,研究席勒作品的角度。与众多论文从文献记载的角度出发推测图像的方法不同。借用周功华先生在《图像修辞:语义的限制与超越》中的话“历史图像如果以语言学的方式来看,其语义阈值应该总是在历史的语境中被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不可以通过其修辞学的内涵方式被不同时代的人们理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术史的研究不仅需要历史语境的还原,即对作品予以语义的限制,同时,我们还更应该从历史智慧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语义重构”。作者提到的“图像修辞”,是图像分析的一种方法,是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前沿。

因此,图像作为语义表达的一种,更能够体现出艺术家的主导地位,让艺术史获得真正独立的本体地位,就应该从艺术品本身的角度出发。埃贡·席勒作为奥地利20世纪表现主义绘画巨匠,其典型性的作品,值得从视觉意识形态的角度入手作深入研究。视觉意识形态包含多个层面,可以有视觉艺术和视觉技术之分,而即将研究的这块应属于视觉艺术。这方面的研究将填补这块还未及时开发又急需开发的层面,这对席勒的整体作品乃至整个艺术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功华,图像修辞:语义的限制与超越[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2]李幼蒸,历史符号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段炼,视觉的愉悦与挑战:艺术传播与图像研究[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

[4]易英,图像学的模式[M],北京:美术研究,2003

[5]世界艺术巨匠·席勒[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埃贡·席勒作品名称:自画像创作年代:1912年尺寸:41.8X33.6cm木板油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864X(2015)05 -0061 -01

作者简介:吕丹(1991.11~),女,浙江奉化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席勒
Q 席勒的身体为什么这么“丑”?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席勒的烂苹果
唯一的依凭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访席勒不遇
身体·性·自画像
——重新发现席勒
身体·性·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