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的必然性及其本质与特征

2016-07-11秦书生晋晓晓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绿色化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

秦书生++晋晓晓

摘 要: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生态公平,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生态幸福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价值理念的绿色化、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人居环境的绿色化、制度建设的绿色化等特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0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27-0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生态文明作为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必然产物,扬弃和超越了工业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是一种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社会主义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与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社会形态,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与动力支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原始文明。随着火的发现与使用,人类逐渐摆脱了蒙昧阶段,进入了原始的文明社会形态。原始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控制能力较弱,人与自然处于的原始形态关系,人类顺从自然,没有对自然造成破坏。农业文明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种植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畜牧业兴起,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然,并试图改造自然为人类所用,如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等,也预示着人类开始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处于人对自然认识的萌芽阶段。由于农业文明时代由于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态系统仍可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着大体上的平衡,并没有出现人与自然尖锐矛盾,只是出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萌芽。

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在不断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使得人类在享受社会进步的积极成果后,也面临了毁坏人类文明的消极恶果,导致全球性的危机的出现。人类要想摆脱生态危机,必须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由于掠夺式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忽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前苏联和我国都出现了诸如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海洋污染等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但同时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着环境问题,但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社会制度,而在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深刻,而且这些国家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还存在着环境问题,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很严重。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生态文明建设是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严重的生态问题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更是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举措。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面对全球生态恶化等复杂性的国际问题上,必须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生态问题联系起来,建立起与我国大国身份相适应的生态文明体制,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生态领域的合作,担当起全球生态与环境治理的责任与作用,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的能力,成为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与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社会主义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1.社会主义公有制符合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第一个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形态,是从古至今最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为宗旨。人们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政治条件,使全体人民能更好地享有平等的权利。[3]

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政治制度,以实现最广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使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用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自觉从社会均衡发展的需要出发来调节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通过宏观调控解决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说,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社会制度保障。

2.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生态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理念

目前,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正在考验着世界各国政党的执政能力。当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容易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导致群体恶性事件的发生,威胁执政党的地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所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也包括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利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汇集民意、凝聚民心、惠及民利的重大民生工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重点建设好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保护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日渐恶化、资源危机日益严峻,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党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实现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生态文明理论兴起后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上的最新反映,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生态文明观,既强调经济发展,又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更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这正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真实写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就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着力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让人民群众呼吸到新鲜空气、吃上绿色蔬菜、喝上健康水,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习近平强调一定要把环境污染治理好,他明确指出:“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6],他大声疾呼:“民有所呼,我有所应”[7]!习近平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立足点是人民,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需求。

3.社会主义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社会主义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某些环节、某些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必然涉及到制度、体制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处理好,关键在于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必须要依靠制度。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通过改革制度、体制问题,从根本上破除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难题。只有破除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矛盾的体制机制,生态文明才能建设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进一步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定位出发,首次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这是推动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部署,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态文明制度不健全。全面深化改革,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就是要改革那些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缺陷的体制、机制,通过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治氛围。当前,尽管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形势依然很严峻。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深化改革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为前提,它既是人类文明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形态的理想境界,又是人类文明的生态变革、绿色创新与全面绿色化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是理想与现实有机统一的历史生成过程。[8]“由中国共产党执政与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是一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9]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以及公有制的资源分配方式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产生的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实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这种思想的实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生态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在优良怡人的环境中进行生产、享受生活,最终实现生态幸福和全面发展。

发展绿色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绿色生产力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力,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通过开发绿色技术、循环利用技术、低碳技术,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物质力量。绿色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导下的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0]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使经济增长幅度在生态的承载区间内,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化生态危机,绿色发展和生态重建是当今时代的关键抉择,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要坚持发展绿色生产力,实现绿色发展,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迈进。

公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当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要素,为人类所必需而具有某种价值时,如何分配利用自然资源就具有了公平的价值内涵。因此,协调、处理各种利益主体在生态问题上的利益关系,使之合理性规范性,体现生态公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本质的重要表现。所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体现公平性,公平性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的公平性是指是指不同利益主体在生态资源的配置、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损失的补偿中公平地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平等地分配利益,平等地分摊风险。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都公平享有生态权益并承担相应的生态义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公平性强调资源和环境发展成果以及环境保护责任的共享与分担,并且承担的责任应与享受的权益对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公平性强调当代人不能以自身利益为中心,要将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列入决策考虑的范畴之中,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10];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公平性强调地区和国家之间承担应尽的国际生态环境治理责任的公平性。地球是全体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共同家园的一份子,每一个国家、地区以至于每一个人都应公平享有自然恩惠的权利、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中国一系列的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举措,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生态文明建设话语空间,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赢来了赞誉。

人民获得生态幸福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生态幸福是人们对所处生态环境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也是人们从当前所处生态环境得到的幸福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1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希望天蓝、地绿、水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和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指数,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2015年3月24日,“绿色化”的概念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被首次提出,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构成“新五化”。它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可以说,没有实现绿色化的生态文明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生态文明,绿色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最显著特征所在。绿色化不是简单的绿化,它崇尚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理念,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和驱动人居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并以制度绿色化为保障,在整个社会中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氛围,培育生态文化,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绿色化、生态化转向。因此,在社会主义新的发展形势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价值观念的绿色化

价值观念的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先导,它以崇尚绿色、保护自然的理念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产观、政绩观、生活观、消费观。价值观念的绿色化要求人们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深刻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所具有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走粗放型发展道路必然导致环境危机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价值观念的绿色化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融入人们生产、生活之中;价值观念的绿色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求人们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改造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地攫取,对资源无序的掠夺和开发利用,在绿色价值观的引领下建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强调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生产者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生产者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按照少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集约化方式进行生产,实现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生产;生产者运用绿色技术多层次地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创立无污染、着重于避免废物的生产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乃至消除由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倡导经济发展要协调好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三者的关系,保障生产、消费、交换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可循环,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3.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生活方式绿色化是将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绿融入到消费方式、休闲方式、政治参与、出行方式等诸多生活侧面,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调动大众人人参与,养成绿色生活的日常行为和习惯,使绿色化彻底成为公众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从而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热爱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公民的绿色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要体现,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要标志。绿色消费是一种符合生态理性的消费模式。它倡导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选择健康、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在使用消费品和回收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坚持可持续原则,确保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不侵害他人的利益。在消费支出巨大的中国,必须要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支出,从而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使整个社会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因此,生活方式绿色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在要求,更是其重要的外在表现和特征。

4.人居环境的绿色化

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使人民在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实现人居环境的绿色化,使人民群众生活在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宁静、和谐的自然之美的生态家园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民生实质。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需求,就是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2],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民生本质,升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奠定了思想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一切文明成果的缔造者。环境问题的引发和解决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离开人的需要和发展来谈生态文明是毫无意义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步提高。人和社会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5.制度建设的绿色化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乎全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是行政主导型的政治运行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它要求以颁布法律法规、制定标准体系、完善经济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与社会参与机制等方式方法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整个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大计、上升为国家意志,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民意的重大决策。作为组织者,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和约束各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13],为生态文明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党和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政治高度予以重视,需要的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长期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积攒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目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扬弃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阶段,这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工业文明在创造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人口剧增等等。这表明工业文明下的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遭遇瓶颈,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当生态恶化逐渐酿成全球性问题,并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的时候,人类社会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调整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力协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正是人类重新思考未来命运,建立新的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消除人类与自然紧张关系的背景下所得出的结论。它面临着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的迫切任务。长期积攒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发展生产力所带来的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

一方面,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还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工业化起步晚,相对于那些已经实现生产高度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加之为了抗衡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包围,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初期不得不全力以赴,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环境保护,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推进绿色发展,必须依靠绿色技术创新来发展绿色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然而,由于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兼顾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后果,技术性强、难度高、风险大、费用高、利润低,加之我国目前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法律保障方面不够健全,市场不规范试,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绿色技术研发则面临较大困难[15],提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样必然导致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长期性。

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决定了长期性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包括了人、自然、社会在内的多重复杂关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是由自然界(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包括人口、技术、制度、观念等方面)等多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所形成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要涉及多个内容,触及多方利益,协调多种关系,它不是对工业文明的简单替代,需要我们全面整改和提升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只有扎实地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解决好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并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向纵深发展,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一个全面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任务、目标和措施,必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19,18.

[3] 秦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之维论析[J].伦理学研究,2015(2):8.

[4][7][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111,104.

[5] 刘勇,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与时俱进[J].社科纵横,2012(12):8.

[6][10]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

[8] 方时姣.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7):43.

[9] 郇庆治.“包容互鉴”:全球视野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14.

[10] 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7-21(1).

[11] 陈新颖,彭杰伟.生态幸福研究述评[J].世界林业研究,2014,(2):7.

[12] 岳富荣,卫庶,张志锋,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N].人民日报,2015-03-9(13).

[13] 刘希刚,徐民华.全球生态政治视阈中的中国生态政治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10(6):75.

[15] 秦书生,付晗宁.以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2013(15):37.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绿色化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
河北经济发展绿色化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中尝试“绿色化”观念
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途径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